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记述了在临夏盆地早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兰州巨獠犀(Aprotodon lanzhouensis)的下门齿化石,其特点为非常粗壮并强烈弯曲。新材料的发现使巨獠犀在临夏盆地的延续时代跨越渐新世/中新世界线的推测得到完全证实。巨獠犀分布的地质时代和地理范围与巨犀重合,但巨獠犀的化石地点和个体数量都相当稀少。巨獠犀的下颌形态功能特点指示其生活于晚始新世至早中新世中国西北、南亚和中亚干旱环境地带中镶嵌分布的少量近水环境。巨獠犀在中中新世之前彻底绝灭,其原因可能是气候变化的结果,也说明临夏盆地早中新世的环境特征与晚渐新世的疏林系统相似,而不同于中中新世的茂密森林。  相似文献   
12.
黑犀(奇蹄目,犀科)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犀(Diceros属)的惟一现生代表D.bicornis生活在非洲。该属在新近纪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希腊、土耳其和伊朗等地区,但从未在东亚地区发现过。新种甘肃黑犀(Diceros gan- suensis sp.nov.)是该属在中国和东亚的首次发现。化石采自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柳树组中部。新种以尺寸较小、头型短、枕顶高耸、枕面窄而高、枕嵴无中沟、副枕突短小、下颌上升支距m3较近、前臼齿较小、DP1无后脊、P2原脊孤立、P2和P3后脊细窄而区别于东地中海地区的Diceros neumayri。D.neumayri的分类位置一直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曾在黑犀(Diceros属)和白犀(Ceratotherium属)之间反复变更。研究显示,甘肃黑犀和D.neumayri的一系列共同的原始特征表明它们与更进步的白犀有明显的区别,应该归入黑犀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昆虫病原线虫 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 LF品系(LF)与苏云金芽孢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HBF-18菌株(Bt HBF-18)混用后对华北大黑鳃金龟 Holotrichia oblita 幼虫的致病力的协同增效作用,为该害虫的防治提供新的技术措施。【方法】在室内测定了LF在不同使用剂量、不同环境温度及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对华北大黑鳃金龟7-10日龄幼虫的致病力;通过室内生测测定了Bt HBF-18对LF存活的影响,以及Bt HBF-18与LF两者混用后对7-10日龄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防治效果;同时通过室外盆栽试验测定了两者混用对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死亡率随LF施用剂量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其中,侵染期线虫(infective juveniles, IJs)800 IJs/100 μL及以上剂量处理7 d后幼虫死亡率达到了100%;25℃为该线虫侵染的最适宜环境温度;适宜土壤湿度范围为14%~20%,湿度过低或过高都会显著影响其侵染效率。室内生测结果表明, Bt HBF-18处理9 d对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 50 )为 1.44× 10^8 CFU/g土,此浓度对LF的存活基本没有影响。另外,室内生测和室外盆栽试验结果均表明,将LF与Bt HBF-18混用能显著提高对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防治效果,混用后具有不同程度的加成或协同增效作用。室内生测试验中LC 50 Bt+200 IJs/100 μL LF混用处理3 d后,较单独LF和Bt HBF-18处理幼虫死亡率分别提高了约43.07%和36.05%,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室外盆栽试验中1/2 LC 50 Bt+1 000 IJs/mL LF, LC 50 Bt+1 000 IJs/mL LF和1/2 LC 50 Bt+1 500 IJs/mL LF均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其中1/2 LC 50 Bt+1 500 IJs/mL LF增效作用最佳,较单独LF和Bt HBF-18处理幼虫死亡率分别提高了约38.89%和80.55%。【结论】将昆虫病原线虫LF与Bt HBF-18混用对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防治具有加成或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大唇犀化石的年龄结构与生活环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甘肃临夏盆地的晚中新世红粘土堆积中含有大量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其中犀科化石,特别是大唇犀最为丰富。通过对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具有代表性的大唇犀化石的年龄结构的分析,初步了解到化石群各年龄段个体的百分比和种群动态。大唇犀化石中成年个体的数量占优势,明显多于老年个体,与正常生活群中的年龄结构吻合,由此可初步断定是突发性事件引起了犀牛种群的灾害性死亡。再进一步对化石的风化、磨蚀、聚集状态及所受的水动力特征等进行分析,发现骨骼受到了弱水流的短距离搬运,说明化石埋藏地离动物死亡地不远。以上分析结果与沉积学特征相结合,说明临夏盆地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的集群死亡可能与严重的干旱化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5.
四个齿爪鳃金龟类群分类地位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应用RAPD技术对齿爪鳃金龟属(Holotrichia)的四个类群进行了分类地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华北大黑鳃金龟的登种群与南京种群间为0.346,登种群与东北大黑锶金龟间为0.375,南京种群与东北大黑鳃金龟间为0.359,矮臂锶金龟与登种群,南京种群和东北大黑鳃金龟间分别为0.552,0.545和0.534。对RAPD指纹图谱进行UPGMA聚类分析,系统发育树将以上四个类群分为了差异显的两大类,综合各项研究指标,东北大黑鳃金龟与华北大黑鳃金龟之间的差异为种群水平的变化,东北大黑鳃金龟与华北大黑鳃金龟属同种昆虫,按照动物命名法规,东北大黑鳃金龟应为华北大黑鳃金龟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16.
五种鳃金龟幼虫描述(鞘翅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日胸突鳃金龟Hoplosternus japonicus Harold,坦狭肋鳃金龟Holotrichia tonkinensis Moser,白云鳃金龟替代亚种Polyphylla alba vicaria Semenov,大皱鳃金龟Trematodes grandis Semenov和二色希鳃金龟Hilyotrogus bicoloreus(Heyden)5种幼虫首次进行了形态描述,绘制了特征图,并编制了幼虫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17.
陕西府谷发现的晚中新世维氏大唇犀(奇蹄目,犀科)新材料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邓涛 《古脊椎动物学报》2001,39(2):129-138,T001,T002
新材料有丰富的头骨和下颌骨标本,因而对维氏大唇犀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观察结果显示维氏大唇犀在大唇犀属中的地位相当特别,它具有极窄的顶嵴间平面、马鞍形的头骨顶面、发育的眶上结节和较高的枕面,这些特征显示出它是所有已知大唇犀中最原始的一个种。  相似文献   
18.
苹毛丽金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学山  宁波 《昆虫知识》1996,33(2):111-112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采自新疆的金龟科29个中国新记录种,文内采用俄国  相似文献   
20.
不同来源绿僵菌对云斑金龟蛴螬致病力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云斑金龟蛴螬为检测昆虫,检测了不同来源的6株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anisopliae)菌株,结果认为,以RAW8菌株对云斑金龟蛴螬的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