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2篇
  免费   451篇
  国内免费   1080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65篇
  2022年   179篇
  2021年   240篇
  2020年   255篇
  2019年   327篇
  2018年   220篇
  2017年   188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219篇
  2014年   245篇
  2013年   332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229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232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2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991.
禽流感病毒感染禽类可引发呼吸系统到全身不同程度的病变,严重的可导致败血症、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上世纪末,禽流感病毒开始跨种向人类传播,其感染引起急性肺损伤、多器官衰竭等,具有较高的致病率和致死率,危害极大,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目前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及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此做一综述,为其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2.
研究大黄醇提物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及机制。主要采用牛津杯法和液体倍比稀释法;通过扫描电镜、SDS-PAGE、二维电泳及串联质谱等方法探讨大黄醇提物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机制。结果显示,大黄醇提取物对嗜水气单胞菌有明显的抑制效果,抑菌圈为(24.5±0.2)mm,MIC和MBC均为3.91 mg/m L;在药物作用下,菌体表面变粗糙,细胞膜受损并出现破裂;在经药物处理4 h后,细菌蛋白含量明显下降(P0.05),2-DE电泳发现3个差异性蛋白。结果表明,大黄醇提物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制作用机制是破坏其细胞膜结构及影响特定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993.
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因能抑制植物病害和促进植物生长而被广泛研究。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解淀粉芽胞杆菌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陆续被测定,综述了其拮抗作用相关的功能基因、生防机制及植物-病原物-生防菌的相互作用,并对后续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为解淀粉芽胞杆菌的深入研究及其更好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94.
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是水产动物的常见致病菌,对人类健康和水产经济带来巨大威胁。抗生素的滥用使得药物残留和耐药性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型、不易产生耐药性和低毒的抗菌物质。本文研究黄芩醇提物对哈维氏弧菌的抑制作用及抑菌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黄芩醇提物对哈维氏弧菌的抑菌圈为18.33±0.58 mm,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7.92 mg/mL和15.84 mg/mL。经分析型扫描电镜(SEM)观察和细菌胞内外蛋白质浓度测定,发现实验组菌体表面虽有细小破裂,但形态依然完整,表面光滑,菌体细胞膜仍保持相对完整性;通过SDS-PAGE、蛋白质质谱(MALDI-TOF-TOF MS)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黄芩醇提物抑制哈维氏弧菌体内NAD特异性的谷氨酸脱氢酶(NAD-specific glutamate dehydrogenase, NAD-GDH)及其mRNA的表达。本研究表明,黄芩醇提物通过下调NAD特异性的谷氨酸脱氢酶表达而抑制哈维氏弧菌的生长,为中药应用于水产养殖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目的】解析出芽短梗霉CCTCC M2012223的基因组序列信息,分析其代谢产物聚苹果酸、黑色素、普鲁兰多糖合成相关基因,为深入研究遗传多样性和代谢工程改造提供序列背景信息。【方法】使用Illumina Hi 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出芽短梗霉CCTCC M2012223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序列拼接,基因预测与功能注释,COG/GO聚类分析,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等。下载其他5株出芽短梗霉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6株菌的种内同源基因、全基因组进化以及代谢产物合成相关基因。【结果】出芽短梗霉CCTCC M2012223基因组序列全长30756831 bp,GC含量47.49%,编码9452个基因。比较基因组分析表明出芽短梗霉CCTCC M2012223的基因组组装长度最长,6株菌的同源基因数达到7092个,普鲁兰多糖和聚苹果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蛋白序列有很高的保守性。出芽短梗霉CCTCC M2012223和Aureobasidium pullulans var.melanogenum亲缘关系最近,而这2株菌的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蛋白序列有一些插入和突变。【结论】本研究解析了出芽短梗霉CCTCC M2012223的基因组序列信息,获得黑色素、普鲁兰多糖和聚苹果酸合成相关基因,为后续的代谢机制解析和改造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998.
有机磷降解菌的筛选及其促生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环境中筛选高效有机磷降解菌及研究其促生机制。【方法】利用蒙金娜有机磷培养基筛选有机磷降解菌,用生化实验对其促生特性进行研究,且通过盆栽实验筛选对黄瓜苗有促生作用的高效有机磷降解菌。【结果】从草坪根周筛选到35株有机磷降解菌,选择5株代表性菌进行黄瓜盆栽实验。结果表明G3-6有机磷降解能力最强,溶磷圈直径(HD)与菌落直径(CD)比值为3.28,且对黄瓜苗的促生效果优于其他菌株。与CK相比,G3-6可提高黄瓜苗鲜重71.53%、干重69.78%和株高33.55%;与阳性对照枯草芽孢杆菌F-H-1相比,G3-6可提高黄瓜苗鲜重2.52%、干重21.14%和株高8.27%。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降解有机磷能力在促进植物生长过程中可能发挥着比其他功能更重要的作用。16S r R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G3-6为假单胞菌属。【结论】假单胞菌G3-6除具有较强的有机磷降解、分泌IAA和铁载体能力,对黄瓜苗也有较好的促生作用,是1株潜在的具有广阔市场应用价值的高效促生菌。  相似文献   
999.
昆虫RNA沉默抗病毒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萍  郭锡杰  周加春 《昆虫学报》2011,54(8):927-932
RNA沉默是昆虫用来抵御病毒入侵的一种普遍而又进化保守的防御机制, 而昆虫病毒也会相应地编码沉默抑制子来破坏宿主的防御功能。本文主要结合果蝇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昆虫RNA沉默抗病毒机制、 RNA沉默抑制子的作用特征及宿主与病毒的共进化关系做一综述。研究表明, 由小干扰RNA (small interfering RNAs, siRNA)介导的RNA干扰在果蝇抗病毒防御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果蝇中Dicer-2(Dcr-2), argonaute-2(AGO2)和双链RNA结合蛋白R2D2是siRNA干扰途径中的3个关键组分, 这3个基因的缺失或突变会显著提高果蝇对RNA病毒的感受性。此外, 果蝇中还鉴定了其他与RNA干扰密切相关的基因, 如vasa intronic gene, aubergine, armitage, rm62 和piwi, 它们在抗病毒感染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果蝇病毒中已鉴定出3种RNA沉默病毒抑制子(viral suppressors of RNAi, VSRs), 分别为果蝇FHV病毒沉默抑制子FHV-B2、 果蝇C病毒沉默抑制子DCV-1A及果蝇CrPV病毒沉默抑制子CrPV-1A。FHV-B2和DCV-1A通过与dsRNA或siRNA结合抑制RNA沉默, 而CrPV-1A通过与AGO2结合阻止RISC的形成抑制RNA沉默。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病毒和宿主相互博弈, 协同进化。昆虫抗病毒沉默途径中的关键组分通过保持持续和快速进化来对抗高度变异的VSRs。  相似文献   
1000.
喀斯特生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及其对人为干扰的响应是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的重要内容。该文以云南石林为例对此进行研究。根据喀斯特溶痕与土壤、植物生长发育关系把石林的溶痕生境划分为溶蚀廊道、溶槽、裂隙溶沟、溶坑和溶蚀石堆等5种。依据石林的现有植被与演替特征, 选择了原生林、次生林、灌丛、灌草丛和石漠化草丛5种群落进行调查。在每一个样地中设置10个10 m × 10 m的样方, 采用记名计数样方法分片调查溶痕生境中的木本植物, 并区分更新层的萌生苗与实生苗; 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进行生物多样性计算。调查结果显示: (1)溶痕生境的长度、宽度变化较大。溶痕生境结构比例随群落演替而变化, 其原因可能在于所处演替阶段和干扰程度的差异; (2) 在各种溶痕生境中, 随着群落的退化, 实生更新物种数与实生株数大致表现为递减, 在严重退化阶段部分溶痕生境中没有实生苗的分布, 而萌生更新的物种数则以灌丛为峰值向两极减少, 个体数变化较大。计算结果显示: 在各类溶痕生境(溶蚀石堆除外)中, 实生苗的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大致呈现随群落的退化而降低, 优势度增加; 萌生苗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除溶蚀廊道递减的趋势明显外, 其他类型变化较大。不同演替阶段植物更新策略不同。在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中, 随着群落的退化, 植物更新逐步趋向于营养繁殖, 其部分原因在于特殊的溶痕生境(除溶蚀廊道)能保存一些植物残体, 而这些残体在反复的干扰下不断萌出茎干(采用营养繁殖)以实现物种的持续生态位, 萌生茎干的成熟为生物多样性维持与生态恢复提供繁殖体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