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依据丹参转录组数据库序列信息,采用RT-PCR和染色体步移技术从丹参中首次克隆得到ACC氧化酶基因,命名为SmACO1(GenBank注册号为JQ026111)。该基因gDNA序列长1 347 bp,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cDNA全长1 117 bp,包含94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14个氨基酸残基。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SmACO1为无信号肽与跨膜结构域,且定位于细胞质的稳定亲水蛋白,含有Fe2+依赖的加氧酶结构域。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SmACO1基因在丹参不同组织器官中差异表达,花中表达量最高;其表达受到病原菌和茉莉酸甲酯的诱导,表明SmACO1基因可能在植物防御反应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设计了3组微尺度可控实验研究环棱螺的生态功能及其对水体各要素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受控条件下,环棱螺代谢释放氮、磷,使水体中不同形态氮、磷浓度均明显增加,430 h后溶解性总氮和溶解性总磷分别较初始增加0.73~2.56倍和1.85~3.41倍,且高营养盐浓度条件下,环棱螺的代谢释放受到抑制.环棱螺对水体悬浮颗粒物具有显著的短期促沉效能,且与水体中悬浮颗粒物浓度及成分有关,初始浊度较高的高岭土溶液和藻华水体的沉降速率与螺密度呈正比.短期内环棱螺能显著降低水体叶绿素a浓度,且去除率与螺密度呈正比,但随着时间增加叶绿素a浓度迅速升高.环棱螺对微囊藻的摄食和营养盐释放促进绿藻取代蓝藻成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3.
稳定同位素技术广泛地用于描绘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食物来源和营养级关系,但是消费者不同组织转化率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锦鲤摄食人工添加15N蓝藻的食性转化实验,研究不同组织N同位素转化率的差异,探讨组织生长和代谢对同位素转化的相对贡献,为不同时间尺度的稳定同位素研究取样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通过42d的加富蓝藻饲喂,各组织的N稳定同位素发生显著变化。肝的δ15N为(19.3±1.4)‰,显著高于其它组织,其次为鱼鳍((15.6±1.0)‰)和血液((12.6±0.4)‰),肌肉的δ15N‰最低,为(9.9±0.7)‰。在随后的同位素稀释实验中,锦鲤的体重增加,相对生长速率为0.011d-1,鳍肉的转化率最快,达到11.4%/d,半衰期仅为6.1d,其次是血液和肝,肌肉的转化率最低,仅有3.8%/d,半衰期最长,为18.4d。代谢衰减指数c和-1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锦鲤各组织的N同位素转化主要由组织生长引起。结论显示,同位素富集-稀释法可以有效评价鱼类食性转变对不同组织同位素转化的差异,鳍肉和血液同位素分析可以作为锦鲤食性转变快速追踪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牛心朴子中三个新C21甾体配糖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宁夏产植物牛心朴子(Cymmehumkomarovii Al.IIjinski)须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4个C21甾体配糖体:白前苷元C 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磁麻糖基-(1→4)-β-D-吡喃毛地黄毒糖基-(1→4)-β—D-吡喃夹竹桃糖苷(1),白前苷元A 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D-吡喃夹竹桃糖基-(1→4)-β-D-吡喃毛地黄毒糖基-(1→4)-β-D-吡喃夹竹桃糖苷(2),白前苷元C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D-吡喃夹竹桃糖基-(1→4)-β-D-吡喃磁麻糖基-(1→4)-β-D-吡喃夹竹桃糖苷(3),白前苷元A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D-吡喃夹竹桃糖基-(1→4)-β-D-吡喃磁麻糖基-(1→4)-β-D-吡喃夹竹桃糖苷(4),分别命名为komarosideI(1),komarosideJ(2),komarosideK(3),komarosideL(4),除化合物1外,其余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从宁夏产植物牛心朴子( Cynanchum komarovii Al. Iljinski.) 须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4 个C21 甾体配糖体: 白前苷元C 3- O-β-D-吡喃葡萄糖基-(1→4 )-β-D-吡喃葡萄糖基-( 1→4-α-L-吡喃磁麻糖基-( 1→4 )-β- D-吡喃毛地黄毒糖基- (1→4 )-β- D-吡喃夹竹桃糖苷( 1) , 白前苷元A 3- O-β- D-吡喃葡萄糖基- (1→4 ) -β-D-吡喃葡萄糖基-(1→4 ) -α- D-吡喃夹竹桃糖基- (1→4 )-β- D-吡喃毛地黄毒糖基-(1→4 )-β- D-吡喃夹竹桃糖苷(2) , 白前苷元C 3- O-β-D-吡喃葡萄糖基-(1→4 )-β- D-吡喃葡萄糖基- (1→4 )-α- D-吡喃夹竹桃糖基-(1→4 ) -β-D-吡喃磁麻糖基-( 1→4 )-β- D-吡喃夹竹桃糖苷( 3) , 白前苷元A 3- O-β- D-吡喃葡萄糖基-(1→4 )-β-D-吡喃葡萄糖基-( 1→4 )-α- D-吡喃夹竹桃糖基- (1→4 ) -β-D-吡喃磁麻糖基- (1→4 )-β- D-吡喃夹竹桃糖苷( 4) , 分别命名为komaroside I (1) , komaroside J ( 2) , komaroside K ( 3) , komaroside L ( 4) , 除化合物1 外,其余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密码子优化、体外多拷贝构建实现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降解酶基因(zlhy-6)在毕赤酵母GS115菌株中的高效表达。按酵母密码子偏好性优化zlhy-6基因的密码子,与α因子信号肽编码序列一起合成,插入到pAO815质粒中,通过酶切酶连构建含1–6个表达盒的表达质粒,将其转入毕赤酵母GS115菌中,获得ZEN降解酶重组菌株。重组蛋白分子量为28.9 kDa,与预期一致。重组菌用甲醇诱导3 d,蛋白浓度达最高,之后下降;在pH 5.0、4.5条件下诱导培养,表达量最高;每天添加0.8%的甲醇、接种量10%表达水平最高;4拷贝的转化子表达水平最高,三角瓶发酵3 d,酶活性达到10 U/mL。在1 g玉米渣中添加0.1–0.5 mL发酵上清液,水解24 h,玉米渣中ZEN的降解率为44.08%–75.51%。研究结果为ZEN降解酶工业生产及在食品饲料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