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9篇
  免费   391篇
  国内免费   1146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258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270篇
  2010年   233篇
  2009年   269篇
  2008年   272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237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232篇
  2003年   239篇
  2002年   216篇
  2001年   225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29篇
  1996年   125篇
  1995年   133篇
  1994年   90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66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1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目的:对1例临床确诊为纯合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先证者及其核心家系成员进行基因检测分析,探讨患儿发病的分子病理基础.方法:收集先证者及父母血标本及临床资料,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18个外显子和启动子及载脂蛋白B(ApoB100)R3500Q位点,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与Gen Bank比对寻找突变.结果:(1)先证者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先证者父母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先证者母亲左侧颈内动脉起始处后壁多发混合回声斑块(2)该家系排除ApoB100基因R3500Q突变;(3)先证者LDL-R基因第13外显子发生A606T和D601Y复合杂合突变,前者第1879位G→A碱基置换,导致丙氨酸改变为苏氨酸,后者为1864位G>T碱基置换,导致天冬氨酸改变为酪氨酸,其父为携带A606T突变的杂合子,其母为携带D601Y突变的杂合子.结论:先证者LDL-R基因存在A606T和D601Y复合杂合突变,它们分别来源于父系及母系遗传.  相似文献   
992.
蛋白酶活化受体2为一类G蛋白偶联受体,广泛分布于心血管以及富含血管的组织器官,氨基末端被丝氨酸蛋白酶水解.新末端能激活受体自身,启动细胞内信号转导,从而参与不同组织器官的多种生理及病理生理过程,包括炎症、血管发生、疼痛与修复等.本文综述了该受体介导的心血管炎症反应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3.
炎症反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认为体液调节机制是防止多种促炎因子过量产生的唯一通路,但本世纪伊始新发现了一条生理性的神经性抗炎通路,即炎症反射,而迷走神经则是这一反射的重要载体,免疫细胞上表达的α7nAChR是该反射的"效应器",中枢神经系统也参与了该反射的信号收集、整合与调节的过程.由于这一通路的抗炎作用具有高效、特异性强等特点,其对于治疗炎性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对炎症反射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94.
组胺1型受体(H1R]受体作为组胺最主要的受体亚型,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末梢,随着各类新型H1受体桔抗剂的发现和基因敲除动物的应用,H1R的功能研究及其活化调节机制研究也不断深入.组胺通过H1R参与调节机体多种重要的生理病理功能,如参与炎症反应、疼痛反应、血管调节、认知功能、睡眠清醒节律、饮食节律和肥胖等.H1R活化可激活磷脂酶C(PLC),PLC水解1,4,5-磷脂酰二磷酸盐产生甘油二酯(DAG)和肌醇三磷酸(IP3),后者激活细胞内Ca2+通道,活化氮氧化物合成酶,最终生成NO和鸟苷酸环化酶(cGMP),并引起钾通道开放,导致超极化;也可激活磷脂酶A2(PLA2)形成花生四烯酸(AA).H1R可通过活化其基因转录水平进行上调.本文就近十年来国外相关进展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胆汁性肝纤维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症(PHT)大鼠肠系膜组织内皮素B受体表达(ETBR)的变化.方法:取体重250±10 g左右的清洁级SD雄性大鼠30只,根据体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制作采用胆总管结扎的方法造成大鼠胆汁性肝纤维化.术后2周和4周分别测定各组的门静脉压力,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的方法观察肠系膜组织ETBR的表达.结果:术后2周和4周模型组门静脉压力显著升高,分别为11.89±1.38 mmHg和16.34±1.63 mmHg.免疫组化显示假手术组肠系膜组织ETBR主要见于细动脉内皮细胞,而模型组大鼠ETBR的表达不仅见于细动脉内皮细胞,细动脉平滑肌细胞和微动脉表达也很显著.免疫印迹发现假手术组肠系膜组织ETBR含量很少,模型组大鼠ETBR表达明显增多.结论:正常大鼠肠系膜血管组织ETBR表达较少,随着肝组织损伤加剧和PHT形成,肠系膜组织ETBR表达明显增加,可能参与胆汁性肝硬化PHT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96.
D6——神秘的趋化因子诱饵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趋化因子可能受神经、激素、酶及结合蛋白等的调节,D6是继DARC之后发现的另一种特殊的趋化因子诱饵性结合蛋白。D6不仅为炎性CC族趋化因子的转录后调控所必需,在肿瘤等人类疾病中的作用也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997.
干扰素调节因子家族和免疫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扰素(IFN)是一类能够抵抗病毒感染、抑制细胞周期和行使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干扰素调节因子家族(IRF)成员因在病毒感染时能够结合到IFN启动子上诱导、调节IFN的表达而得名。最近的研究表明:IRF是一类多功能的转录因子,在干扰素转录调控,病原体免疫反应,细胞因子信号转导,细胞增殖调控;以及造血干细胞的发育、淋巴细胞的分化,自稳平衡,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调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IRF的功能及其分子机制的揭示将对抗病毒,免疫疾病和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向策略。  相似文献   
998.
病毒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被细胞的相关受体识别后,分别经过Toll样受体途径和核酸结合蛋白途径进行信号转导,启动β-干扰素的转录和合成。从感染细胞分泌的β-干扰素与细胞膜上I型干扰素共有的受体结合后,经Jak/STAT信号途径刺激细胞产生一系列具有抗病毒效应的的干扰素刺激因子。干扰素调节因子7作为一种干扰素刺激因子在启动随后的α-干扰素转录中起着重要作用。α、β-干扰素的产生进一步放大了产生干扰素刺激基因的信号,形成一个正反馈回路,加强了免疫应答的强度和延长免疫应答的时间。  相似文献   
999.
张挺  李丽琴 《生命的化学》2006,26(3):266-269
α2肾上腺素受体为七次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该文介绍了有关α2肾上腺素受体的分型、结构和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00.
王品  蒋萍  焦炳华 《生命的化学》2006,26(6):521-523
GPCR(G蛋白偶联受体)组成型活性(constitutive activity)发现和提出十几年来,对疾病机制阐明、药靶筛选和新药研发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组成型活性相关理论和实验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功能的发现,如今GPCR已成为医药学领域的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