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31.
Molecules can enter the nucleus by passive diffusion or active transport mechanisms, depending on their size. Small molecules up to size of 50-60 kDa or less than 10 nm in diameter can diffuse passively through the nuclear pore complex (NPC), while most proteins are transported by energy driven transport mechanisms. Active transport of viral proteins is mediated by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s (NLS), which were first identified in Simian Virus 40 large T antigen and had subsequently been identified in a large number of viral proteins. Usually they contain short stretches of lysine or arginine residues. These signals are recognized by the importin super-family (importin α and β) proteins that mediate the transport across the nuclear envelope through Ran-GTP. In contrast, only one class of the leucine-rich nuclear export signal (NES) on viral proteins is known at present. Chromosome region maintenance 1 (CRM1) protein mediates nuclear export of hundreds of viral proteins through the recognition of the leucine-rich NES.  相似文献   
32.
线粒体含有约1000种蛋白质,其中99%由细胞核DNA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后被分别转运至线粒体的内膜或外膜上、基质或膜间隙中。由众多分子机器组成的线粒体蛋白质转运系统参与了该生物学过程的执行。线粒体DNA编码的13种蛋白质也由该系统转运至线粒体内膜。本文就线粒体蛋白质转运系统中线粒体前体蛋白质的定位分选信号、转运复合物和转运途径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后,病毒特异性免疫复合物(IC)在不同时间、不同组织的沉着情况,初步研究其与AIDS多系统病变的联系。方法对8只不同时间感染SIV的恒河猴及1只未感染SIV的猴进行尸检以获取多系统组织标本,进行连续切片和IgG、C3、SIV p27免疫荧光染色,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IgG、C3、p27在多个猴、多种组织的相同位置出现相同模式的荧光表达,证明存在IC的沉着;其中脑血管周(8/8),心肌间微血管(6/8)、和淋巴结副皮质(6/8)及生发中心(5/8)是阳性率最高的部位,肾小球及肾间质、肠黏膜固有层也有较多IC的沉着,且在感染中、晚期IC出现的比例更高。结论SIV感染后出现广泛的SIV-IC沉积,且随病情的进展而加重;IC可能是SIV导致AIDS多系统病变的主要形式。针对此过程进行研究,可帮助了解AIDS并发多系统器官病变的机制及研究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4.
在同种反应性T细胞(同种T细胞)识别的配体中, 抗原肽的作用是免疫学长期争论的问题, 即同种T细胞识别是否具有抗原肽特异性. 为了证实通过长期混合淋巴细胞培养(LTMLC)方法能够诱生抗原肽/MHC复合物(pMHC)特异性的同种T细胞, 本研究利用仅表达HLA-A2, TAP缺陷的T2细胞, 将酪氨酸激酶来源的自身抗原肽(Tyr369-377)和EB病毒来源的病毒抗原肽(LMP2A426-434)分别加载到T2细胞上, 使T2细胞提呈单一的T细胞抗原识别表位, 并且选择4个HLA-A2阳性(HLA-A2+ve)与4个HLA-A2阴性(HLA-A2-ve)个体的PBL样本, 与加载上述抗原肽的T2细胞混合培养. 在此实验系统中, HLA-A2+ve PBL与加载病毒抗原肽的T2细胞(T2/LMP)混合培养代表T细胞对普通抗原的反应, 而HLA-A2-ve PBL与加载自身抗原肽的T2细胞(T2/Tyr)混合培养则为T细胞对同种抗原的反应. 利用特异性pMHC四聚体染色与特异性细胞毒试验检测LTMLC诱生CTL的特异性, 其中利用HIV抗原肽(Gag77-85)作为对照. 结果显示: (ⅰ) T2/LMP与HLA-A2+ve个体的PBL混合培养产生CTL(CTL-T2/LMP), CTL-T2/LMP对T2/LMP的杀伤显著高于对照T2/HIV的杀伤(26.52%±3.72% vs 7.01%±0.87%, P<0.001); LMP四聚体对CTL-T2/LMP染色的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HIV四聚体 (0.98%±0.33% vs 0.05%±0.01%, P=0.0014); (ⅱ) 加载自身抗原肽的T2细胞(T2/Tyr)可诱导HLA-A2-ve个体的PBL产生CTL(CTL-T2/Tyr), CTL-T2/Tyr对T2/Tyr的杀伤显著高于对T2/HIV的杀伤(28.07%±2.58% vs 6.87±1.01%, P<0.001); Tyr四聚体对CTL-T2/Tyr染色的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HIV四聚体(0.88%±0.3% vs 0.06±0.03%, P=0.0018). 结果说明: 结合于自身MHC分子上的病毒抗原肽与结合于同种MHC分子上的自身抗原肽都能诱导产生抗原肽特异性的CTL; 在LTMLC诱生的同种CTL中, 有相当数量的CTL具有pMHC特异性, 这些同种CTL的识别机制与普通抗原反应性CTL一样, 识别的对象也是特异性的pMHC. 支持了同种抗原的pMHC种类繁多造成同种T细胞反应强度极高的假说. 利用LTMLC诱生抗原肽特异性同种T细胞方法对于T细胞过继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5.
纤毛-多囊蛋白复合物的功能或者结构异常,是导致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主要原因.该复合物除了被认为在正常的肾上皮细胞上起着机械和化学感受器的作用,可能在骨细胞中也有类似的作用.本文总结了多囊蛋白和纤毛的结构、分布特点以及在肾发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着重综述了纤毛 多囊蛋白复合物在肾上皮细胞上作为机械和化学感受器,通过影响细胞内一系列的信号途径,调控细胞的基因转录和蛋白合成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与细胞内钙离子变化有关的钙调神经磷酸酶-NFAT途径和PI3K-Atk途径,调控细胞周期的JAK-STAT途径,及维持正常肾结构的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途径等;还将通过比较在肾上皮细胞上纤毛 多囊蛋白复合物所激活的信号传导途径和在骨细胞中传导机械刺激的信号转导途径的类同,提示在骨细胞中,纤毛 多囊蛋白复合物可能起着在肾上皮细胞上类似的机械感受器作用,为系统性阐明多囊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揭示失重或负重状态下骨细胞机械感受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36.
何湘  钟辉 《生物技术通讯》2007,18(6):978-980
MRN复合物包括MRE11、NBS1、RAD50,此复合物中的MRE11或NBS1缺失或突变会导致人的共济失调一毛细血管扩张样疾病、Nijmegen断裂综合征。MRN复合物在DNA双链损伤修复、同源重组、非同源重组、端粒长度维持、细胞检验点激活、保证DNA复制的顺利进行,以及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以上几个方面简要综述MRN复合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7.
通过蓝色非变性凝胶电泳(BN-PAGE)比较痢疾杆菌福氏5型野生株M90T和大质粒缺失株M90T△T的膜蛋白复合物,发现一个野生株特有的复合物,其分子量的为290 kD,命名为M90T-290.通过第二向SDS-PAGE分离M90T-290得到6个蛋白亚基,质谱鉴定为:一个由大质粒编码的毒力蛋白Apyrase(ATP-二磷酸水解酶)和5个染色体编码的蛋白,这些蛋白可能以膜复合物的形式影响毒力蛋白IcsA的单极性分布和痢疾杆菌在细胞间的扩散.这个新发现的毒力相关膜复合物在痢疾杆菌的致病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8.
张少峰  谢胜  甘伟  罗茂华  李云飞 《生物磁学》2011,(12):2317-2320
目的:检测DCP逼尿肌中SCF表达水平,探讨SCF基因表达与DCP关系及其发病机制。方法:按1:2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链脲佐菌素(STZ)及尿动力学检测成功建立DCP豚鼠20只为实验组,并以同质豚鼠40为对照组,应用RT-PCR和Western-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各组膀胱逼尿肌中SCF mRNA、SCF蛋白的表达。结果:DCP豚鼠组织中SCF mRNA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显著差异(P〉0.05),DCP豚鼠组织中SCF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DCP组织中SCF蛋白表达减少与SCF基因翻译水平异常有关,因此高血糖环境下SCF基因表达异常可能是DCP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9.
多基因表达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中大多数蛋白质以亚基形式与其他蛋白装配成蛋白复合体而发挥功能.大分子蛋白复合物的结构研究和功能分析在后基因组时代成为热点,如何高效地获得多蛋白复合物是研究其功能和结构的前提.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实现多个蛋白亚基在同一宿主细胞内共表达并装配成复合体是获得多蛋白复合物的有效手段.多基因表达系统在基础和应用研究中正起到越来越...  相似文献   
40.
Yang M  Ge Y  Wu J  Xiao J  Yu J 《遗传学报》2011,38(5):201-207
Coevolution can be seen as the interdependency between evolutionary histories. In the context of protein evolution, functional correlation proteins are ever-present coordinated evolutionary characters without disruption of organismal integrity. As to complex system, there are two forms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in vivo, which refer to inter-complex interaction and intra-complex interaction. In this paper, we studied the difference of coevolution characters between inter-complex interaction and intra-complex interaction using "Mirror tree" method on the respiratory chain (RC) proteins. We divide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every pairwise RC proteins into two groups corresponding to the binary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in intra-complex and the binary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in inter-complex, respectively. A dramatical discrepancy is detected between the coevolution characters of the two sets of protein interactions (Wilcoxon test, p-value = 4.4 x 10-6). Our finding reveals some critical information on coevolutionary study and assists the mechanical investigation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Furthermore, the results also provide some unique clue for supramolecular organization of protein complexes in the mitochondrial inner membrane. More detailed binding sites map and genome information of nuclear encoded RC proteins will be extraordinary valuable for the further mitochondria dynamics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