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东的竹绒野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竹绒野螟Crocidophora evenora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绒野螟属。分布于四川、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广东等省。 在川东,竹绒野螟主要为害白夹竹、寿竹、未见为害慈竹。1979年,梁平县竹山区11万亩竹林内,有9万多亩发生竹绒野螟为害,被害株率达89%,平均每株有虫苞96.3个。竹子被害后,叶片枯白大量脱落、长势减弱、发笋量减少。当年6月,在1.7万亩上,用飞机喷洒马拉松乳剂、乐果乳剂、晶体敌百虫等农药,杀虫效果仅2—19.7%。为了解决这一生产中的问题,1979—1981年,我们对此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国巨须螨科的新种和新纪录(蜱螨亚纲:真螨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在我国发现的巨须螨4种,包括1个新种和3个我国新纪录。其中属于巨须螨亚科Cunaxinae的2种,似巨须螨亚科Cunaxoinae的2种。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3.
木本植物花粉生活力测定及生活力下降原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贮藏花粉,保持花粉生活力在育种和种质保存中具有重要意义。一种贮藏方法的优劣,最终要以贮藏后的生活力为衡量依据。因此,测定花粉生活力是花粉贮藏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花粉生活力的测定方法很多,刘武林等作过综述。其中被普遍釆  相似文献   
4.
大脑皮层中兴奋和抑制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决定了皮层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特性. 已有研究表明,二甲双胍能够诱导γ-氨基丁酸受体向突触后膜聚集,增强神经系统的抑制效果. 本课题进一步探讨了二甲双胍对初级视觉皮层兴奋和抑制系统平衡的调节作用,以及其改善小鼠视觉功能的潜力. 实验使用成年雄性小鼠,实验组(metformin)10只每天给予二甲双胍250 mg/kg,对照组(control)6只每天给予0.3 ml生理盐水,灌胃处理3周. 结果发现二甲双胍可以显著升高囊泡GABA转运蛋白VGAT和突触后抑制性递质受体相关蛋白Gephyrin的合成. 此外,它显著降低突触后兴奋性受体GluA1和GluN1的表达. 多通道电极电生理记录结果显示,二甲双胍作用下小鼠初级视觉皮层的自发放和诱发放显著降低,而信噪比、方向和方位选择性显著增加. 实验结果表明,二甲双胍可以通过降低兴奋突触、增强抑制突触,调节初级视皮层的兴奋——抑制平衡,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增强视觉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复方清下汤对脓毒症大鼠肺组织白介素-1(IL-1)及白介素-6(IL-6)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减轻肺损伤机制.方法 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肺损伤组(模型组),盲肠结扎穿孔+复方清下汤组,以及盲肠结扎穿孔+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组,造模24 h后收集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ting法检测肺组织中IL-1、IL-6的表达,RT-PCR检测肺组织上述蛋白mRNA表达.结果 与SHAM组比较,模型组IL-1、IL-6的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抗生素及中药处理组与模型组比较,IL-1、IL-6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抗生素及中药处理组两组检测数据相近.结论 脓毒症大鼠肺损伤时细胞因子IL-1、IL-6过度表达可能是造成脓毒症肺损伤的重要原因;复方清下汤处理的动物模型肺损伤减轻的同时IL-1、IL-6表达变化,提示它可能通过调控IL-1、IL-6表达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丙酮酸乙酯是一种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在医药、农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其合成方法和药理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愈来愈多的文章报道了丙酮酸乙酯的各种合成及工艺方法,一些新的生理活性也不断见诸于文献。本文从丙酮酸乙酯的合成方法及药理作用两方面进行综述,主要介绍了乳酸乙酯氧化法、有机金属试剂法和酯化法三种合成丙酮酸乙酯的方法,并从工艺角度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其抗氧化、抗炎、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丙酮酸乙酯的药物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期望能够为丙酮酸乙酯的进一步成药性研究提供思路和启发。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了云斑尖塘鳢在正常摄食状态与饥饿的状态下胃、肠及肝胰脏组织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结果显示,在30℃的条件下,正常摄食组样本在酸性条件下的蛋白酶活力表现为:胃后肠肝胰脏前肠,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后肠肝胰脏前肠及胃;饥饿组样本仅有胃表现出较高的酸性蛋白酶活性,其他器官的蛋白酶活性均很低。在正常和饥饿实验组中肝胰脏的淀粉酶活性均高于其他器官,胃肠的淀粉酶活性均较低。正常摄食组中脂肪酶活力后肠肝胰脏;而在饥饿组中仅有肝胰脏检测到脂肪酶活性。结果表明,云斑尖塘鳢适度饥饿组较正常摄食组消化酶活性大幅降低;其高蛋白酶活力及中等脂肪酶活力与其肉食性相一致;此外云斑尖塘鳢也具备少量的淀粉消化能力。  相似文献   
8.
化感作用是外来植物土荆芥( Chenopodium ambrosioides)成功入侵的机制之一。为了探讨土荆芥挥发油的化感作用机制,该文以蚕豆( Vicia faba)叶的下表皮为材料,将表皮条孵育在分别含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的MES [2-( N-morpholino) ethanesulfonic acid]缓冲液中,25℃下光照培养30 min,采用吖啶橙/溴乙锭( AO/EB)双荧光染色法和Feulgen染色法,研究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对保卫细胞活性和细胞核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的作用下,蚕豆气孔保卫细胞活性降低,细胞核出现固缩、畸形或降解等细胞凋亡特征。随着处理剂量增加,保卫细胞活性显著下降,核异常率显著增加,表明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均对蚕豆保卫细胞具有细胞毒性,其中,挥发油毒性最大,α-萜品烯的毒性次之,对伞花素的毒性最小;Caspase抑制剂Z-VAD-FMK可缓解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对保卫细胞的毒性,提高细胞活性,这种缓解效应随着抑制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由此可见,土荆芥挥发油、α-萜品烯和对伞花素诱导蚕豆保卫细胞发生了Caspase依赖性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位点特异性打分矩阵(position-specific scoring matrices,PSSM)的预测模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PSSM的各种优化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但准确率相对较低,为了进一步提高预测准确率,本文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算法做了进一步研究。方法 采用PSSM将启动子序列处理成数值矩阵,通过CNN算法进行分类。大肠杆菌K-12(Escherichia coli K-12,E.coli K-12,下文简称大肠杆菌)的Sigma38、Sigma54和Sigma70 3种启动子序列被作为正集,编码(Coding)区和非编码(Non-coding)区的序列为负集。结果 在预测大肠杆菌启动子的二分类中,准确率达到99%,启动子预测的成功率接近100%;在对Sigma38、Sigma54、Sigma70 3种启动子的三分类中,预测准确率为98%,并且针对每一种序列的预测准确率均可以达到98%以上。最后,本文以Sigma38、Sigma54、Sigma70 3种启动子分别和Coding区或者Non-coding区序列做四分类,预测得到的准确性为0.98,对3种Sigma启动子均衡样本的十交叉检验预测精度均可以达到0.95以上,海明距离为0.016,Kappa系数为0.97。结论 相较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等其他分类算法,CNN分类算法更具优势,并且基于CNN的分类优势,编码方式亦可以得到简化。  相似文献   
10.
大叶黄杨长毛斑蛾PryeriasinicaMoore属鳞翅目,斑蛾科,又称冬青卫矛斑蛾。该虫过去是我地城镇庭院绿化观赏植物——大叶黄杨上的次要害虫。近几年突然暴发成灾,对街道、小区、单位庭院的大叶黄杨(俗称冬青)危害很重。为解决城镇绿化工程中的这一问题,1993~1995年作者对其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进行了试验研究,现报道如下。1危害情况该虫食性较单一,主要危害大叶黄杨。据1992年在薛城区大叶黄杨上调查,很少见到危害症状。1993年同地调查发现危害株率在5%左右,1995年迅速发展到80%以上,造成大片植株叶片被食光,有的因此而枯死。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