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兼性肠球菌Enterococcus hirae AUH-HM195对黄豆苷原的开环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目的】从褐马鸡粪样中分离对大豆异黄酮黄豆苷原具有转化作用的功能微生物菌株。【方法】在厌氧工作站内对褐马鸡新鲜粪样进行梯度稀释后涂板,从板上挑取单菌落与底物黄豆苷原厌氧混合培养,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底物被转化情况。【结果】分离出一株对黄豆苷原具开环转化作用的革兰氏阳性兼性好氧菌株AUH-HM195(EU919863),经BLAST比对,该菌株的16S rDNA基因全序与肠球菌属菌株Enterococcus hirae (DSM20160) 的相似性为100%。根据保留时间、代谢产物最大紫外吸图谱以及核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秦岭南坡植物群落演替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复杂关系,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秦岭南坡油松林、松栎混交林和锐齿栎林群落典型分布区域设置45个样地进行了群落学调查,统计分析了油松林→松栎混交林→锐齿栎林这一演替序列过程中草、灌、乔3层的物种组成和α物种多样性动态。结果表明:(1)秦岭南坡油松林、松栎混交林和锐齿栎林3种群落共有维管植物312种,隶属于73科183属,其中草本植物136种,灌木(含木质藤本)98种,乔木78种;油松林群落包含52科117属190种,松栎混交林群落含有60科95属129种,锐齿栎林群落则为50科109属178种。(2)沿油松林→松栎混交林→锐齿栎林群落演替序列,草本层物种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物种丰富度呈"V"形变化趋势;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均匀度以及物种多样性均无显著差异;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呈明显的单峰型变化,其中松栎混交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研究表明,秦岭南坡松栎林群落物种多样性随演替进展总体上呈现单峰型变化,与中期物种多样性假说一致;物种多样性可能仅仅是群落稳定的一个基础或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3.
河南新乡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候鸟迁徙中线的必经之路,鸟类物种丰富。目前,该湿地的人为干扰现象日益突出,对鸟类栖息和繁殖造成了影响。苍鹭Ardea cinerea是该湿地鸟类的重要代表,其繁殖活动与栖息环境密切相关。为了解干扰鸟类繁殖的主要因素、有效管理保护区、维持湿地的鸟类多样性,于2017年5—8月,采用GPS定位、样方调查等方法对保护区陈桥东湖苍鹭繁殖地内的巢特征、巢址区和对照区生态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苍鹭筑巢位置对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丛有极高的偏爱;巢材主要是芦苇;巢口向上呈浅盘状,巢内径、巢外径、巢高、巢深分别为(39.00±3.28)cm、(79.10±15.39)cm、(31.00±19.80)cm和(5.00±1.43)cm。对比苍鹭巢址区与对照区生态因子发现,巢址区植被密度、植被高度和植被盖度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水深、巢距人为活动不频繁地距离和巢距人为活动频繁地距离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采用AIC信息准则法对可能影响苍鹭巢址选择的生态因子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植被状态和干扰因子是制约苍鹭巢址选择的关键因素。建议通过采取适当扩大水域面积及水生植物面积、封锁湿地中的道路、定期蓄水、处理好湿地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等措施来改善苍鹭等鸟类的栖息环境,保护保护区鸟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于飞  王洋  张岗岗  马剑敏 《生态学报》2023,43(6):2429-2439
黄河干流流量季节性变化和小浪底“调水调沙”形成了黄河河南段特殊的游荡型滩涂生态系统,为揭示游荡型黄河滩涂(嫩滩、二滩、高滩和大堤)群落组成和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规律,于2015年9月至2018年11月,采用典型样方法在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游荡型黄河滩涂开展群落学调查,利用149个草本层样方分析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种间联结性和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物共有90科289属445种,其中被子植物87科286属440种,裸子植物2科2属3种;蕨类植物仅见1属2种。(2)不同滩涂生境优势种具有显著差异,且总体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小蓬草(Erigeron canadensis)为优势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Glycine soja)呈斑块聚集分布,且为嫩滩和二滩亚优势种。(3)大堤物种多样性各指标取值最大,嫩滩次之,二滩和高滩较小。(4)χ2检验、Jaccard指数、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表明,优势种种对种间联结性不强,各物种间相对独立。(5)二滩总体联结...  相似文献   
5.
利用卫星搭载向日葵种子后获得的花部变异株,SP2正常株与对照株比较,结果表明:突变株筒状花的花瓣变大、增长,花药变小,而子房和花柱的变化不大。在同一个花盘中,外周花的花瓣长大,而中心部花的花瓣短小。变异株的小孢子增大。精核分化早,呈线状,是观察小孢子精核形态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6.
卫星搭载向日葵种子SP2代花部变异株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卫星搭载向日葵种子后获得的花部变异株,SP2正常株与对照株比较,结果表明:突变株筒状花的花瓣变大、增长,花药变小,而子房和花柱的变化不大。在同一个花盘中,外周花的花瓣长大,而中心部花的花瓣短小。变异株的小孢子增大。精核分化早,呈线状,是观察小孢子精核形态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7.
对橡胶树株产干胶等与胶乳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分析。以热研88-13×IAN873杂交授粉子代F1群体为材料,测定其株产干胶、干胶含量、乳管列数、乳管个数和乳管大小等与橡胶树胶乳产量相关的性状,利用FsQtlMap 1.0软件,复合区间作图法(CIM,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以已构建的SSR连锁图谱为基础进行QTL分析。结果显示,各性状偏度和峰度符合正态分布,除乳管大小外,各性状的平均值和方差有较大变化;株产干胶的变异系数最大,各因子的变异系数顺序为株产干胶>乳管个数>乳管列数>乳管大小>干胶含量;LOD阈值大于2.5,检测到与株产干胶相关的QTL 5个,分别可解释71.3%、69.1%、68.3%、64.4%和62.9%的群体变异,与乳管大小相关的QTL 3个,分别可解释84.5%、81.3%和15.4%的群体变异,未检测到与其他性状相关的QTL。  相似文献   
8.
体内存在瘦素抵抗是大多数肥胖者的共同特征,但如何缓解瘦素抵抗目前还无有效方法.通过应用慢病毒载体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对大鼠脂肪细胞中瘦素信号转导通路的负反馈抑制因子—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SOCS-3)基因进行敲减,观察其对大鼠重组瘦素作用的反应.研究发现,阴性对照慢病毒和SOCS-3shRNA慢病毒对成熟脂肪细胞的感染率约为80%.利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发现SOCS-3 shRNA慢病毒通过在成熟脂肪细胞内表达shRNA而造成SOCS-3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敲减,有效率分别为72%和57%;经50nmol/L瘦素处理6h后,感染阴性对照病毒的脂肪细胞SOCS-3mRNA表达有明显升高(P0.05),而感染SOCS-3 shRNA慢病毒的脂肪细胞SOCS-3mRNA表达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表明,利用SOCS-3shRNA慢病毒去敲减脂肪细胞中SOCS-3的表达可能对于解除肥胖者外周瘦素抵抗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干扰作为森林演替的驱动力,在改变森林结构和地表植被的同时也对林内动物介导下的种子扩散过程产生影响.本研究采用塑料标签标记法,选取秦岭林区不同人为干扰后形成的3种类型生境(未抚育林分、抚育3年后林分、裸地),研究啮齿动物扩散行为对不同生境类型锐齿槲栎种子命运的响应.结果表明: 抚育3年后林分的种子扩散速率最大,裸地扩散速率最小.裸地的种子原地取食率显著低于未抚育(25.0%)和抚育3年后林分(36.3%),而抚育3年后林分的种子搬运后取食率显著高于未抚育林分(17.3%)和裸地(5.0%),且抚育3年后的林分中被啮齿动物分散埋藏的种子比例最高(4.3%).种子扩散距离以抚育3年后林分最大(26 m),且扩散距离显著大于裸地和未抚育林分.锐齿槲栎种子的初次扩散过程在不同生境中表现不同,其种子后期成苗率也存在差异.不同类型生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啮齿动物的觅食策略,最终导致不同的种子扩散模式和森林天然更新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不同植物种子依靠不同的方式实现扩散,啮齿动物对林木种子搬运后在取食点微生境和贮藏方式的选择存在偏好,研究其贮藏行为与微生境的关系是探究幼苗建成的关键。在秦岭中段火地塘林区,采用标签标记法,以锐齿槲栎、华山松和油松种子为材料,探究了小型啮齿动物对松栎混交林建群种种子扩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油松种子原地取食率显著高于锐齿槲栎和华山松种子,且啮齿动物更倾向于搬运后取食(60%)和埋藏(4.33%)华山松种子,搬运后取食距离也为华山松最大(2.49 m);锐齿槲栎小种子被搬运后埋藏的距离最大(4.92 m)。2)除华山松种子外,其他类型种子被搬运后单个取食的比例均在85%以上;油松种子不存在埋藏点,而其他类型种子90%以上均以单个形式被埋藏。3)大部分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选择在裸地丢弃;锐齿槲栎大种子(87.5%)、小种子(78.57%)和华山松种子(53.33%)较大比例被啮齿动物埋藏在灌丛下方,埋藏在裸地的种子较少。4)大部分种子在灌丛下方被取食,仅华山松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到洞穴取食;除油松种子被大量原地取食外,其他类型种子被搬运到取食点的种子比例基本呈现由微生境植被复杂到简单(灌丛—草丛—灌丛边缘—裸地)而逐渐减小的趋势。种子的营养价值及取食和搬运过程中啮齿动物付出的成本是影响种子命运的关键性因子,且啮齿动物对种子埋藏和取食地点的微生境存在较明显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