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98篇
  免费   2139篇
  国内免费   1811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534篇
  2022年   452篇
  2021年   751篇
  2020年   736篇
  2019年   779篇
  2018年   571篇
  2017年   615篇
  2016年   570篇
  2015年   556篇
  2014年   669篇
  2013年   946篇
  2012年   565篇
  2011年   653篇
  2010年   505篇
  2009年   669篇
  2008年   631篇
  2007年   712篇
  2006年   652篇
  2005年   625篇
  2004年   519篇
  2003年   494篇
  2002年   414篇
  2001年   333篇
  2000年   326篇
  1999年   300篇
  1998年   243篇
  1997年   198篇
  1996年   204篇
  1995年   178篇
  1994年   169篇
  1993年   160篇
  1992年   172篇
  1991年   142篇
  1990年   110篇
  1989年   102篇
  1988年   77篇
  1987年   83篇
  1986年   58篇
  1985年   86篇
  1984年   74篇
  1983年   49篇
  1982年   79篇
  1981年   64篇
  1980年   47篇
  1979年   41篇
  1978年   34篇
  1977年   34篇
  1976年   20篇
  1973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摘要 目的:对比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在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院前急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石家庄市急救中心 2019年 4月~2021年 2月期间院前急救时现场治疗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n=108)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4)和观察组(n=54)。对照组接受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接受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心功能、血压、心率(HR)、炎症因子指标、心肌损伤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血量(CO)、二尖瓣舒张早期 /晚期峰值流速(E/A)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和白介素 -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组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脑钠肽(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院前急救中,相比于普罗帕酮,胺碘酮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心肌损伤,恢复血压并改善 HR,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92.
摘要 目的:观察葛兰心宁软胶囊联合替格瑞洛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对心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5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门诊号单双数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为75例。对照组给予替格瑞洛片治疗,研究组给予葛兰心宁软胶囊联合替格瑞洛片治疗,对比两组疗效、血管内皮功能、心功能、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85.33%(64/75)高于对照组的69.33%(5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心绞痛发作次数更少,持续时间更短(P<0.05)。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一氧化氮(NO)、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高于对照组,内皮素-1(ET-1)、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葛兰心宁软胶囊联合替格瑞洛片治疗后,疗效明确,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心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93.
摘要 目的:观察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免疫功能、心肌酶指标和血清白介素 -6(IL-6)、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8年 1月到 2021年 1月期间我院接收的 92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为 46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研究组患儿接受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均治疗 3 d。观察两组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并对比两组患儿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Ig)M、IgG和 IgA]、心肌酶指标[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血清 IL-6、CRP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 91.30%(42/46),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71.74%(3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 3 d后血清 IgM、IgG、IgA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 3 d后血清 LDH、CK、CK-MB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 3 d后血清 IL-6、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可提高免疫力,减轻心肌损伤,降低血清 IL-6、CRP水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94.
摘要 目的:探讨注射罗格列酮对多发性骨髓瘤小鼠细胞免疫功能与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多发性骨髓瘤小鼠随机平分为三组-模型组、红细胞组与罗格列酮组,红细胞组与罗格列酮组分别给予经尾静脉注射重组鼠源促红细胞生成素5.0 mg/kg与罗格列酮5 mg/kg 100 μL,模型组给予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给药1次,检测细胞免疫功能与Caspase-3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治疗第7 d与治疗第14 d的肿瘤体积高于治疗第1 d(P<0.05),红细胞组与罗格列酮组低于模型组(P<0.05),罗格列酮组低于红细胞组(P<0.05)。红细胞组与罗格列酮组治疗第7 d与治疗第14 d的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6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罗格列酮组低于红细胞组(P<0.05)。红细胞组与罗格列酮组治疗第14 d与治疗第28 d的脾脏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比例对比高于模型组(P<0.05),罗格列酮组高于红细胞组(P<0.05)。红细胞组与罗格列酮组治疗第14 d与治疗第28 d的脑黑质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罗格列酮组低于红细胞组(P<0.05)。结论:注射罗格列酮在多发性骨髓瘤小鼠的应用能改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脑黑质Caspase-3的表达,同时也能促进小鼠体重恢复,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995.
摘要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VATS)联合系统淋巴清扫对肺癌患者血清疼痛相关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并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肺癌患者1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胸肺叶切除联合系统淋巴清扫治疗,研究组给予VATS联合系统淋巴清扫治疗,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血清疼痛相关因子和免疫功能,随访记录研究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引流时间更短(P<0.05)。两组术后1 d去甲肾上腺素(NE)、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皮质醇(Cor)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 CD3+、CD4+、CD4+/CD8+均较术前降低,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CD8+较术前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可知:研究组患者的预后与组织分化、吸烟史、病灶直径、临床分期、清扫淋巴结个数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知:临床分期、清扫淋巴结个数是研究组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ATS联合系统淋巴清扫可减轻肺癌患者术后疼痛及免疫抑制,虽然手术时间更长,但可以改善其他围术期指标。此外,临床分期、清扫淋巴结个数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996.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静脉维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期间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市人民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接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右美托咪定剂量为0.3μg/kg?h)、B组(右美托咪定剂量为0.5 μg/kg?h)和C组(右美托咪定剂量为0.7 μg/kg?h),各32例。观察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免疫功能、镇静镇痛情况、血清神经细胞因子,记录三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C组术后24 h、术后72 h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低于A组(P<0.05)。B组、C组术后24 h、术后72 h的Ramsay镇静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A组(P<0.05)。B组、C组术后24 h、术后72 h的CD3+、CD4+/CD8+高于A组(P<0.05)。B组、C组术后24 h、术后72 h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低于A组(P<0.05)。C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A组、B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给予右美托咪定剂量为0.5 μg/kg?h、0.7 μg/kg?h维持,可有效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促进患者免疫功能和血清神经细胞因子水平改善,但0.7 μg/kg?h剂量的右美托咪定使用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997.
摘要 目的:探讨与研究丁苯酞对颈动脉狭窄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将颈动脉狭窄大鼠大鼠(n=42)随机为三组-模型组、低剂量丁苯酞(20 mg/kg)组和高剂量丁苯酞(40 mg/kg)组,每组14只。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每天给予20 mg/kg、40 mg/kg丁苯酞灌胃治疗,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持续21 d。结果: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7 d、第14 d、第21 d的BBT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丁苯酞组低于低剂量丁苯酞组(P<0.05)。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21 d、第28 d的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指数低于模型组,高剂量丁苯酞组低于低剂量丁苯酞组(P<0.05)。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21 d、第28 d的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高于模型组(P<0.05),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活性低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丁苯酞组与低剂量丁苯酞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丁苯酞组与高剂量丁苯酞组治疗第21 d、第28 d的海马CA1区BCL2-Associated X(Bax)、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高剂量丁苯酞组高于低剂量丁苯酞组(P<0.05)。结论:丁苯酞在颈动脉狭窄大鼠的应用能提高海马CA1区Bax、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神经元的凋亡,改善氧化应激状态,从而提高大鼠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998.
摘要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下不同脑电双频指数(BIS)对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应激反应、炎性因子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初诊的住院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共98例。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麻醉组(n=49,BIS值45~55)和深麻醉组(n=49,BIS值30~40)。对比两组苏醒质量、应激反应、炎性因子、术后认知功能、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结果:浅麻醉组的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气管拔管时间短于深麻醉组(P<0.05)。插管后即刻(T1)~术毕(T5)时间点,两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下降后升高(P<0.05)。深麻醉组T1~T5时间点HR、MAP高于浅麻醉组(P<0.05)。手术开始2 h(T4)、拔管后60 min(T6)时间点,两组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呈升高趋势,且浅麻醉组高于深麻醉组(P<0.05)。T4、T6时间点,两组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持续升高,但浅麻醉组低于深麻醉组(P<0.05)。深麻醉组的术后3 d、术后7 d 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低于浅麻醉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全身麻醉下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BIS值范围30~40可维持更平稳的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低,但是其对认知功能影响相对较大;BIS值在45~55之间时,患者苏醒快,炎性因子水平更低;临床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调控BIS值。  相似文献   
999.
摘要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对患者内皮损伤、血液流变学和神经功能损伤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8月~2021年7月期间收治的94例AIS患者分为对照组(n=47)和研究组(n=47)。对照组患者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阿替普酶联合阿加曲班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内皮损伤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功能损伤因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研究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研究组治疗后内皮素-1(ET-1)水平更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水平更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研究组治疗后血浆黏度(PV)、全血黏度(WBV)、红细胞压积(HC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更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研究组治疗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水平更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更低,BI评分更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阿加曲班应用于AIS患者,可改善机体血液流变学,减轻内皮功能损伤和神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000.
摘要 目的:探究芍药苷对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过程中肠道屏障功能和ER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24只7-8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Normal组,未造模及给药的大鼠)、模型组(Model组,100 mg/kg TNBS给药造模)、低剂量芍药苷组(LPF组,100 mg/kg TNBS +10 mg/kg芍药苷给药处理)和高剂量芍药苷组(HPF组,100 mg/kg TNBS +100 mg/kg芍药苷给药处理),每组6只大鼠。对大鼠推注5%三硝基苯磺酸(TNBS)进行UC大鼠造模,然后灌胃指定浓度的芍药苷,连续处理14 d。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通过阿尔辛蓝(AB)染色计算结肠粘液层厚度。通过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细胞因子(IL-6、IL-1β、TNF-α和IL-10)、髓过氧化物酶(MPO)和粘蛋白(MUC2和MUC5AC)的水平。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IL-6和IL-10的蛋白表达。通过Western blotting分析蛋白激酶Cα(PKCα)、p-PKCα、ERK1/2和p-ERK1/2的蛋白表达。结果:与Model组(8.38±0.42 cm)相比,LPF组(9.88±0.49 cm)和HPF组(10.92±0.55 cm)UC大鼠的结肠长度显著增加(P<0.05)。与Model组(22.54±1.13 μm)相比,LPF组(41.07±2.05 μm)和HPF组(50.33±2.52 μm)UC大鼠结肠粘液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与Model组相比,LPF组和HPF组UC大鼠的结肠形态明显改善,结肠组织中IL-6、IL-1β、TNF-α和MPO的水平显著降低,而IL-10显著升高(P<0.05)。与Model组相比,LPF组和HPF组UC大鼠结肠组织中MUC2和MUC5AC水平均显著升高,p-PKCα和p-ERK1/2的磷酸化水平也显著升高(P<0.05)。结论:芍药苷抑制了TNBS诱导的UC大鼠结肠炎症并增加了结肠粘液层厚度,从而保护了肠道屏障功能,其机制可能与ERK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