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6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119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描述了中国新疆蓼科Polygonaceae蓼属萹蓄组Polygonum section Polygonum 3新种。乌鲁木齐萹蓄P. urumqiense F. Z. Li, Y. T. Hou &; F. J. Lu在体态上与萹蓄P. aviculare L.很相近, 但花在枝上部叶腋簇生成穗状花序, 雄蕊5–6枚, 瘦果两型, 长果表面密具不规则排列的小点, 易于区别。塔城萹蓄P. tachengense F. Z. Li, Y. T. Hou &; F. J. Lu在枝上部的花不形成总状花序, 雄蕊8枚, 瘦果表面具成行的小点等方面与萹蓄近缘, 其区别在于3–6花仅簇生于枝上部叶腋, 叶片条状披针形, 背面主、侧脉极其隆起, 托叶鞘较长, 约达1.1 cm, 具15–20条纵脉; 又因其茎直立, 花簇生于枝上部叶腋而与展枝萹蓄P. patulum M. Bieb.相近, 其区别在于叶背面中脉和侧脉极其隆起, 托叶鞘较长, 达1.1 cm, 具15–20条纵脉, 枝上部的叶不渐小, 花在枝上部叶腋簇生, 不形成总状花序, 瘦果表面具成行的小点。石河子萹蓄Polygonum shiheziense F. Z. Li, Y. T. Hou &; F. J. Lu茎直立, 花3–6朵簇生于枝上部叶腋, 雄蕊8枚, 瘦果表面光滑, 略具光泽, 与帚萹蓄P. argyrocoleon Steud. ex Kunze相近, 区别在于叶背面中脉和侧脉极其隆起, 托叶鞘长, 达1.1 cm, 具15–20条纵脉, 花在枝上部叶腋簇生, 不形成总状花序; 同时在体态上又与塔城萹蓄十分相近, 但其枝上部的叶逐渐变小,瘦果表面光滑, 略具光泽,易于区别。对3个新种及其近缘种的花粉形态、叶表皮特征和瘦果微形态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比较观察。  相似文献   
992.
七叶一枝花根的显微结构及其内生真菌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石蜡永久制片和光学显微摄像的方法对七叶一枝花Parispolyphylla根的显微结构及其内生真菌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七叶一枝花的根茎由栓皮层、薄壁组织及维管组织组成,其中栓皮层由4层细胞组成;薄壁组织的细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内有时分布有针状结晶束。不定根由表皮层、皮层、内皮层及维管束构成,表皮上有根毛,皮层所占根径的比例达80%以上;木质部为三原型。在七叶一枝花的根茎和不定根的皮层细胞中均有内生真菌的分布。真菌由表皮、外皮层侵入到皮层薄壁组织,在皮层薄壁细胞中形成菌丝结,并扩展成一定的侵染区域,部分皮层细胞中菌丝结已被消化吸收。内生真菌只侵染皮层薄壁细胞,不侵染维管柱。七叶一枝花可以通过消化细胞内的菌丝作为营养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993.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比较,探讨新式剖宫产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孕妇120例,分为改良组(即新式剖宫产)(n=60)和对照组(即腹壁纵切口剖宫产)(n=60),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病率、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天数等。结果:两组的术后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改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短(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新式剖宫产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94.
重离子射线照射对家蚕的生物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屠振力 《生态学报》2010,30(18):5098-5105
为解明重离子射线的生物影响,调查了氖、碳及氦(20Ne8+,LET=300keV/μm;12C5+,LET=116keV/μm和4He2+,LET=16.2keV/μm)等重离子射线照射家蚕(Bombyxmori)后的存活率及形态变化。重离子射线照射不同发育时期的幼虫后所引起的生物影响不同,幼虫的发育时期越早,照射后引起的生物影响越大;对同一时期的幼虫,随着剂量的增加,照射的生物影响加大;以化蛹率和羽化率为指标的放射线感受性在供试的3种射线间具有相似的变化倾向,只是射线的射程越长,照射的生物影响越大;对熟蚕卵巢存在部位的局部照射也显示相似的结果。同一射线的不同LET轨迹位置对家蚕的卵巢及真皮细胞的生物影响不同,用Mylar薄膜覆盖调节碳离子射线的射程,卵巢及真皮细胞越是接近射线高LET的Bragg峰,照射个体的鳞毛及卵的形成被强烈抑制。因此,重离子射线对家蚕的生物影响与细胞及植物种子等小个体不同,对于全体照射,重离子射线的射程长短所造成的生物影响比射线的LET大小所引起的生物影响要大;而对于局部照射,目的器官越是接近射线的高LET轨迹,照射的生物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995.
根区通氧状况对水稻幼苗生长及吸收镉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邓丹  吴可为  邓泓 《生态学报》2009,29(5):2520-2526
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了根区通氧状况对水稻根系结构、根系泌氧、根表铁膜生成以及水稻耐受、吸收Cd的影响.水培条件下,根区氧处理对水稻幼苗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缺氧条件下的水稻根的伸长量降低,生物量增加,直径增粗,根系泌氧量增加,并降低幼苗对Cd的吸收.当培养溶液Cd2+浓度为1.0 mg/L时,缺氧处理相对于通氧处理,根表吸附的Cd降低了85 5%,地下部分吸收的Cd降低了35%,转运到地上部分的Cd降低了58%.根表铁膜对Cd的吸收和转运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作用因环境中Cd2+浓度和根区通氧状况而异.在根区通氧充分的培养条件下,水稻幼苗铁膜对较高浓度Cd2+(1.0 mg/L)的吸收和转运起着重要的作用,DCB-Cd占根系吸收Cd的50%,茎叶对Cd的吸收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在缺氧胁迫下,根系结构本身(如根表通透性降低)是影响水稻吸收Cd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6.
湘江长沙段洲滩钉螺防治后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以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的查螺方法,对湘江长沙段洲滩进行连续6年的螺情调查.2003-2008年跟踪调查了湘江长沙段24个洲滩,其中20个洲滩有钉螺分布,占洲滩总数的83.3%,4个洲滩从未查见钉螺.活螺洲滩数分别占当年调查洲滩的62.50%、66.67%、66.67%、70.83%、33.33%、37.50%;2008年与2003年相比,活螺洲滩数下降了40.00%,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平均密度、活螺率分别下降了99.10%、99.74%、51.09%.经统计学处理,各洲滩有螺框出现率(Z=91.56,P<0.01)、活螺率(Z=65.13,P<0.01)不相同,但年度下降趋势明显.在20个有螺洲滩中,有感染性钉螺分布的洲滩5个,占有螺洲滩总数的25.00%;有感染性钉螺分布的洲滩逐年减少,平均密度和感染率逐年降低,2007-2008年所有洲滩均无感染性钉螺分布.湘江长沙段有螺洲滩采取的各种防治措施中,药物与环改灭螺相结合的效果远好于单纯的药物灭螺.各种环改灭螺措施中,又以抬洲降滩、翻耕垦种的灭螺效果更持久,更彻底.2007、2008年有螺洲滩数、钉螺总数急剧减少,有螺框出现率、活螺率大幅度下降还町能与水位和气候有关.湘江长沙段洲滩的螺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997.

Background

Due to increasing antibiotics resistance, antimicrobial peptides (AMPs) are receiving increased attentio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 a major pathogen in this context, involved, e.g., in keratitis and wound infections. Novel bactericidal agents against this pathogen are therefore needed.

Methods

Bactericidal potency was monitored by radial diffusion, viable count, and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assays, while toxicity was probed by hemolysis. Mechanistic information was obtained from assays on peptide-induced vesicle disruption and 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Results

End-tagging by hydrophobic amino acids yields increased potency of AMPs against P. aeruginosa, irrespective of bacterial proteinase production. Exemplifying this by two peptides from kininogen, GKHKNKGKKNGKHNGWK and KNKGKKNGKH, potency increased with tag length, correlating to more efficient bacterial wall and vesicle rupture, and to more pronounced P. aeruginosa 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End-tag effects remained at high electrolyte concentration and in the presence of plasma or anionic macromolecular scavengers. The tagged peptides displayed stability against P. aeruginosa elastase, and were potent ex vivo, both in a contact lens model and in a skin wound model.

General significance

End-tagging, without need for post-peptide synthesis modification, may be employed to enhance AMP potency against P. aeruginosa at maintained limited toxicity.  相似文献   
998.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采用多样性指数、破碎度指数和分维数等指数,分析了广州市花都区1979年到2000年的景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各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量增加,面积变化较大,且斑块形状复杂性增加;(2)景观破碎度增大,景观类型稳定性增加,优势度减少,受人类干扰程度加深;(3)景观斑块间的转移中,林地、耕地不断转移为城市用地、农村居民点以及工矿等用地,农村居民点以及工矿等用地也成为景观格局中的主要组成要素;(4)整体上景观变化后10年比前10年的幅度稍大。  相似文献   
999.
Dichroa Lour., a small genus of Saxifragaceae, contains about 12 species, ranging from the mainland of S. E. Asia southward to Pacific islands. But most of the species are more restricted in distribution. Of the 12 recognized species, six are known from South China and Indochina; three are confined to west and northwest New Guinea; two are endemic to the Phillipines. Only one species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S. E. Asia.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genus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and two series based on the number of stame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ary. One species is described as new.  相似文献   
1000.
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宜昌江段渔业资源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1999年间统计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下游宜昌江段的不同渔具渔获物3254kg。共获得鱼类45种,优势种类为铜鱼、瓦氏黄颡鱼、长鳍吻鮈、圆筒吻鮈、草鱼、鲢、长吻鮠、南方鲇等,鳊、青鱼、鳡等的相对数量比建坝前减少,(鱼宗)、鳜、鳤、鲌类等建坝前的常见种类现在较为少见或罕见。鲥、裂腹鱼、华鲮、暗纹东方鲀等偶见种类以及珍稀鱼类白鲟未被发现。目前该江段渔获物中低龄个体比重较高,性成熟个体较少。过度捕捞是影响坝下江段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