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对橡胶树株产干胶等与胶乳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分析。以热研88-13×IAN873杂交授粉子代F1群体为材料,测定其株产干胶、干胶含量、乳管列数、乳管个数和乳管大小等与橡胶树胶乳产量相关的性状,利用FsQtlMap 1.0软件,复合区间作图法(CIM,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以已构建的SSR连锁图谱为基础进行QTL分析。结果显示,各性状偏度和峰度符合正态分布,除乳管大小外,各性状的平均值和方差有较大变化;株产干胶的变异系数最大,各因子的变异系数顺序为株产干胶>乳管个数>乳管列数>乳管大小>干胶含量;LOD阈值大于2.5,检测到与株产干胶相关的QTL 5个,分别可解释71.3%、69.1%、68.3%、64.4%和62.9%的群体变异,与乳管大小相关的QTL 3个,分别可解释84.5%、81.3%和15.4%的群体变异,未检测到与其他性状相关的QTL。  相似文献   
12.
种内及种间干扰对围栏内花鼠分散贮藏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 年9 月在黑龙江省带岭区东方红林场10 m ×10 m 半天然围栏内模拟花鼠种内(不同性别) 和种间
(大林姬鼠) 干扰竞争对花鼠分散埋藏红松种子行为的影响。实验分四个处理两个批次进行,依次为单只花鼠对
照实验(雄性7 只,雌性9 只)、种内同性干扰竞争、种内异性干扰竞争和种间干扰竞争。结果表明:(1)花鼠
雌性个体的分散埋藏强度明显高于雄性个体;(2)种间干扰竞争引起花鼠对红松分散埋藏比例明显增加,而种
内干扰对花鼠分散埋藏行为的影响不显著;(3) 种内干扰竞争条件下,同性干扰竞争和异性干扰竞争对花鼠分
散埋藏行为均无显著影响;(4)雄性个体在同性干扰下,埋藏强度不变;而在雌性个体干扰竞争下,埋藏强度
增加;(5)雌性个体在雌性和雄性干扰条件下,花鼠分散埋藏行为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山地苹果园大型土壤动物对土壤环境因子的指示作用 , 并以此来对延安山地苹果园害虫的防治及调控工作提供参考。分别选取延安市山地苹果园的示范园、常规园、撂荒地 3 个样地, 通过采集和分离归类大型土壤动物, 并对其土样进行分析研究, 分析大型土壤动物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发现陕北山地苹果园土壤动物的数量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程度最大; 土壤动物类群受 pH 的影响程度最大; 铵态氮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类群影响不大; 土壤动物与土壤因子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山地苹果园大型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类群不仅受其生境环境的影响 , 也受季节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体内存在瘦素抵抗是大多数肥胖者的共同特征,但如何缓解瘦素抵抗目前还无有效方法.通过应用慢病毒载体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对大鼠脂肪细胞中瘦素信号转导通路的负反馈抑制因子—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SOCS-3)基因进行敲减,观察其对大鼠重组瘦素作用的反应.研究发现,阴性对照慢病毒和SOCS-3shRNA慢病毒对成熟脂肪细胞的感染率约为80%.利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发现SOCS-3 shRNA慢病毒通过在成熟脂肪细胞内表达shRNA而造成SOCS-3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敲减,有效率分别为72%和57%;经50nmol/L瘦素处理6h后,感染阴性对照病毒的脂肪细胞SOCS-3mRNA表达有明显升高(P0.05),而感染SOCS-3 shRNA慢病毒的脂肪细胞SOCS-3mRNA表达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表明,利用SOCS-3shRNA慢病毒去敲减脂肪细胞中SOCS-3的表达可能对于解除肥胖者外周瘦素抵抗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干扰作为森林演替的驱动力,在改变森林结构和地表植被的同时也对林内动物介导下的种子扩散过程产生影响.本研究采用塑料标签标记法,选取秦岭林区不同人为干扰后形成的3种类型生境(未抚育林分、抚育3年后林分、裸地),研究啮齿动物扩散行为对不同生境类型锐齿槲栎种子命运的响应.结果表明:抚育3年后林分的种子扩散速率最大,裸地扩散速率最小.裸地的种子原地取食率显著低于未抚育(25.0%)和抚育3年后林分(36.3%),而抚育3年后林分的种子搬运后取食率显著高于未抚育林分(17.3%)和裸地(5.0%),且抚育3年后的林分中被啮齿动物分散埋藏的种子比例最高(4.3%).种子扩散距离以抚育3年后林分最大(26 m),且扩散距离显著大于裸地和未抚育林分.锐齿槲栎种子的初次扩散过程在不同生境中表现不同,其种子后期成苗率也存在差异.不同类型生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啮齿动物的觅食策略,最终导致不同的种子扩散模式和森林天然更新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低温胁迫对两种圆柏属植物亚细胞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祁连圆柏和圆柏幼苗为材料,研究不同处理时间下低温胁迫对圆柏属植物叶片亚细胞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在圆柏属植物叶片中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随时间变化均呈先升后降趋势,祁连圆柏中抗氧化酶的种类比圆柏的多且活性强,而 MDA 含量低于圆柏,表明祁连圆柏在低温胁迫下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此外,两种圆柏植物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定位为叶绿体>细胞溶质>线粒体,过氧化氢酶(CAT)定位为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溶质,谷胱甘肽还原酶(GR)定位为线粒体>细胞溶质>叶绿体,祁连圆柏过氧化物酶(POD)定位为细胞溶质>叶绿体>线粒体,圆柏POD定位为细胞溶质>线粒体>叶绿体,且抗氧化酶SOD、APX和 GR在亚细胞中分布差异达到极显著,这说明抗氧化酶在其中一种亚细胞中发挥主要作用,为克隆亚细胞组分中的抗氧化酶基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植物种子依靠不同的方式实现扩散,啮齿动物对林木种子搬运后在取食点微生境和贮藏方式的选择存在偏好,研究其贮藏行为与微生境的关系是探究幼苗建成的关键。在秦岭中段火地塘林区,采用标签标记法,以锐齿槲栎、华山松和油松种子为材料,探究了小型啮齿动物对松栎混交林建群种种子扩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油松种子原地取食率显著高于锐齿槲栎和华山松种子,且啮齿动物更倾向于搬运后取食(60%)和埋藏(4.33%)华山松种子,搬运后取食距离也为华山松最大(2.49 m);锐齿槲栎小种子被搬运后埋藏的距离最大(4.92 m)。2)除华山松种子外,其他类型种子被搬运后单个取食的比例均在85%以上;油松种子不存在埋藏点,而其他类型种子90%以上均以单个形式被埋藏。3)大部分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选择在裸地丢弃;锐齿槲栎大种子(87.5%)、小种子(78.57%)和华山松种子(53.33%)较大比例被啮齿动物埋藏在灌丛下方,埋藏在裸地的种子较少。4)大部分种子在灌丛下方被取食,仅华山松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到洞穴取食;除油松种子被大量原地取食外,其他类型种子被搬运到取食点的种子比例基本呈现由微生境植被复杂到简单(灌丛—草丛—灌丛边缘—裸地)而逐渐减小的趋势。种子的营养价值及取食和搬运过程中啮齿动物付出的成本是影响种子命运的关键性因子,且啮齿动物对种子埋藏和取食地点的微生境存在较明显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小麦花药培养力的遗传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50年代末期,胡萝卜根的悬浮细胞被诱导分化成 完整的小植株,此后,虽然各种植物的离体培养不断获 得再生植株,但是,进展比较缓慢,尤其是禾本科作物 的花药培养,其根本原因可能是基础研究薄弱。本文 就小麦花药培养力(Anther Culture Responce,记作 ACR)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9.
巴西橡胶树SSR遗传图谱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素萍  李维国  于飞  王静毅  武耀廷 《遗传》2010,32(8):857-863
以热研88-13×IAN873的94个F1群体为试材, 利用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标记, 采用FsLinkageMAP 1.0软件, 构建了巴西橡胶树热研88-13×IAN873的遗传连锁图谱。从441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60对具有多态信息的引物, 在分离群体中共检测到206个多态性位点, 176个位点用于遗传图谱的构建; χ2检验结果显示, 有147个位点符合1:1分离比例, 有12个符合1:2:1分离比例, 有17个符合1:1:1:1的分离比例, 共有13个偏分离位点, 偏分离率低(7.38%); 91个SSR位点被分为18个连锁群, 覆盖橡胶树基因组1 937.06 cM, 每个连锁群包含2~16个位点, 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21.29 cM。  相似文献   
20.
血管性痴呆是引起认知障碍的常见原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大脑中动脉闭塞以及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常被作为血管性痴呆模型加以研究。本文将对此类模型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方法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从而为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干预提供更多的科学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