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4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5篇
  197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摘要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下不同脑电双频指数(BIS)对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应激反应、炎性因子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初诊的住院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共98例。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麻醉组(n=49,BIS值45~55)和深麻醉组(n=49,BIS值30~40)。对比两组苏醒质量、应激反应、炎性因子、术后认知功能、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结果:浅麻醉组的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气管拔管时间短于深麻醉组(P<0.05)。插管后即刻(T1)~术毕(T5)时间点,两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下降后升高(P<0.05)。深麻醉组T1~T5时间点HR、MAP高于浅麻醉组(P<0.05)。手术开始2 h(T4)、拔管后60 min(T6)时间点,两组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呈升高趋势,且浅麻醉组高于深麻醉组(P<0.05)。T4、T6时间点,两组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持续升高,但浅麻醉组低于深麻醉组(P<0.05)。深麻醉组的术后3 d、术后7 d 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低于浅麻醉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全身麻醉下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BIS值范围30~40可维持更平稳的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低,但是其对认知功能影响相对较大;BIS值在45~55之间时,患者苏醒快,炎性因子水平更低;临床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调控BIS值。  相似文献   
72.
摘要 目的:研究全身麻醉联合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和炎 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021年在我院接受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的患者100例,根据其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研究组给予全身麻醉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疼痛情况、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研究组患者舒芬太尼用量和瑞芬太尼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6、12、24和48小时疼痛评分均较对照组患者低(P<0.05);两组患者术前MMSE评分无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6、12、24和48小时MMSE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清CRP和IL-6水平无显著差异,但研究组患者术后24小时血清CRP和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可有效减少手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镇痛效果更好,对患者认知功能损伤更低,并且术后炎症更低。  相似文献   
73.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脊髓外科手术术后精神障碍患者发病影响因素及抑制性神经递质水平、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9月到2021年5月本院完成脊髓外科手术的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清抑制性神经递质水平、神经营养因子(NTFs)表达水平。所有患者都给予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成人版自评问卷(BRIEF-A)评分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83例患者术后平均SDS评分为45.10±2.87分,判定为精神障碍23例(精神障碍组),占比27.7 %。精神障碍组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非精神障碍组对比无差异(P>0.05),精神障碍组的饮酒、术后清醒时间与非精神障碍组对比有差异(P<0.05)。精神障碍组的BRI自我控制、情感控制、转移、抑制等评分与MI任务启动、任务监督、工作记忆、计划、组织评分都高于非精神障碍组(P<0.05)。精神障碍组的血清NTFs含量低于非精神障碍组,血清HA与5-HT含量高于非精神障碍组(P<0.05)。在83例患者中,Pearson分析显示SDS评分与饮酒、术后清醒时间、血清NTFs、NA、5-HT含量都存在相关性(P<0.05);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显示术后清醒时间、血清NTFs、NA、5-HT含量都为导致脊髓外科手术术后精神障碍患者发病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脊髓外科手术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较常见,可导致患者认知与执行功能降低,多伴随有抑制性神经递质水平表达上升与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下降,血清NTFs、NE、5-HT含量都为导致精神障碍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4.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QLB)联合全身麻醉对肾移植患者术后血清应激反应和疼痛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9月~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行肾移植手术的患者82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分别为41例。A组给予全身麻醉,B组给予术前超声引导下QLB联合全身麻醉,对比两组静息视觉疼痛模拟(VAS)评分、自控静脉镇痛中的舒芬太尼使用量、有效按压次数,对比两组术后血清应激反应和疼痛相关指标变化,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组术后6 h、12 h、24 h、48 h静息VAS评分低于A组(P<0.05)。B组自控静脉镇痛中的舒芬太尼使用量少于A组,有效按压次数少于A组(P<0.05)。B组拔管后、术后24 h血糖(Glu)、皮质醇(Cor)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24 h 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及5-羟色胺(5-HT)均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术前超声引导下QLB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肾移植手术患者,可有效减轻疼痛和应激反应,减少自控静脉镇痛中的舒芬太尼使用量、有效按压次数,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5.
摘要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血清疼痛介质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和认知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1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择期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常规全麻方案)和观察组(40例,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全麻方案),对比两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疼痛情况、认知功能和睡眠质量,观察不同模式麻醉下的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苏醒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丙泊酚使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置入喉罩时(T1)~术毕时(T3)心率(HR)先升高后下降,平均动脉压(MAP)先下降后升高(P<0.05);观察组T1~T3时点HR低于对照组,MAP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4 h血清PGE2、SP水平和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均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2 d、3 d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较术前先下降后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2 d、3 d 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2 d、3 d匹兹堡睡眠质量评估量表(PSQI)评分较术前先升高后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1 d、2 d、3 d 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术中选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神经阻滞联合全麻,镇痛效果显著,可稳定机体血流动力学,减少对认知功能和睡眠质量的影响,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6.
77.
取12只SD(Sprague-Dawley)大鼠颈段脊髓横断面冰冻切片,用焦油紫和Pal-Weigert染色法染色,光镜观察SD大鼠颈段脊髓的组织结构,对SD大鼠脊髓灰质板层的细胞构筑进行研究。结果显示,Ⅰ层边界呈长弧形,Ⅰ、Ⅱ、Ⅲ、Ⅳ层呈层叠状排列,细胞多为椭圆形。Ⅴ、Ⅵ层均可分为内侧部和外侧部,外侧部分布大型细胞,Ⅴ层内侧部以中型椭圆形、三角形细胞为主,Ⅵ层内侧部以中型梭形细胞为主。Ⅶ层位于中间带,C5-C7Ⅶ层向前角延伸和Ⅷ层一起占据前角大部,Ⅶ及Ⅷ层的中型和大型细胞呈集中分布。Ⅷ层在C1-C4及C8占前角大部,在C5-C7位于前角内侧部。Ⅸ层主要由含大型运动神经元的核团组成。Ⅹ层由中型梭形细胞和小型星状细胞组成。对比观察发现,SD大鼠脊髓颈段板层类似于猫的Rexed分层,但灰质轮廓、板层出现节段、板层形态及其变化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8.
Microdialysis of the striatum of halothane-anesthetized rats was used to study the participation of local cholinergic and GABAergic neurotransmission in NMDA receptor-modulated striatal dopamine release and metabolism. Reverse dialysis.of NMDA (1 mM) evoked a 10-fold increase in dopamine efflux and reduced DOPAC and HVA to > 20% of basal values. The effect of NMDA on dopamine efflux was abolished by atropine (10 microM) but unaffected by (+)-bicuculline (50 microM). NMDA-induced decrease in DOPAC (but not HVA) efflux was potentiated by atropine, whereas (+)-bicuculline attenuated the decrease in DOPAC and HVA. Compared to our previous studies in unanesthetised rats, our data suggest that halothane anesthesia alters the balance between NMDA-stimulated cholinergic and GABAergic influences on striatal dopamine release and metabolism. Differential sensitivity to halothane of NMDA receptors expressed by the neurones mediating these modulatory influences, or loss of specific NMDA receptor populations through voltage-dependent Mg2+ block under anesthesia, could underlie these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79.
For many years, the expression "cutoff effect of anesthesia," has been used to denote the failure of the higher alcohols or paraffins to produce anesthesia. As such, it is used to assess the plausibility of specific models, proposed for anesthesia. However, the uses were shown, in many respects, to be problematic. This article augments the notion of the cutoff to fit for all cases in which only some of the molecules in a homologous series are anesthetics. We find that the location of the cutoff points is affected by three free energy quantities: that of the adsorption of the agent to the anesthetic "site" (f(sl,site)), that of the perturbation of the site (f(ll,site)), and that of the evaporation of the agent from its pure condensed phase (Deltamu degrees (evaporation)). This outcome indicates that the cutoff cannot be attributed to a single parameter. In addition, the analyses that attribute the cutoff to the failure of compounds to obey the much-used Meyer-Overton correlation will have to be amended.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cutoff results can be used to elucidate the structure of a site.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