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131.
目的:探究泛素连接酶PC2在鼻咽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期于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鼻咽良性病变患者为良性对照组,选择同期于我院接受体格检查的50例健康个体为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个体泛素连接酶PC2及其mRNA表达水平并实施组间对比,而后将鼻咽癌患者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Ⅰ-Ⅱ期和Ⅲ-Ⅳ期两组,对比两组泛素连接酶PC2及其mRNA表达水平,最后对鼻咽癌患者实施为期12个月的随访,按照其结局区分为死亡组(20例)和存活组(48例),对比两组患者泛素连接酶PC2及其mRNA表达水平。结果:(1)研究组泛素连接酶PC2蛋白的表达量和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良性对照组,且良性对照组的上述指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Ⅲ-Ⅳ期患者泛素连接酶PC2蛋白的表达量及mRNA表达水平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3)死亡组泛素连接酶PC2蛋白的表达量及mRNA表达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泛素连接酶PC2的高表达与鼻咽癌病情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以作为鼻咽癌诊断及预后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2.
目的 构建特异性过表达大鼠IL-6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在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和人胚肾HEK293细胞中检测IL-6的表达。方法以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RNA为模板,经PCR获得目的基因IL-6,将其定向克隆到逆转录病毒载体pSEB-3H中,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质粒pSEB—IL-6,经脂质体分别转染到PC12细胞和HEK293细胞中,应用Real—timePCR和ELISA的方法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检测IL-6的表达变化。继而用HEK293细胞中包装获得的含有pSEB—IL-6的病毒颗粒进一步感染PC12细胞,Real—timePCR检测,IL-6mRNA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PCR电泳及酶切鉴定证实目的基因正确克隆至逆转录病毒载体中,其基因序列与Genbank报道一致;Real—timePCR和ELISA结果均显示,逆转录病毒质粒pSEB—IL-6转染PC12细胞和HEK293细胞后,IL-6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上调;经pSEB—IL-6逆转录病毒颗粒感染的PC12细胞中,IL-6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提高4倍。结论成功构建了特异性表达大鼠儿-6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SEB—IL-6,并获得了具有感染能力的逆转录病毒颗粒,感染真核细胞后可高表达IL-6,为进一步研究IL-6的功能及其在多种疾病中的免疫调节机制提供重要的分子手段。  相似文献   
133.
目的:以鼠嗜铬神经瘤细胞(PC12)为模型,筛选锰对神经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时间及剂量,观察锰作用下PC12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与细胞形态学、生化指标改变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p38MAPKs)的活化表达。方法:用200,400,600,800μmol/LMnCl2的培养液,分别作用对数生长期PC12细胞1,2,3,4d后,用MTT筛选锰的细胞毒性剂量;测定200-600μmol/L MnCl2作用4d后,PC12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和丙二醛含量;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MnCl2对PC12细胞基因组DNA的影响。western-blot法检测p-p38。结果:MTT实验显示200~800μmol/LMnCl2作用1,2,3,4d对PC12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趋势,600μmol/LMnCl2作用4d对PC12的抑制率可达50%以上。200-600μmol/LMnCl2作用于细胞4d后,随着浓度的升高,还原型GSH逐渐降低,MDA的含量逐渐升高;600μmol/LMnCl2作用4d电镜可见细胞凋亡,同样条件下细胞DNA碎片化。Western-blot实验显示600μmol/LMnCl2作用1,2,3,4dp-p38逐渐升高,3d时较对照组增加6.6倍(n=3,p<0.05),200,400,600μmol/L MnCl2作用4d时,磷酸化蛋白38(p-p38)也逐渐升高,400μmol/L MnCl2作用4d时较对照组升高了4.7倍(n=3,p<0.05)。结论:PC12细胞在锰作用下发生氧化应激反应,上调p-p38,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增殖抑制。  相似文献   
134.
目的: 通过对比内置和外置参考电极的微丝电极阵列在记录大鼠脑神经元放电过程中的优缺点,优化微丝电极阵列的制作与埋置,为多通道电生理实时记录系统提供更加实惠、优异的媒介工具。方法: 采用镍铬合金丝、电路板、电极引脚和地线(银线)制作16通道的微丝电极阵列,通过内置(参考电极与电极阵列并列排布)或外置(参考电极与地线分别焊接在电极一侧的两端)微丝电极阵列的参考电极,观察对比两种电极在记录大鼠ACC脑区神经元放电中的区别。实验大鼠分为内置组(8只)和外置组(9只),检测指标有信噪比(n=8)、放电幅度(n=380)和放电频率(n=54)。结果: 内置与外置参考电极的微丝电极阵列均可顺利记录出大鼠ACC脑区神经元的电信号;与外置组相比,内置组的神经元电信号具有信噪比高(P<0.05)、背景信号幅度小、受噪音干扰小,和放电幅度大(P<0.05)的优点;锋电位放电频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记录大鼠ACC脑区神经元电活动时,内置参考电极的微丝电极阵列记录到更高信噪比、更大放电幅度的电信号,为多通道电生理技术提供更加可靠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5.
本研究用22只犬建立实验模型。除颤脉冲采用非周期性衰减波,通过四种不同的除颤电极系统向心脏发放:1.双极导管电极;2.多极导管电极;3.导管—杯状心外膜电极;4.导管一体表电极。共除颤151次,成功133次,其中小于30J(焦耳)的成功除颤93次。上述各种电极在除颤能量小于30J时以导管—杯状心外膜电极的除颤成功率为最高,达84.5%。测量9只犬的导管除颤电极心肌阻抗值为431±117(?)(欧姆)。研制了一种多道除颤信号的A/D、D/A接口,在微型计算机上进行了除颤脉冲的波形分析和除颤能量的计算等试验。  相似文献   
136.
脑科学是理解人和自然的“终极疆域”,现已成为重要的科学和技术前沿领域之一。该文主要从研究计划、研究进展、产品研发与产业发展的视角分析2022年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的进展,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加以展望。2022年,美国、中国等国家/地区的脑计划取得较大进展;在脑图谱绘制、脑发育与脑认知功能解析、脑疾病机制探索及类脑智能技术与产品开发方面取得重要研究突破;脑疾病药物研发管线丰富,将推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未来,借助各类新技术,研究人员将在多尺度解析脑认知功能,识别其中的功能障碍,开发出多种有效的脑疾病治疗药物;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相互借鉴,推动类脑智能领域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数据治理和伦理安全的突破有助于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7.
 以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及背根纤维组织为材料 ,通过离子交换层析 ,FPLC凝胶过滤等技术分离纯化了脊感觉神经特异蛋白 35kD(SSP 35) .经SDS PAGE分析 ,该蛋白特异地存在于脊感觉神经而不存在于脊运动神经 .非还原电泳结果表明 ,该蛋白分子内含有巯基 ,有二聚体存在 .根据HPLC测定 ,蛋白纯度达 90 %以上 .将此蛋白给予培养的PC 1 2细胞 ,观察到它具有神经营养作用 .  相似文献   
138.
实验运用PC12细胞系研究6-羟多巴胺的细胞毒性作用以及α-硫辛酸抗6-羟多巴胺毒性的作用及其机制.用MTT法测定显示6-OHDA使细胞存活率降低至56.8%,细胞突起变短、胞质浓缩、核质深染,细胞贴壁能力下降,胞膜损伤.原位末端dUTP标记法(TUNEL)显示阳性标记细胞,表明6-OHDA引起PC12细胞产生坏死和凋亡.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6-OHDA作用后凋亡细胞比例达20.09%.运用α-硫辛酸预处理后,能明显预防6-OHDA的毒性作用,可使细胞存活率上升,凋亡细胞比例降低至3.09%,α-硫辛酸的作用与提高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9.
PC12活细胞中单个分泌囊泡的动态成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囊泡的荧光标记和动态显微成像观察是研究蛋白质和膜转运机制的重要手段。采用EGFP hpNPY融合荧光蛋白标记PC12细胞的致密大囊泡 ,用全内反射和宽场荧光显微镜对PC12细胞进行成像研究。结果发现 :普通的宽场荧光成像模糊不清 ,难以观察到单个囊泡 ;而全内反射荧光成像则可清晰地分辨出呈现为离散荧光点的单个囊泡 ;并且进一步利用全内反射荧光成像直接观察到了活的PC12细胞中单个囊泡的转运、锚定及与细胞膜的融合过程 ,证实了囊泡的锚定过程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40.
小鼠PC-1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CR和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小嫌PC-1基因全长cDNA及其N端45个氨基酸残基的表达质粒pGEX-4T-1-mPC-1和pGEX-4T-1-mPC-1-45。经IPTG诱导后,在大肠杆菌DH5α中,GST-mPC-1和GST-mPC-1-45两个融合蛋白都获得了可溶性高表达。经谷胱甘肽Sepharose-4B亲和柱层析纯化后,获得了纯的GST-mPC-1和GST-mPC-1-45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