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及血清降钙素原(PCT)早期预测胰瘘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7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患者均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对患者术后进行随访观察,统计患者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胰瘘将患者分为胰瘘组(n=77)和非胰瘘组(n=173),对两组患者术后1 d PCT水平进行检测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术后1 d PCT水平对胰瘘发生的早期预测价值,并计算其预测胰瘘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25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中有77例患者术后出现胰瘘,胰瘘发生率为30.80%。胰瘘组与非胰瘘组患者术后1 d的PCT水平均升高,且胰瘘组高于非胰瘘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胰管直径、胰腺质地、血清胆红素水平、白蛋白水平与患者术后发生胰瘘有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软、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μmol/L、白蛋白水平<30 g/L及术后1 d PCT水平>0.75 μg/L是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术后1 d 检测PCT水平预测术后胰瘘发生的AUC为0.827,敏感度为83.23%,特异度为85.71%,PCT截断值为0.75 μg/L。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有较高的胰瘘发生率,胰管直径、胰腺质地、血清胆红素水平、白蛋白水平及术后PCT水平与患者术后胰瘘的发生密切相关,术后检测PCT对于胰瘘发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明确聚乙二醇小檗碱液在琼脂培养基表面的抑菌特点,及其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标准菌株、抗生素敏感菌株与多重耐药菌株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评价药物在皮肤黏膜表面的抑菌作用的合理实验方法.方法 以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抗生素敏感菌株和多重耐药菌株)为研究对象,用常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聚乙二醇小檗碱液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用平皿琼脂培养法和试管肉汤培养法测定不同浓度聚乙二醇小檗碱液的抑菌作用.结果 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小檗碱液的作用下,在琼脂培养基表面上或肉汤培养基中细菌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抑制作用与小檗碱浓度正相关,且对抗生素敏感菌株和多重耐药菌株的抑制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聚乙二醇小檗碱液在平皿琼脂表面和试管肉汤中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100%菌株的浓度分别为1 500和375 mg/L、1 500和375 mg/L.聚乙二醇小檗碱液在琼脂培养基表面的抑菌作用明显低于在肉汤培养基中的抑制作用,在琼脂培养基表面的抑菌浓度是肉汤培养基中的抑菌浓度的4倍.并且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埃希菌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聚乙二醇小檗碱液必须达到肉汤培养基中4倍以上浓度时,才能获得抑制100%细菌在琼脂培养基表面生长的效果.结论 高浓度的聚乙二醇小檗碱液可以抑制皮肤黏膜表面的细菌,包括抗生素耐药菌株的生长;皮肤黏膜表面应用聚乙二醇小檗碱液的适宜浓度为1 500 mg/L.琼脂培养基法适用于评价药物在皮肤黏膜表面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多胺不仅广泛参与真核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增殖与分化、细胞应激等重要生理过程,多胺在细胞内的高水平状态也与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密切相关。肿瘤细胞表面存在一种多胺转运系统(polyamine transport system,PTS)。研究发现,PTS既能被肿瘤细胞用作从细胞外基质中摄取多胺以维持自身快速生长的工具,也可用作抗肿瘤药物进入肿瘤细胞的特殊通道。多种抗癌药物或细胞毒性分子与多胺的共价缀合物能在多胺的介导下,经PTS靶向进入肿瘤细胞,由此增加药物的抗癌效应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本文综述了基于多胺转运系统的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功率微波( HPM)照射后视网膜感光细胞中膜脂质的分子结构改变,探讨HPM的损伤机制.方法:通过显微FT-IR技术观察HPM照射前后大鼠视网膜冰冻切片中感光细胞外节的膜脂质分子特征吸收峰的位移与吸收值差异,分析脂质分子结构的改变情况.结果:HPM照后外节发生了膜脂质分子特征吸收峰的位移,并出现=C-H基团和...  相似文献   
15.
侧支循环     
早在十八世纪中叶,著名的苏格兰解剖学家、外科学家约翰·亨特(John Hunter),出于好奇心结扎了鹿头部一侧供血动脉——颈外动脉,结果他发现同侧的鹿角立刻变冷,可不久以后又恢复了正常而继续生长。为什么这只鹿角在切断了其原来的供血动脉的情况下还能生长呢?亨特经过细致检查后确定:是侧支循环(collateral circulation)起了代偿运血的作用。本文就侧支循环及其有关问题作一简介。什么是侧支循环由较大的血管干发出的并与其相伴而行的细小血管称为侧副支,它们之间的相互吻合称侧副吻合,当血管主干因某种原因发生狭窄或阻塞时,血流可经侧副吻合而达到阻塞段远侧端,这种代偿现象就叫侧支循环。关于这一定义,在我国目前的教科书中都基本类同。也就  相似文献   
16.
应用自行设计的活体取毒器,进一步研究了大斑芫菁成虫活体排毒量.结果表明:不同饲养密度下大斑芫菁排毒量无明显差异;在受到外界刺激时,大斑芫菁雄虫排毒量0.7656mg/头略高于雌虫的0.7381mg/头.同时为了有利于大斑芫菁的正常生长,每天活体提取斑蝥毒素1次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7.
不同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对大斑芫菁生长发育的联合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游  雷朝亮 《生态学报》2002,22(11):1859-1865
在室内人工饲养大斑芜蓄,研究了不同温度、土壤台水量对大斑芜蓄生长发育及其卵的孵化串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大斑芜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温度、土壤台水量的要求有所不同,1—6龄幼虫发育速率最快时的温度和土壤台水量依次为:32.6℃、6%;35.6℃、6%;36.3℃、6%;38.0℃、6%;35.6℃、6%;38.0℃、7.1%,蛹发育速率最快时的温度、土壤台水量为37.1℃、6%。卵孵化率最高时的温度、土壤台水量为34.0℃、12%,卵发育速率最快时的温度、土壤台水量为33.2℃、7%,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并评价不同产地延胡索药材不同部位中11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核苷类成分的含量,并对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不同产地延胡索中核苷类物质含量由高到低为鸟苷>尿苷>腺苷>肌苷>胞苷>尿嘧啶>2’-脱氧肌苷>2’-脱氧胸苷>腺嘌呤>胸腺嘧啶>2’-脱氧腺苷,11种核苷总含量整体表现为叶>茎>块茎,不同产地延胡索核苷类总含量由高到低为浙江磐安>浙江东阳>陕西汉中>重庆万州>重庆开州,块茎中的11种核苷成分含量比无显著性差异,但茎和叶差异较大。结论:此方法可用于延胡索不同部位中核苷类成分的测定,为其综合利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五里湖仔稚鱼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于2016年4—10月对五里湖仔稚鱼进行系统调查。期间共采集仔稚鱼70678尾,共鉴定出鱼类20种(属),隶属于7目8科18属。五里湖仔稚鱼密度均值为3825尾/100 m3,主要优势种为?属(Hemiculter sp.),其数量占比为68.76%。五里湖仔稚鱼主要采集于4—8月,密度高峰期为6月,各物种密度高峰期存在差异,最早的为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4月),最晚的为短吻银鱼属(Salangichthys sp.,8—9月)。五里湖仔稚鱼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沿岸带仔稚鱼密度显著高于(P<0.05)敞水区,密度分别为5650和310尾/100 m3。西五里湖仔稚鱼的密度高于东五里湖,密度分别为4482和3600尾/100 m3。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水温、溶解氧、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密度是与仔稚鱼分布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P<0.05)。研究结果显示,五里湖鱼类主要繁殖期为4—8月,主要产卵和育幼水域为沿岸带,其中西五里湖的育幼功能优于东五里湖,因此进一步维持对西五里湖的生境保护,加强东五里湖沿岸带植被恢复及入湖支流水质监控,控制外源污染物,对促进五里湖生境优化及鱼类资源自然增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