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7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01.
真光层深度的遥感反演及其在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乐成峰  李云梅  查勇  孙德勇  王莉珍 《生态学报》2008,28(6):2614-2614~2621
真光层深度直接影响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分布和初级生产力以及水体生态环境,是水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参数.利用2006年10月24日~11月2日太湖水下实测光谱数据和光合有效辐射(PAR)数据,通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尝试建立真光层深度与水面以下遥感反射率的关系模型,并利用真光层深度与透明度的关系,建立水体富营养化真光层深度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真光层深度与归一化遥感反射率具有很好的相关性;选用特定波段的归一化反射率作为变量,建立两者的关系模型能较好的反演真光层深度,所建立的模型算法中,指数模型拟合方程的综合效果好于其他模型,波段比值算法反演精度要好于单波段算法;利用利用真光层深度进行富营养化评价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利用该模型对太湖水体进行富营养化评价,得出太湖西部湖区大部分已富营养化,东部湖区处于中营养化和轻度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102.
描述在甘肃临夏盆地晚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貘属新种和政貘(Tapirus hezhengensis sp. nov.),它是貘属中已知最小的种之一。在基本特征上,临夏盆地的和政貘与现生貘已相当接近,前臼齿完全臼齿化,门齿、犬齿的数目和形态也与现生貘一致。东亚晚中新世缺少貘科化石的材料,和政貘的发现对中国第四纪貘类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显示中中新世起源于欧洲的真貘在晚中新世时期已扩散至东亚。貘类通常适应于潮湿的热带森林环境,但和政貘在华北三趾马动物群中的发现说明这类动物也能够生活于干旱的温带草原地区。  相似文献   
103.
泥河湾盆地上新世生物地层序列与环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总结了泥河湾盆地晚上新世生物地层,讨论了12个剖面含哺乳动物化石层位的相互关系,以稻地老窝沟剖面的地层顺序为基础排列出约3.7~2.6Ma时段内的9个代表性的生物地层单位。哺乳动物以Paenelimnoecus chinensis、Lunanosorex cf.L.lii、Trischizolagus、Pliopentalagus nihewanicus、Ungaromys、Mimomys sp.、Chardina truncatus、Mesosiphneus praetingi、M, paratingi、Plio- siphneus lyratus、Pseudomeriones complicidens、Castor anderssoni、Huaxiamys downsi、Chardinomys yusheensis、C.nihowanicus、Hipparion houfenense和Gazella blacki组合为特征。动物群在时代上与榆社麻则沟动物组合、静乐红土动物群、灵台雷家河剖面V带及任家沟静乐红粘土动物组合、宁县水磨沟动物组合、游河动物群及沂南棋盘山洞穴动物组合相当。动物群所反映的是温带草原为主、间有树林和干草原的稀树草原环境。  相似文献   
104.
周振宇 《化石》2008,(1):35-38
一路向西,飞机降落在西宁,清凉迅速代替了北京的闷热.我们也卸下大都市中的浮躁,准备摸索着粗糙的石头,寻访古人类的足迹.  相似文献   
105.
甘肃潮水盆地潮参1井侏罗纪介形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潮水盆地潮参1井发现Darwinula-Timiriasevia化石组合,化石丰富.保存完好。组合特征显示其地质时代为中侏罗世晚期。  相似文献   
106.
陕西中三叠世中蝎蛉科两新属和新种(昆虫纲,长翅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记述中蝎蛉科Mesopanorpodidae 2新属、新种:Triassochoristites jinsuoguanensis gen.et sp.nov.,Forcinerva tongchuanensis gen.et sp.nov.化石标本采自陕西铜川中三叠世铜川组下段上部的灰绿色泥岩和页岩。这些新属、种系陕西昆虫群(陕西生物群的一个类别)铜川昆虫组合的新成员。铜川组的时代相当于欧洲拉丁尼期(Ladinian Stagc)。  相似文献   
107.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Pliopithecus的发现(英文)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1997和 1 998年的野外工作期间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铁尔斯哈巴合中中新世哈拉玛盖组的底部第二砂层中发现了 4枚上猿牙齿。两枚显然是属于同一个体的左m2和m3发现于 980 1 7地点 ,地理坐标为 46°39.997′N ,88°30 .41 2′E。另一枚左下第一门齿和左上第四前臼齿产自该地点附近的同一砂层中。这是在中国境内、也是亚洲的第二个上猿化石地点。该 4枚牙齿中 ,下门齿可能与m2、m3属同一个种。m2刚开始经受磨蚀 ,m3则刚萌出齿槽。它们不同于所有已知种 (P .zhanxiangi、P .vindobonensis、P .antiquus、P .platyodon和P .priensis)的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唇侧有一个很深的、间于下原尖和下次尖的漏斗状小坑。该坑由前次脊 (prehypocristid)、下次尖前方的斜脊的唇侧分支和沿下原尖唇侧壁向下延伸的一条脊所围成。此外 ,m3稍短于m2。在其他形态特征方面 ,新疆的种又以m2和m3尺寸较小、齿尖较低、齿脊较锐、近中凹和远中凹发育、釉面褶皱和唇侧齿带很发育而不同于我国宁夏同心的Pliopithecuszhanxiangi;以m2和m3的冠面较短宽且有很发育的上猿三角与P .vindobonensis区分 ;其m2和m3的尺寸明显大于P .antiquus。但在尺寸和其他形态上与P .platyodon很相似。铁尔斯哈巴合的m2、m3和下门齿应代表上猿属内的一个新?  相似文献   
108.
Pachysandra is an eastern Asian-North American disjtunct genus with three species, two in eastern Asia (Pachysandra axillaris and Pachysandra terminalis) and one in eastern North America (Pachysandra procurnbens). Although morphological and cytological studies suggest a close affinity of Pprocumbens with P axillaris, molecular data from nuclear and chloroplast DNA regions have provided conflicting signals. In this study, we tested previous phylogenetic hypotheses using sequences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and chloroplast ndhF gene from multiple individuals of each of the three species. We also estimated the time of divergence between eastem Asia and eastern North America. Our results support the morphological and cytological conclusion that P procumbens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P axillaris than to P terminalis. The estimated time of divergence of P axillaris and P procumbens was 14.6±5.5 mya, consistent with estimates from many other eastern Asian-North American disjunct genera. The migration of Pachysandra populations from eastern Asia to North America might have occurred by way of the North Atlantic land bridge.  相似文献   
109.
将东戈壁盆地万利特凹陷特1井划分为三个孢粉组合:1.Cicatricosisporites-Classopollis-Piceaepollenites-Piceites组合,2.Perinopollenites-Cycadopites-Pinaceae-Walchiites组合;3.Laevigatosporites-Lygodiaceae-Peri-nopollenites组合,根据孢粉组合特征推测第一个孢粉组合倾向于早白垩世最早期Berriasian期,但也不排除属于晚侏罗世的可能,第二个组合为早白垩世Berriasian-Valanginian期,第三个孢粉组合为早白垩世Hauterivian-Barremian期.  相似文献   
110.
关岭及相关生物群沉积与生态环境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近年来对黔东南至滇东关岭、兴义、贞丰和罗平等地中一晚三叠世含海生爬行动物骨架和(或)深水海百合黑色岩系(通常所称黑色页岩)化石库的研究,现将该区岩石地层单位划分.以及这些黑色岩系化石库生物组合特征、时代、分布、沉积和古地理环境概括如下:1)在关岭-兴义地区中-晚三叠世(安尼期、拉丁期和早卡尼期)地层中,至少夹有3层、甚至4层含海生爬行动物的黑色岩系化石库(或黑色"页岩"化石库),自下而上产盘县生物群、兴义生物群和关岭生物群.云南罗平地区中三叠统关岭组中新发现的"罗平生物群"与盘县生物群层位大致相当.贞丰龙场赖石科组上部新挖掘出的30m厚产创口海百合、双壳类及菊石的黑色岩系,应该是研究地区最高层位的海相三叠纪黑色岩系,时代似属晚三叠世早卡尼期晚期;2)推测这些含海生爬行动物骨架的黑色岩系化石库是在印支造山运动影响下,伴随南盘江前陆盆地隆升和闭合,在扬子克拉通台地边缘所形成的一个或几个边缘凹陷、或边缘盆地之中形成的,这些凹陷或盆地形成之初,表层水充氧,且具有很好的食物链结构,有利于各类海生生物生活;后来的海平面上升至最大海泛期,以及由此引起缺氧和含硫化氢水位的上升,导致这些凹陷逐渐变成安静、滞流的死亡之海和黑色岩系化石库;3)关岭生物群产于晚三叠世卡尼期早期小凹组下段上部黑色岩系之中,是一个典型的在滞流、缺氧且海底没有食腐动物边缘局限盆地中所形成的黑色页岩化石库,以产大量海生爬行动物和深水假浮游海百合为特征,此外还有个别的两栖类和原始龟类发现;4)产于竹杆坡组近底部黑色岩系中的兴义生物群,以产大量肿肋龙类为特点,尤以个体较小的贵州龙最为常见,共生的还有多种鱼类化石,在生物组合和产出层位上,可与阿尔卑斯南部Meride灰岩所夹黑色含沥青页岩化石库对比,时代似应归属拉丁期早或中期;大量米虾在竹杆坡组近底部含贵州龙层的发现.推测兴义生物群可能形成于台地边缘早期并不缺氧,且具有理想食物链结构的浅水、超盐的凹陷或盆地之中.由于存在浮游生物-虾-贵州龙-欧龙-虾-浮游生物所组成的生态组合和食物链结构,从而为解释以肿肋龙类为代表的兴义生物群的繁衍和多生提供了依据;接踵而来的沉积速率下降和缺氧水位的上升,以及间歇性火山作用,导致该特有生态体系的崩溃和化石库的形成.根据对贞丰挽澜竹杆坡组底部首次发现的棘皮动物的化石库的研究,指出该化石库系由海星、细小蛇尾、底栖海百合茎、海胆和海参等5类棘皮动物化石和含贵州龙骨架碎片组成,其下为8m厚夹有薄层的骨层的凝缩层沉积,后者位于硬底之上.此种沉积和埋藏模式与德国上壳灰岩早拉丁期的棘皮动物化石库类似,是在近岸海水不太浅的内陆棚的环境下,由于风暴潮作用所形成的化石库,他们与在滞流、缺氧海底、通过化石聚集所形成的化石库是不同的;5)产盘县生物群的黑色岩系化石库主要见于盘县羊件和普安青山中三叠世(安尼期)关岭组中,与云南罗平地区的"罗平生物群"在层位及生物组合上大致相当,均以含大量混鱼龙、幻龙和欧龙.以及鱼类为特点,共生的还有大量节肢动物.所不同的是后者由于靠近滨岸,故而出现大量幼年期的鱼类以及虾类和鲎类化石,推测他们形成于靠近古陆或滨岸的台缘浅水表层充氧的正常、且有时超盐的凹陷之中,时代上早于阿尔卑斯南部安尼期/拉丁期比塞娄组;其集群死亡除因后期盆地滞流、缺氧外,可能还与风暴和火山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