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6篇
  免费   1096篇
  国内免费   3500篇
  2024年   142篇
  2023年   381篇
  2022年   480篇
  2021年   470篇
  2020年   472篇
  2019年   417篇
  2018年   353篇
  2017年   337篇
  2016年   333篇
  2015年   335篇
  2014年   548篇
  2013年   378篇
  2012年   458篇
  2011年   522篇
  2010年   478篇
  2009年   435篇
  2008年   571篇
  2007年   429篇
  2006年   354篇
  2005年   317篇
  2004年   328篇
  2003年   309篇
  2002年   271篇
  2001年   268篇
  2000年   179篇
  1999年   205篇
  1998年   147篇
  1997年   143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137篇
  1994年   114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91篇
  1991年   91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41.
植物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的转录调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转录调节是植物花色素苷生物合成途径中调节其结构基因表达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十多年来,通过调节转录因子的表达激活或抑制有效地调控植物中花色素苷的合成成了众多植物学家研究的重点。现简要介绍了花色素苷的合成运输过程与液泡的沉积扣押、转录因子与调控及转录调节在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42.
内源性凝血途径的起始部分称为接触系统,包括高分子量激肽原、前激肽释放酶、XII因子和XI因子。以接触系统成分及激活产物分别刺激人血管内皮细胞,检测了其NF-κB活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和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只有游离XI因子和激活的XI因子可以使内皮细胞NF-κB活性升高,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激活的XI因子能够进一步使内皮细胞的ICAM-1和细胞因子分泌显著增加(P<0.01)。其余各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这些观察结果提示接触系统可以直接活化血管内皮细胞,说明内源性凝血途径也参与了炎症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43.
体外培养小鼠的窦前卵泡以得到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MⅡ)卵母细胞,比较体外发育卵母细胞与体内生长的卵母细胞生长分化因子-9(GDF-9)的基因表达量,探讨GDF-9的表达对卵母细胞体外发育成熟的影响。选择体外培养第2天(D2)、D4、D6、D8、D10、D12卵母细胞作为体外发育组;同窝雌性小鼠出生后D12、D14、D16、D18、D20、D22卵母细胞作为体内发育组;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分别检测两组MⅠ卵母细胞GDF-9基因表达量。结果体外培养小鼠窦前卵泡可以得到MⅡ期卵母细胞,卵泡成活率、窦腔形成率、卵母细胞成熟率分别达到89·5%、51·8%和56·6%。小鼠卵母细胞GDF-9基因表达量随发育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体外发育D8—12卵母细胞GDF-9表达量显著低于同期体内发育卵母细胞(P<0·05)。体外发育D8—12卵母细胞GDF-9基因表达量低于同期体内发育的卵母细胞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其发育潜能较低。  相似文献   
944.
hGM-CSF是一种重要的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糖蛋白,在造血调控和免疫调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总结近些年来各国对hGM-CSF的研究情况,首先对hGM-CSF的基因结构、蛋白分子结构、生物学活性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接下来,又从基因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两个方面对hGM-CSF的表达调控做了介绍;最后,对比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hGM-CSF基因在不同生物中的表达情况,详细讲解了优缺点。  相似文献   
945.
MicroRNA(miRNA)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长度为21~23nt的非编码单链小RNA分子,通过与靶基因的互补位点结合而降解或抑制靶mRNA的翻译,从而在转录后水平上调控基因的活性。miRNA在调控植物发育方面发挥着广泛的作用。从成花诱导到花器官特征属性的形成,miRNA在整个花发育过程均发挥着关键作用。miRl72和miRl56/157参与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的调控,miRl72和miRl69在花发育的早期阶段通过界定靶基因的表达区域而调控花器官的属性,miR319、miRl59、miRl64以及miRl67在花发育的晚期阶段决定细胞的特化。文章综述了miRNA调控被子植物花发育的研究进展,为深入了解miRNA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46.
膜泡运输是不同细胞器间进行物质传递的基本方式,分为4个重要步骤:囊泡的出芽、转运、拴系和融合。在此过程中,有许多相关因子参与调控,如包被蛋白、Rab蛋白、拴系因子、SM蛋白和SNARE等。拴系因子在运输囊泡和靶位膜发生接触的最初阶段起重要调控作用,多数拴系因子形成大的多亚基复合体发挥功能。目前,关于拴系因子的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我们对酵母、哺乳动物以及植物细胞中的已知拴系因子的特点和功能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947.
刘志源  孙玉诚  王国红 《昆虫知识》2012,49(6):1696-1702
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植物建立起应对昆虫取食为害的精密而又复杂的防御机制,植物转录组调控中防御应答基因的表达及防御物质的合成因不同的昆虫取食方式而异。一般来说,咀嚼式口器昆虫取食时造成大面积组织伤害,可诱导植物产生伤害反应;而刺吸式口器昆虫因其特殊的口针取食,诱导植物激活病原体相关的防御途径。不同的防御途径激活不同的识别机制和信号途径。本文从信号识别和转导上综述了不同食性的昆虫取食植物时所引发的防御反应,分析了昆虫-植物相互作用关系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48.
为了解NAC类转录因子与桃果实内果皮发育木质化的关系,本文以桃内果皮为试材,采用同源基因克隆法获得了两个NAC类转录因子的全长编码区,分别命名为PpNST1和PpSND1。序列分析表明2个基因编码区全长均为1188bp,可编码396个氨基酸,其预测蛋白均包含1个NAC结构域和2个特征结构域(LP—box和WQ-box)。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PpNST1和PpSND1与苹果、葡萄、毛果杨和拟南芥等参与调控次生细胞壁形成和木质化的NST/SND1类转录因子具有较高同源性。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PpNST1和PpSND1的表达水平随内果皮的木质化程度加强而不断升高,分别于盛花期后59和52d达到最高表达量,且它们在内果皮中的表达水平远高于中果皮。对PpNST1和PpSND1下游可能的作用靶标进行进一步的表达分析表明,PpNST1和PpSND1可能在内果皮发育木质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949.
【目的】研究酸性矿山废水中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以及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构建18S rRNA基因克隆文库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解析环境因子对真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子囊菌门(Ascomycota)普遍存在于4个样品中,并在样品1和样品3中占统治地位,而绿藻门(Chlorophy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分别为样品2和样品4的优势类群。该酸性矿山废水中的克隆与许多已知的耐酸耐重金属真核生物亲缘关系较近,如Sarcinomyces petricola、Penicillium janthinellum、Coniochaeta velutina、Trichoderma viride、Chlorellaprotothecoides var.acidicola、Ochromonas sp.等。此外,样品中还存在大量的已知人类病原菌,如Lecythophorahoffmannii、Cryptococcus neoformans。CCA分析表明:TN、SO24-、Fe2+、Eh是影响真核生物群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论】所研究的酸性矿山废水中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有较大差异,这可能与水体的理化性质有关;高含量人类致病菌的存在是之前研究所未发现的;酸性环境中真核生物的生态学研究有助于开发高效处理酸性矿山废水的方法。  相似文献   
950.
构建重组人IL-18-EGF肿瘤靶向分子双顺反子原核表达系统,研究重组人IL-18-EGF融合蛋白对人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和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影响。构建重组人IL-18-EGF原核双顺反子表达系统pET28a(+)-proIL-18-EGF-Caspase-4/BL21,重组蛋白经纯化后,作用于NK细胞,应用CCK-8法和ELISA试剂盒分别检测NK细胞的增殖情况和IFN-γ的分泌量。Cy3荧光标记IL-18-EGF检测融合蛋白与肿瘤细胞表面EGFR的结合情况。IL-18-EGF与NK细胞共同孵育24 h后,取培养上清液作用于人肝癌细胞SMMC-7721,分别使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IL-18-EGF对肝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重组人IL-18-EGF能加快NK细胞的增殖,促进NK细胞分泌IFN-γ;IL-18-EGF能与肿瘤细胞表面EGFR特异性结合;细胞划痕实验中,重组人IL-18-EGF组空白区域的抗填充能力高于对照组;Transwell小室实验中,12,24,48 h时IL-18-EGF组细胞穿膜数分别为94.6±2.9、101.8±4.0和116.2±4.5,均显著低于相应时间的对照组(分别为128.6±8.5、133.0±7.5和138.8±5.4)(P〈0.05)。以上结果表明,IL-18-EGF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有可能作为辅助药物运用于肝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