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4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1.
对滇东镇雄羊场桃子崖(北纬27°36′53″, 东经104°37′42″)和芒部刘家沟(北纬27°36′22″, 东经104°52′30″)早奥陶世晚期湄潭组下部所产Omeipsis zhenxiongensis Luo, 1974新材料作了研究,得以揭示Omeipsis Kobayashi, 1951的完整形态特征.该属除尾部具有一长一短两对边缘刺外,其头鞍向前逐渐扩张并发育有粗壮前刺.Renhuaia Yin in Yin and Li, 1978应为Omeipsis的晚出异名,因为两者头盖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寒武纪三叶虫生物地理趋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武纪三叶虫除北疆和藏南尚无可靠报道外,在中国各地均有广泛分布。三叶虫证据表明,除兴安区的额尔古纳一兴安地体和早寒武世中天山一北山地体显示了与西伯利亚和劳伦陆块在动物群方面的密切相关外,中国寒武纪的所有板块和大部分地体(包括中及晚寒武世的中天山~北山地体)均系当时东泛冈瓦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地理上彼此密切关联。对这些属于东泛冈瓦纳的中国区块的生物地理格局的进一步探讨,主要侧重于它们台地相浅水三叶虫动物群之间的对比,特别是立足于来自动物群纪录比较完整的华南、塔里木和华北板块的证据。综合分析研究表明这些板块和有关的地体在中及晚寒武世应归属同一生物地理区,而在早寒武世则可划分为两个生物地理亚区:一个由华南、塔里木板块和安南或印支地体组成,另一仅以华北板块为代表。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记述湖北宜昌地区奥陶纪大湾组下部的一个三叶虫新种Ovalocephalus eoprimitivus sp.nov.,主要特征是头鞍缺失前颈环横沟。Ovalocephalus Koroleva为泛冈瓦纳的标志分子,在中国奥陶系分布极为广泛。这一新种的时代为弗洛期—大坪期,系该属目前所知地层层位最低的分子。  相似文献   
14.
湖北宜昌大坪奥陶纪阿仑尼克期三叶虫生态组合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首次对扬子区奥陶纪大湾组的三叶虫相作了初步分析。在详细研究了湖北宜昌大坪大湾组30种三叶虫的地层和岩相分布的基础上,划分出3个生态组合,即:Asaphid-Pseudocalymene组合,Asaphid-Raphiophorid组合和Trinucleid组合,它们依次指示由浅而深的浅外陆棚环境。研究表明这3个组合在大湾组的交替出现应与阿仑尼克期海平面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描述陕南南郑梁山中奥陶世Llanvin早期7种三叶虫,包括两个新种Bathycheilus sinensis sp.nov.和Pseudocalymene sculpta sp.nov.,其中Bathycheilus一属在我国系首次发现。三叶虫组成和埋葬相特征表明这一动物群的底栖分子应生活于水体安静,深度大于风暴浪基面的灰泥质海底环境。这些底栖三叶虫属于环冈瓦纳动物群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显示了与北欧动物群的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6.
奥陶纪Darriwilian早、中期的向阳组三叶虫动物群仅分布于滇西东部红河断裂和南定河-澜沧江断裂之间,这一狭长地带代表奥陶纪印支地体的北延部分。  相似文献   
17.
瘤肋虫的分类位置和系统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瘤肋虫(Hammatocnemix)背壳各部构造的研究,特别是对头部腹边缘和缝合线的研究,认为将Hammatocnemidae 科归属于Cheirurina 亚目比归属于Phacopina 亚目更为合适。文中详细讨论了瘤肋虫的地质地理分布、扩散、迁移和系统演化。瘤肋虫演化谱系有两个分支:1.H.primitivus primitivus…■H.decorosus group■H.ovatus group,2.H.primitivus extraneus→H.inter-medius…■H.tetrasulcatus H.globosus,这两个分支有着共同的祖先,但演化进程发展于不同的地理区域,有着共同的演化趋向和明显的平行发展现象,但在某些重要特征的演化方面又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寒武—奥陶系界线及其附近的化石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中国寒武—奥陶系界线的研究早在20年代就引起已故孙云铸教授(1923)的注意,他把华北地区的寒武—奥陶系界线放在冶里组的底界,认为与欧洲特马豆克统的底界相当。但是详细的界线研究工作是五十年代才开始的,其中卢衍豪等(1955)、穆恩之等(1959)和卢衍豪、林焕令(1980)在浙江西部(图1,1);周志毅、张进林(1978)和周志毅等(1983)在河北  相似文献   
19.
滇东属于奥陶纪扬子地层区西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系统描述该地区奥陶系8个层位的三叶虫,共计10科17属18种(其中包括1个新属种,即Daketia spinata gen.and sp.nov.),初步建立区内的三叶虫动物群地层序列,据此可靠确定有关地层的时代,包括:汤池组(特马豆克晚期—弗洛最早期)、红石崖组(弗洛早期—达瑞威尔最早期)、下巧家组(大坪期—达瑞威尔中期)、上巧家组(达瑞威尔晚期—桑比早期)。典型的红石崖组发育于滇东南部的昆明和宜良一带,其上部为含二叶石砂岩,假整合于泥盆纪石英砂岩之下,但是这部分层段在武定-寻甸一线以北地区并未见及,却沉积了一套砂岩、页岩、泥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即下巧家组);按区内地层发育的时空分布来判断,Zhou等(2011)提出的下巧家组和红石崖组上部应系同期异相沉积的观点得到证实。各地层单元的三叶虫动物群分异度低且均为扬子陆块浅水区的常见地方性分子(包括原来记录于越南北部的Vietnamia douvillei(Mansuy)),指示浅内陆棚环境。  相似文献   
20.
描述了塔里木盆地北部覆盖区Caradoc中期-Ashgil晚期三叶虫共6属6种,其中包括1新种Robergia qunkensis。此外,还报道了首次发现于柯坪印干村的Caradoc晚期三叶虫Bir-manites cf.juxianensis Ju。根据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异,认为Bulbaspis sphaerornaus Chugae-va,B.korlaensis Zhang可能是B.mirabilis Chugaeva的同物异名。BirmanitesRedocalymeneBulbaspis 3属的发现表明塔里木奥陶纪三叶虫动物群具有较强的冈瓦纳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