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4篇
  免费   210篇
  国内免费   149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7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43篇
  1983年   46篇
  1982年   36篇
  1981年   32篇
  1980年   37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23篇
  1977年   22篇
  1976年   20篇
  1975年   20篇
  1974年   15篇
  1973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For the initiation of embryogenic cucumber ( Cucumis sativus L.) cell lines, from excised radicles, directly in liquid medium, the culture regime, explant density and type and concentration of hormones were adjusted so that pro-embryogenic masses (PEMs) were formed within about 8 weeks. The established cucumber cell lines were maintained tor several years without loss of embryogenic and genetic stability. The ploidy level of somatic embryos from different cucumber eell lines was either diploid or tetraploid and depended on the ploidy level of Ihe cell line. Cucumber cell lines that produced only diploid embryos were obtained by selecting completely diploid explant material and growing it in the dark during the initiation phase. Mixoploid explains could lead to tetraploid or mixoploid ceil lines. Isolation and additional selection and subculturing of single PEMs resulted in either completely diploid or tetraploid cell lines, indicating that all cells of individual PEMs are either diploid or tetraploid. The ernbryogenic cucumber cell Imes, differing only in ploidy level, were indistinguishable in growth rate and embryogetiic potential and were genetically stable over several years.  相似文献   
42.
拉萨郊区藏族跖纹主线走向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用茚三酮-味精法采集跖纹,体视显微镜下追踪跖纹主线走向,分析了250(男女各125人)拉萨效区藏族健康人的跖纹样本。结果显示:A线主要走向1区,其次是7区;B线亦多止于1区和7区;C线主要止于和9区;D线止于1区 频率最高;E线主要走向13区;P三叉缺失较多。Pz^d线止共位置较高(13区和11区),而P^f线止区较低(7区)。在民族和人种间进行了比较,提示藏族践纹主线走向有自己的特点,又呈现  相似文献   
43.
主成分分析法在中药鉴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植物药百合、动物药海马、中成药二妙丸为研究对象.取百合的23个样品,海马的20个样品,二妙丸与加味药的17个样品进行紫外色谱或光谱分析,对所得的数量化指标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压缩出两个用以区分样品间异同的综合性指标──二元主成分,在二元主成分平面图上实现了对动植物药、中成药的鉴别与分类.  相似文献   
44.
东方次睾吸虫电镜研究(吸虫纲:后睾科)V.雌性生殖器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次睾吸虫雌性生殖器官(卵巢、输卵管、卵黄-输卵管、卵模、梅氏腺和子宫)透射电镜 观察。卵巢内有不同成熟期的生殖细胞,成熟初级卵母细胞有几个靠近核的核仁样小聚体和许多沿 质膜的皮质颗粒。首次发现并描述卵巢和输卵管接合处(卵巢壶腹)的超微结构。输卵管上皮为纤 毛状。梅氏腺仅一种类型膜状小体细胞,经有微管支持的细小管道穿过卵模将膜状小体排入卵模腔 内。在卵黄-输卵管和卵模中有精子,卵模和子宫中有受精卵、虫卵(扫描电镜):大小 26. 05× 11.46-13.55μm,卵盖直径6.26-6. 89μp,卵壳表面布满膜状隆起。文中对卵巢和梅氏腺的超微 结构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5.
祁连山地区植被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分析和讨论了祁连山地区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祁连山地区随着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表现为整体抬升,植被具有明显的生态地理边缘效应特征和高原地带性规律。该区植被虽然受到四周的较大影响,但各类高寒植被占有绝对优势,表现出与青藏高原植被整体明显的相似性和广泛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本区植被也有其特殊性及与高原面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建议把祁连山地区做为青藏高原植被区的次一级独立单元  相似文献   
46.
长江三峡库区种子植物的中国特有分布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报道了分布于长江三峡库区的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及特有植物在库区的水平与垂直分布概况,对库区的特有分布的特点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7.
河南木兰属9种植物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系统,测定了河南木兰属8种、1变种50多份的成熟叶片材料的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测定结果表明,该属植物9种、变种的酶谱均有差异性,每种、变种均有特征酶谱,种间酶谱显著大于种内酶谱,根据其酶谱差异性,可以进行生物种、变种的鉴别和良种的选择。为免除其酶带Rf单一指标,鉴别生物种、变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作者创立了"酶谱多指标综合判断距离法"分析技术,首次将该属植物种、变种酶谱的酶带数目、Rf、酶带宽度及其活性强弱4个因子的差异性,进行编码联机、电脑运算分析,其结果与该属玉兰亚属内的玉兰派和辛夷派的形态分类相吻合。但是,从酶学观点不支持椭圆叶玉兰作为独立种的存在,以作为河南玉兰的变种为宜,也不支持河南玉兰派和腋花玉兰派的成立,以并入辛夷派为佳。  相似文献   
48.
杭州西湖水质预测方法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二维对流扩散模型对西湖水质总磷浓度进行预测,给出方程的理论基础,编制FORTRAN77程序,在386微机上实现预测,并对预测结果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本模型对水质环境防治决策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9.
de Wolf  Hein 《Hydrobiologia》1993,269(1):1-9
The history of diatom research in The Netherlands and Flanders is summarized in this report. A. van Leeuwenhoek observed diatoms as early as 1702. The first inventories were made in The Netherlands by R. B. van den Bosch (1846) and in Flanders by J.-J. Kickx (1867). Diatoms were already used in geological research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Synopsis by H. van Heurck (1880–1885) enabled many twentieth century workers to do applied research for geological and ecological purposes.  相似文献   
50.
 本文引用Harper(1977)的构件结构理论,从构件结构单位、无性系分株和无性系三个层次,对四川南充市郊慈竹无性系种群的能值特点及其影响能值的计测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慈竹无性系种群中,各构件单位的去灰分热值(AFCV)分别为:根15349.42J/g、根茎16372.92J/g、秆17106.06J/g、枝18111.99J/g和叶19451.90J/g;慈竹无性系分株的AFCV(J/g)随龄级增大而递增;慈竹无性系水平上的AFCV为:Ⅰ龄占16.47%、Ⅱ龄占25.76%、Ⅲ龄占36.32%、Ⅳ龄为13.08%及Ⅴ龄为8.37%。用恒容燃烧法测定热值时,其能值变化与氧分压密切相关。用经验公式计算的能值较作图法高;用AFCV表示能值较总干重热值(GCV)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