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首次报道发现于中国大陆地区的拟细裳蜉属Paraleptophlebia Lestage,并对中国新纪录种——弯拟细裳蜉Par-aleptophebia cincta(Retzius,1783)和一新种——奇异拟细裳蜉Paraleptophlebia magica sp.nov.的成虫作了描述和图示。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五个地区流行的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的血清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肇寅  周长发 《病毒学报》1989,5(4):393-397
  相似文献   
13.
现存蜉蝣翅基纵脉走向及愈合模式(昆虫纲:蜉蝣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长发 《昆虫学报》2007,50(1):51-56
有翅昆虫翅基纵脉的走向及愈合模式在系统发育重建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现存蜉蝣翅基纵脉的走向及愈合状况在大部分种类变化极大,无法推测其原始状况,只在极少数种类保留有部分可见残迹。中国拟短丝蜉Siphluriscus chinensis的翅基保留有独立的亚前缘脉弓、部分中脉M和肘脉Cu主干以及前中脉MA及径分脉Rs的走向痕迹。据此并结合红斑蜉Ephemera rufomaculata 和大网脉蜉Chromarcys magnifica翅基的相关特征,本文提出了蜉蝣目主要纵脉基部走向及愈合的基本模式,其要点有:中脉主干在基部与径脉主干独自发出后先接近或愈合后又分离、它们各自分成两支后的前中脉及径分脉又先愈合再分离、肘脉始终独立。这种中脉与径脉先接近或愈合后分离的模式非常接近新翅类的情况而与蜻蜓很不相同(在蜻蜓,中脉与肘脉在基部愈合) 。亚前缘脉弓的作用相信是加强了因翅基骨板发达而相互远离的纵脉间的连结作用。这个假说也可以来解释蜻蜓复杂脉相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4.
"古翅类"系统发育关系研究进展(昆虫纲,有翅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古翅类的系统发育问题是六足总纲中有争议的热点问题之一。对现存古翅类(孵蝣目 蜻蜒目)与新翅类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有3种主要观点:古翅类(=蜉蝣目 蜻蜒目) 新翅类,蜉蝣目 (蜻蜒目 新翅类),蜻蜒目 (蜉蝣目 新翅类)。第1种观点得到化石、形态和部分基因证据支持,第2种观点得到较多形态特征支持,支持第3种观点的证据较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更多昆虫种类、化石以及分子证据的发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文蜻蜓常用名称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鹏  于昕  周长发 《昆虫知识》2005,42(4):475-478
在我国,蜻蜓有多种名称,目前仍在使用的有蜻蜓、蜻蛉、水虿、、豆娘等。它们当中,有些是源自蜻蜓类昆虫的体色,如“蜻、”;有些是由蜻蜓的身体形状而来,如“蜓、蛉、水虿”。而“豆娘”出现最晚,应用时间也最短。中文之“豆娘”与日文中的“豆娘”关系甚为复杂,目前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中国一新纪录属,即大鳃明了 属Torleya Lestage(1917),并详细描述了该属一新种,宽茎大鳃蜉T.grandipennis Zhou,Su et Gui,sp.nov.的形态特征,并将其与近似种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短尾蜉属BrachycercusCrutis (1834)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并对该属一新种小铗短尾蜉Brachycercusparviforcipissp .nov .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描述 ,模式标本采自云南省昆明市松花坝水库。正模 :♂成虫 ,副模 :3♂成虫 ,采集时间 :VI 2 1996 ,采集人 :周长发和王备新 ,保存在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综合利用小铗短尾蜉雄成虫的下列特征 ,可将它与同属已知的 19种区别开来 :1)触角色浅单一 ,梗节长度是柄节的三倍以上 ;2 )胸部背板棕色 ,前足腿节基部黑色 ,第一、第二、第九、第十节的腹部背板全部及其它每节背板的后缘为棕黑色 ,其他部分为淡黄色 ;3)与同属其它种相比 ,小铗短尾蜉的尾铗短小 ,不超过阳茎长度。  相似文献   
18.
蜉蝣属一新种(蜉蝣目:蜉蝣科)(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描述了采自安徽黄土坑的一新种:黑翅蜉(Ephemeranigropterasp.nov)的形态特征,并对前人划分蜉蝣属各亚属的标准作了修订。认为将前翅MP2脉与CuA脉在基部连接与否作为划分蜉蝣亚属的标准比较可行。这样,黑翅蜉应归入到蜉蝣属叉蜉亚属(Dicrephemera)。黑翅蜉区别于蜉蝣属其它种的特征为:1)雄成虫前翅外侧大部分呈棕红色,半透明,雌成虫的前翅只具少许斑点,翅透明;2)后翅外侧缘具棕红色斑纹,半透明,而雌成虫后翅不具斑纹,透明,3)雄、雌成虫腹部背板上的斑纹形式及排列;4)雄成虫的尾铗大部分为黑色;5)雄成虫的阳茎的形状独特,且两阳茎紧靠。  相似文献   
19.
自然生物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而对它们的分类和术语使用上,不同文献有较大的差别,对有利共生关系中不同类型的划分和命名尤为突出。综合考察多家说法,提出可根据作用或演化程度将有利共生关系划分为3类,分别为偏利共生、兼性互利共生和专性互利共生,各自对应专一英文术语。自然中往往是多种生物的多种关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周长发  郑乐怡 《昆虫知识》2003,40(2):190-191,189
“蜉蝣”一词最早见于《诗经》。蜉蝣成虫极短的生活期、暴发式的羽化及大量蜉蝣成虫几乎同时死亡后漂浮于水面可能是“蜉蝣 (浮游 )”的真正含义及由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