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峡山水库坐落于山东半岛,是山东省第一大水库,在潍坊市潍河中游的昌邑、高密、诸城、安丘4县市交界处。库区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花草树木繁多,是集观光旅游、休闲垂钓于一体的大型天然场所。水库总库容14.0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5.03亿立方米。库区涉及范围大,包括县市4个、乡镇11个、移民村97个。水库始建于1958年11月,1960年9月建成蓄水,水库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5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4万亩,是一座集防洪、灌溉、发电、水产养殖和城市以及工业供水等综合利用于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2.
宁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特征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宁津海域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南北黄海交界处. 根据2007年1、4、7及10月4个航次(冬、春、夏、秋)对宁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采用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分析以及MDS标序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特点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 该区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243种,其中多毛类动物96种;软体动物43种;甲壳动物77种;棘皮动物13种;其他类群动物14种.各季度优势种有变化也有重叠,拟特须虫和日本倍棘蛇尾为4个季度共有优势种.调查海域年平均生物量为9.5 g·m-2,最高生物量出现在春季,最低出现在冬季;年平均丰度为219.6 ind·m-2,最高丰度出现在冬季,最低出现在秋季.物种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2.82~3.23,物种丰富度指数(D) 2.28~2.75,物种均匀度指数(J) 0.82~0.8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个航次群落分布格局均包含近岸群落和远岸群落;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深和底质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王锦蛇Elaphe carinata(G櫣enther)分布于我国19个省市(赵尔宓等,1998),分布区的南缘可达广东和广西,以及台湾岛,北缘是北京和天津一带。其垂直分布的范围在海拔100(浙江)~2200(贵州)之间。以往,在山东东南部日照和中部泰山,曾报道有王锦蛇的分布(贾振绪等,1997;张守富和张守贵,2002)。2004年10~11月,在山东半岛烟台市福山区门楼镇先后发现了4条长在2m左右的大蛇,经鉴定为王锦蛇(E.carinata)。本文对其中存活的2条进行了测量和观察,并与山东日照和泰山的报道做了对比,现报道如下,供研究山东两栖爬行动物区系和资源及王锦蛇生物学参考。雄…  相似文献   
4.
黑松海防林是山东半岛北部海岸带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对于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对黑松海防林的天然更新动态和生存状况进行评价和预测,在山东半岛北部黑松海防林内设置3个样地,调查黑松幼龄植株的生长动态和种群数量特征。使用查数轮生枝法确定黑松幼龄植株的年龄,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探讨黑松幼龄植株的生长动态、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绘黑松幼龄植株的时间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结果表明:(1) 3个样地中幼龄植株高生长、基径生长与年龄均分别呈指数函数、直线和二次函数关系;(2) 3个样地黑松幼龄植株年龄结构存在着明显差异,分别表现为纺锤形、残缺型和金字塔型;(3) 幼龄植株主要集中分布在距最近立木0.3~1.2 m,离立木越近或越远幼龄植株均逐渐减少;(4) 对样地Ⅰ和样地Ⅲ黑松幼龄植株 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的分析表明,随年龄的增加,黑松幼龄植株生命期望值基本上呈递减趋势,黑松幼龄植株种群存活数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样地Ⅰ和样地Ⅲ黑松幼龄植株种群存活曲线近似于Deevey Ⅱ型,表明2个样地黑松幼龄植株种群处于稳定发展阶段;(5)样地Ⅱ幼龄植株种群结构很不完整,表明该种群属于衰退型,与人为干扰及坡度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6.
杜霞  孟彦如  方创琳  李聪 《生态学报》2020,40(16):5546-5559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是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建立城镇化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2000—2016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2000—2016年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多年平均值表现为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环境水平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生态压力子系统曲线下降,生态状态和生态保护子系统曲线不断上升,生态环境总体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2)2000—2016年耦合协调度逐渐增强,依次经历了严重不协调、基本不协调、基本协调、中度协调、高级协调5个阶段,实现了从极度不协调向优质协调的转变,子系统耦合协调特征从严重不协调-城镇化滞后型向高级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演变;(3)17地市城镇化以中等水平城镇化区为主要类型,高水平城镇化区集中在济南、青岛"双核"地区和北部的东营,较低水平城镇化区范围逐渐缩小,低水平城镇化区消失;生态环境优质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带威海、青岛、烟台、日照和中部泰安,生态环境中等区从胶济城市带轴线向南北扩散,生态环境较低区主要集中在菏泽、聊城、滨州,生态环境恶劣区不存在;(4)2000—2016年城市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空间差异明显,呈现出由沿海城市带、济南都市圈核心城市向西南地区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趋势,子系统耦合协调特征由城镇化滞后型向同步型、生态环境滞后型开始转化,发达城市的集聚作用明显,落后地区的城镇化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7.
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QDZ03孔16.2m的沉积记录中,通过有孔虫和介形类化石群落的定量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晚第四纪氧同位素(MIS)4期以来古沉积环境演变。在距今6万年前后开始的黄海海退期(相当于MIS4期),发育了有多次沉积间断的第1层(孔深16.2~12.0m)陆相地层。进入玉木亚间冰期(相当于MIS3)后,由于海平面的震荡上升,发育了第2层—第5层的滨岸弱海相—陆相沉积层,其中第5层上部可能包含部分MIS2期的产物,而MIS2期绝大部分沉积地层缺失。在距今12 000—11 000年前,海水逐渐由黄海入侵到青岛地区,发育了第6层下段(孔深9.1—8.6m)的海陆过渡相沉积层;在全新世最大洪泛面MFS来临之前(距今约11.0—9.0ka期间),海平面进一步上升,钻孔中发育了第6层中段(孔深8.6—7.7m)的滨岸相沉积层。随着距今6 000年前南黄海最大海泛面出现,后降至现今水平,并基本保持稳定状态,在黄河、近岸短源河流以及海岸带基岩侵蚀物等物质联合贡献下完成了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体在近岸的延伸(7.7m以上),其中顶部约4.8m以上粒度粗化及与之相关的较多含量胶结壳有孔虫化石的出现,可能与约3 000—2 000年以来海岸带地区人类活动的加剧有关。  相似文献   
8.
2000-2004年5-7月,"北斗"号生物资源调查船对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进行了11个航次多学科的综合调查,鳀鱼鱼卵和仔稚幼鱼的数量与分布及其与环境因氐墓系为重点调查内容.调查结果表明:1)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5月中、下旬鳀鱼才进入产卵初期;6月上旬产卵个体逐渐增多,即将进入产卵盛期;6月中、下旬进入产卵盛期; 2)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中,35°N断面及其邻近海区的鳀鱼鱼卵密集分布区相当稳定,这一带海域基本上每年都有鱼卵的密集分布中心形成;北部海域的密集分布区的分布范围和分布位置变化比较大,但是,密集分布区一旦形成,鱼卵的平均密度相当可观;西南部沿岸一带海域的鱼卵数量很少.鳀鱼鱼卵的分布与海流、潮汐以及水温分布等物理海洋学要素的关系密切,南、北两个鱼卵密集分布区正是潮锋所在的位置,锋区的辐聚和卷夹作用,使鳀鱼鱼卵聚集成密集的斑块,从而形成了鱼卵的密集分布中心; 3)鳀鱼鱼卵在水体中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上混合层,温跃层中的数量次之,下混合层的数量最少;统计学检验, 上混合层、温跃层和下混合层之间的鱼卵数量差异显著; 4)鳀鱼仔稚幼鱼的数量明显少于鱼卵,水平分布特征与鱼卵也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2000-2004年5-7月在山东半岛南部鲤鱼产卵场调查结果表明:鲲鱼受精卵的胚胎发育全程,在表层水体中,水温条件为21.78%-22.68qc(平均22.05℃)和17.05℃-18.88℃(平均17.900C),大约需要42-44h和50-52h;在上混合层水体中,水温条件为21.26℃-22.050C(平均21.70℃)和17.02℃-17.90℃(平均17.50℃),大约需要44-46h和50-54h;在温跃层水体中,水温条件为16.22℃-21.26℃(平均18.70℃)和14.42℃-17.02℃(平均15.72%),大约需要46-48h和68-72h。对鲲鱼胚胎发育时间的观测值与计算值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本研究所用的现场观测和估算方法是值得信赖的。2003年6月下旬产卵场中的水温分布较2002年6月下旬低1.80℃-3.80℃,鲤鱼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时间要长8-24h。鲲鱼胚胎发育的阈温度和有效积温值分别为10.26℃和423.1h·℃。在产卵季节,产卵场中傍晚7:00就有少量的鲲鱼开始产卵,直到凌晨5:00仍然有少量的鳃鱼还在产卵,产卯时间持续10h;上半夜9:00至凌晨2:00为鲤鱼的产卵高峰时间,鲤鱼主要在温跃层内产卵[动物学报54(6):988-997,2008]。  相似文献   
10.
万瑞景  赵宪勇  魏皓 《生态学报》2009,29(12):6818-6826
2000~2004年5~7月"北斗"号生物资源调查船对山东半岛南部产卵场进行多学科综合调查期间,于2003年6月17~18日和6月27~30日分别在35°01.9′N、120°32.9′E海区和35°03.3′N、120°26.4′E海区进行了25 h和64 h的水团追踪观测调查,鳀鱼鱼卵的数量、垂直分布与水温的分布为重点调查内容.调查结果表明:水温垂直分布的变化、海水混合的强弱、水体的辐聚/辐散等物理过程对水体中鳀鱼鱼卵数量和鳀鱼鱼卵在不同水层的分布有很大影响.温跃层分布深度的波动引起水体的垂直交换(混合)、水平对流(辐聚/辐散)和跨跃层的物质交换.温跃层深度变浅时,上混合层水体的厚度变薄,跨跃层的向上混合,将下混合层水体中和温跃层中的鳀鱼鱼卵输运到温跃层和上混合层中,同时表层水体发生辐散现象,使得下混合层、温跃层和上混合层水体中鳀鱼鱼卵数量减少、密度减小,导致整个水柱内鳀鱼鱼卵的数量减少;温跃层深度加深时,上混合层水体的厚度增加,跨跃层的向下混合,将上混合层水体中和温跃层中的鳀鱼鱼卵输运到温跃层和下混合层水体中,同时表层水体发生辐聚现象,使得上混合层、温跃层和下混合层水体中的鳀鱼鱼卵数量增多、密度增大,导致整个水柱内鳀鱼鱼卵的数量增多;温跃层水体中鱼卵数量和密度的变化较上混合层和下混合层水体更为显著.水体中温跃层的存在、温跃层分布深度的波动及其波动的程度对上混合层和温跃层中鳀鱼鱼卵的数量和密度的变化起着主导作用,导致鳀鱼鱼卵数量垂直分布的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