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天津盐渍化农田土壤盐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天津农田土壤合盐量及盐分组成的分析,研究了该区盐渍化农田盐分的组成状况和累积特征.结果表明:与蓟县背景对照土壤相比,东丽、津南和汉沽三区盐渍化农田的盐分组成均呈现很大的差异性;非盐渍化农田盐分呈表层累积特征,含盐量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而盐渍化农田表层呈强烈的洗盐、脱盐现象,底层则呈明显的积盐现象;非盐渍化和盐渍化农田盐分的阴离子组成均以HCO3-为主,而阳离子组成则由无盐渍化农田的以Ca2+为主逐渐过渡到盐渍化农田的以Na+为主;盐渍化农田剖面盐分的空间变异性较强,Na+、C1-与SO42-均为表层低深层高,且pH、残余碳酸钠(RSC)、钠吸附比(SAR)及碱化度(ESP)也均比非盐渍化农田高,并呈现出盐化和碱化同步发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越边境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近年来不断有新种、分布新记录种报道。2017年,学者首次报道了德氏瘰螈(Paramesotriton deloustali Bourret,1934)在中国的分布,但仅描述了其线粒体全序列,缺乏其他生物学信息。本研究于2013年在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县境内大围山保护区(22°37′N,103°52′E,海拔350 m)采集到6号标本应为德氏瘰螈,包括雄性成体标本4号和雌性成体标本2号,对其形态和生境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此次采集标本与模式标本系列形态吻合。基于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河口大围山德氏瘰螈种群与模式产地(越南北部永福省三岛"Tam Dao,Vinh Phuc Province"风景区)种群间的遗传分化较小(p-distance为0.6%),与2017年所报道的云南标本聚为一支(p-distance为0.5%)。德氏瘰螈目前仅记录于中越边境地区,分布地极为狭窄,种群数量未知。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包括该物种在内的中越边境生物多样性,建议两国学者进行更多的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重金属镉(Cd)污染对海洋生物的毒害作用突显。为了探索Cd胁迫下长茎葡萄蕨藻生理调控的分子响应机制,本文采用RNA-Seq技术对镉胁迫(Hcd2+)藻体组织转录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Hcd2+组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702个,其中,257个基因上调表达,445个基因下调表达。对获得的DEGs进行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发现长茎葡萄蕨藻的多种生物学功能受到Cd2+胁迫的影响,最终表现为抑制生长。GO富集分析发现,长茎葡萄蕨藻体内氧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出现失衡,并产生了DNA损伤等氧化伤害。KEGG富集分析发现,长茎葡萄蕨藻中多条与光合作用相关途径受到抑制,表明Cd2+胁迫导致长茎葡萄蕨藻的光合反应紊乱。  相似文献   
14.
刘小龙  李霞  钱宝云 《植物学报》2015,50(2):206-216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通过固定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 是关键的C4植物光合作用酶。为了揭示高光效转C4 PEPC基因水稻(Oryza sativa)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理, 以高表达转C4 PEPC水稻(PC)和野生型水稻Kitaake (WT)为供试材料, 在植株的4-5叶期, 使用不同浓度外源CaCl2溶液处理, 测定在15%聚乙二醇6000 (polyethylene glycol-6000, PEG-6000)胁迫下叶片相对含水量、光合参数、内源钙总含量、叶片总蛋白激酶活性、PEPC酶活性以及相关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 0.5 mmol∙L-1 CaCl2明显提高PC叶片相对含水量(P<0.05), 2 mmol∙L-1和10 mmol∙L-1 CaCl2则作用不显著, 对WT则影响不显著。不同浓度钙处理对PEG处理PC的净光合速率影响不显著, 而通过维持气孔导度减少水分胁迫。内源总钙浓度的数据显示, 在PEG6000处理下, PC具有维持稳定内源Ca2+浓度的能力, 过高浓度(10 mmol∙L-1 CaCl2)钙处理反而降低了PEPC酶活性、PEPC基因表达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尖吻蝮蛇毒磷脂酶A2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从尖吻蝮蛇毒腺中抽提总RNA,经RTPCR扩增磷脂酶A2的基因,以江浙蝮蛇的酸性磷脂酶A2基因为探针杂交筛选克隆,分离得到4种磷脂酶A2基因。经双向测序测定了这些磷脂酶A2同功酶基因的全序列,并由此推导出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运用计算机软件推算了它们的等电点,按照等电点和结构特征将它们分别命名为尖吻蝮蛇毒酸性磷脂酶A2I(A.aAPLA2I)、尖吻蝮蛇毒酸性磷脂酶A2II(A.aAPLA2II)、尖吻蝮蛇毒碱性磷脂酶A2(A.aBPLA2)和尖吻蝮蛇毒Lys49磷脂酶A2(A.aLys49PLA2)。其中A.aAPLA2I的1~10位氨基酸残基序列同以前分离得到的尖吻蝮蛇酸性磷脂酶A2已测定的1~10位氨基酸残基序列完全一致。A.aLys49PLA2基因则由于其推导出的49位氨基酸残基由Lys代替了Asp而区别于以前克隆到的磷脂酶A2基因。最后运用计算机软件比较了它们的同源性。这一组磷脂酶A2基因的克隆,将为进一步研究磷脂酶A2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尖吻蝮蛇毒碱性磷脂酶A2的表达及其生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尖吻蝮蛇毒碱性磷脂酶A2 (A .aBPLA2 )基因克隆至温敏表达载体 pBLMVL2 ,在大肠杆菌RR1中成功诱导表达 .表达产物A .aBPLA2 约占细菌蛋白质总量的 2 0 % ,并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 .纯化包涵体后 ,将产物变性、复性 ,然后用FPLCSuperoseTM12纯化 ,产物经过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只有单一条带 .对纯化后的表达A .aBPLA2 进行了酶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和溶血活性的测定 .结果显示 ,表达A .aBPLA2的酶活性与变性后复性江浙蝮蛇酸性磷脂酶A2 酶活性相近 ,具有类似变性后复性江浙蝮蛇碱性磷脂酶A2 的溶血活性 ,没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 .最后对磷脂酶A2 的结构与这些活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江浙蝮蛇磷脂酶A2基因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我们利用简并引物从江浙蝮蛇腺总RNA经RP-PCR扩增磷脂酶A2(简称PLA2)基因,并以碱性PLA2(B-PLA2)基因为探针,分离出了酸性PLA2(A-PLA2)和两个未见报道的特征结构类同的基因,分别命名为Asn^48-PAL2和BA-PAL2。双向测序测定了这组PLA2同工酶(除信号肽外)基因的全序列,并由此推导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其中A-PLA2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较早报道的由蛇毒中分离  相似文献   
18.
江浙蝮蛇毒酸性磷脂酶A2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将江浙蝮蛇毒酸性磷脂酶A2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BLMVL2,转化入大肠杆菌RR1,经过温敏诱导,SDS-P;AQGE检测,在约14kD处有一表达条带。表达产物酸性磷脂酶A2约占细菌蛋白总量的30%,并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纯化包涵体后,将产物变性,复性,然后用FPLC Superose^TM12纯化,产物经过SDS-PAGE检测只有单一条带。  相似文献   
19.
分季节采集贵州省六盘水市地下水,并分析其水化学组分、溶解无机碳及其碳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组成,研究其地下水的水质情况和污染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水化学组成主要是以HCO3-Ca为主,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区域地下水组成特征;地下水方解石饱和指数SIcalcite接近稳态,具有弱侵蚀性,与pCO2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有机污染物降解CO2对于水岩反应起到了相当程度的影响;枯水季节溶解无机碳含量高于丰水季节,而δ13C季节变化并不明显,同位素与水化学的分析表明,区内城镇居民区和农田区地下水受人为活动污染明显;研究区87Sr/86Sr变化不大,而污水的87Sr/86Sr在0.7080。通过水化学和同位素分析表明,人为输入对于地下水的影响与地质背景、污染源特征及水文条件等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硬膜外导管固定法应用于构建硬膜外阻滞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用于构建硬膜外阻滞大鼠模型。实验组在切开置管后导管固定使用创新性关卡,采用不透气无菌医用胶带封闭导管;对照组则采用单纯缝线环绕法固定,并保留导管接头固定于后颈部。术后每天硬膜外腔注射0.1%罗哌卡因30 uL,共28 d。对比观察两组术后发生感染率,硬膜外阻滞模型有效时间及硬膜外导管深度变化等情况。结果术后感染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有效时间:实验组长于对照组(26.2±1.7d&18.5±3.0d,P〈0.05);硬膜外腔内导管深度:实验组与对照组比,其均值和离散程度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1.81±0.07&1.44±0.55,P〈0.05)。结论应用改良导管固定法构建大鼠硬膜外阻滞模型,有助于提高其稳定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