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一、前言云南马研究史及化石的新发现1926—1927年间,格兰阶(W.Granger)在我国云南元谋采得一批更新世化石,其中包括30个左右的马颊齿。这批化石经柯伯特(E.H.Colbert)研究,于1940年发表论文。他将马化石鉴定为一新种——云南马(Equus yunnanensis),同时,主要根据马化石的对比,将元谋产化石地层,与缅甸伊洛瓦底层等同起来,即更新世初期。  相似文献   
12.
正恐龙是我们地球上非常奇特的一类动物,主要生活在距今2亿年前到6千6百万年前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包括了体型巨大的蜥脚类和凶猛的霸王龙等兽脚类。不过霸王龙却很少能遇到蜥脚类,因为霸王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那时北半球的动物世界里植食性的恐龙主要是鸭嘴龙类和角龙类,尤其是体型较大的鸭嘴龙。鸭嘴龙是群居的,它们头顶上常常长着奇形怪状的中空的嵴冠,这是它们鼻腔的延伸,可以让鸭嘴龙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是彼此交流非常  相似文献   
13.
典型黑土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基于团聚体分组和闭蓄态微团聚体分离技术,利用典型黑土区27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裸地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及团聚体内部组分中有机碳的分布,以解析不同生态系统下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固持间的关系,揭示黑土有机碳的物理稳定性机制。结果显示:与农田相比,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7.6%;裸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下降14.1%。草地促进了大团聚体(250μm),尤其2000μm团聚体的形成,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裸地则降低了土壤的团聚化程度及稳定性,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含量下降,粉粘粒含量相应增加。草地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农田,且内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有显著提高,其中粗颗粒有机质、闭蓄态微团聚体和粉黏粒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600%、54%和65%;裸地增加了粉粘粒结合有机碳含量,降低了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且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内部各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有所下降。3种生态系统类型土壤均以总粉粘粒结合有机碳为主,占土壤总有机碳52%—79%,其作为惰性碳库是黑土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黑土有机碳的累积或损失主要表现为活性较强的有机碳库-团聚体中颗粒有机质的增加或减少,与农田相比,草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主要归因于大团聚体中粗颗粒有机质的增加,为总有机碳增量的3倍;裸地土壤有机碳的损失主要归因于微团聚体中总细颗粒有机质的减少,对总有机碳损失的贡献率为60%。  相似文献   
14.
巴山酋龙 (Datousaurus bashanensis Dong and Tang ,1984)是四川盆地大山铺中侏罗世蜥脚类恐龙 ,亦称大头龙。其主要特征之一为硕壮的头骨。文中对保存于重庆自然博物馆的酋龙上下颌骨新材料进行较详细的记述。保存的前上颌骨长、高 (前端 )、厚分别为 120mm ,125mm和 40mm ;上颌骨长为 280mm ;下颌齿骨高为145mm。估计每侧上、下颌齿数分别为 14和 12枚。牙齿粗大 ,勺状 ,排列紧密。推测头骨长可达 6 7cm ,是已知蜥脚类恐龙中最硕大的。与大山铺同一地点其它蜥脚类相比 ,巴山酋龙的颌骨也不尽相同 ,这为进一步探讨其食性及古环境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以耐热型水稻品种Nagina22和热敏型水稻品种YR343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喷施清水+常温处理(NT0)、喷施清水+穗分化期高温胁迫(HT0),以及分别喷施5、10、15、20 mmol·L-1外源海藻糖+高温胁迫(分别记为HT1、HT2、HT3、HT4)共6个处理,分析外源海藻糖对高温胁迫下穗分化期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活性氧含量等生理特性,以及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为水稻抗热栽培和耐热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在高温胁迫下水稻穗分化期,2个水稻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降低,叶片MDA和H2O2含量以及■的产生速率均上升,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最终显示水稻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显著下降。(2)喷施外源海藻糖能显著增加高温胁迫下穗分化期水稻的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从而提高籽粒产量,其中弱势粒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增幅高于强势粒,外源海藻糖最适喷施浓度为15 mmol·L-1...  相似文献   
16.
鲤鱼精子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1  
鲤鱼精子由头部,中片和尾部组成,头部的细胞核卵形,染色质致密。核中有些小空隙,空中的电子致密物质存在。中片紧连在核的后端。中片由中心粒复合体和袖套组成。中心粒复合体位于核后植入窝中,袖套一侧肥厚,一侧狭窄,袖套中有线粒体和囊泡。囊泡有二类,一类含有电子致密物质;另一类无电子致密物质。近袖套内膜处的细胞质中还存在着与内膜平行的膜,精子尾部从袖套腔中伸出。尾部的轴丝与基体相接。尾部的近核端多有许多囊泡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方晚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与深海沉积物的对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前言第四纪以来,全球性冰川的进退、气候的波动、海岸线的变迁,已由许多方面的证据所阐明。晚更新世的大理冰期(即相当欧洲的玉木冰期;北美的威斯康辛冰期)在中国北方地区得到明显的反映。大理冰期持续的时间,一般认为是从75,000年前开始,至10,000年前结束,但在全世界范围内各洲先后也有不同。据研究,这次冰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出现了两个高峰阶段和一个小峰阶段。第一次高峰出现在大约距今60,000年前;第二次高峰出现在距今15,000年至12,000年前;一个小峰约在35,000年前。当冰期处于高峰阶段的时候,气温显著下降,沿海和部分大陆架暴露,海面降低;在亚间冰期和间冰期,气候骤然迴升,海面升高,华北东部地区发生海浸。国内外许多单位通过对海底沉积物所作的古温度测定和对古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并结合陆相地层中孢子花粉的资料,认为冰期的高峰阶段,地球表面的气温至少比今降低6—8℃;而小峰阶段的气温  相似文献   
18.
燕子石(一名蝙蝠石),学名三叶虫,是寒武纪的节肢动物.远在距今约五亿年前,三叶虫就衍生在大海之中,其家族之庞大、数量之多,是当时海洋生物之冠(约占60%),成了海国霸主.自奥陶纪以后,三叶虫逐渐衰落,二叠纪灭绝,无情的大自然遂将它们变成了化石.岩石中的三叶虫化石,不仅是研究生物  相似文献   
19.
无机阴离子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幼虫对灭幼脲具有一定的自然耐药力。本文以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作为敏感性虫种与之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灭幼脲对两种试虫的室内毒力相差4倍左右,引起差异的原因,在体壁结构方面主要在于:(1)小地老虎幼虫的表皮层较粘虫的厚4.2倍左右;(2)上表皮不是匀质结构,依靠少数蜡道与体表沟通;(3)几丁质片层内的孔道数较少,仅及粘虫的1/4。由此构成了表皮对疏水性的灭幼脲表现抗穿透的性能。小地老虎幼虫体壁还含有较强的生化防卫体系,灭幼脲对多功能氧化酶、芳基酰胺酶有明显激活效应,这两种酶都是灭幼脲的降解酶。由此认为,小地老虎幼虫对灭幼脲所表现的自然耐药力,是由体壁的抗穿透性能以及由灭幼脲所激活的适应酶所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