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7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42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水肥处理对黄瓜土壤养分、酶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津优1号黄瓜为试材,设3个土壤相对含水量水平(50%~60%、70%~80%、90%~100%)和2个肥料追施量(600 kg N·hm-2和420 kg P2O5·hm-2,420 kg N·hm-2和294 kg P2O5·hm-2)处理,研究了不同水肥供应对日光温室黄瓜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NH4+-N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随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水肥供给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和蔗糖酶活性;肥料增加使土壤中蛋白酶活性降低,而水分降低使土壤中脲酶活性提高.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中养分含量无显著相关性,与土壤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氮肥追施量600 kg N·hm-2和420 kg P2O5·hm-2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蔗糖酶、磷酸酶和脲酶活性较高,且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土壤生产潜力最优.  相似文献   
972.
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化及其对干扰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网格(10 m×10 m)取样,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4类典型干扰区表层土壤(0~20 cm)有机质的空间变异、分布,及其生态学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干扰强度降低,植被由农作物(Ⅰ)—人工林(Ⅱ)—次生林(Ⅲ)—原生林(Ⅳ)顺向演替,土壤有机质逐步提高,且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4类干扰区均具有良好的空间自相关性,不同干扰区空间变异特征不同,除Ⅲ类干扰区土壤有机质半变异函数优化符合指数模型外,其他3类干扰区均符合高斯模型;Ⅰ类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自相关呈中等程度,C0/(C0+C)值达26.5%,其他3类干扰区C0/(C0+C)值在9.0%~22.6%,呈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由于人类干扰强烈,Ⅰ和Ⅱ类区呈低能量匀质状态,变程及空间自相关范围较大,Ⅳ类区植被覆盖率较高,变程也较大;Ⅲ类区干扰强度中等,植被类型多且分布不均,变程最小;Ⅱ和Ⅳ类区的分维数(D)值较小,土壤有机质的空间依赖性较强;而Ⅰ和Ⅲ类区D值较大, 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的随机变异较大;Ⅰ和Ⅱ类区土壤有机质呈单峰分布,Ⅲ类区土壤有机质呈凹型分布,Ⅳ类区呈凸型分布.减少干扰是喀斯特峰丛洼地脆弱生态系统土壤质量改善、植被迅速恢复及生态重建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73.
外源一氧化氮对低温胁迫下枇杷叶片AsA-GSH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0.2、0.5、1.0和1.5 mmol·L-1的硝普钠(SNP)处理3年生‘早钟6号’枇杷幼苗,以喷清水为对照(CK),于-3 ℃低温胁迫处理6 h后在25 ℃下培养4 d,测定恢复0、1和4 d时叶片非酶抗氧化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经SNP处理的枇杷叶片过氧化氢(H2O2)含量降低,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AsA)含量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AR)活性升高.低温处理后恢复4 d时,经0.5 mmol·L-1 SNP处理的枇杷叶片H2O2含量下降至CK的75.3%,而GSH和AsA含量分别比CK增加了29.12%和23.40%,APX、GR、DHAR和MDAR活性分别比CK增加了50.0%、44.4%、49.53%和62.68%.适当的外源NO处理可提高枇杷叶片的抗氧化系统活性,减轻细胞在低温胁迫下的损伤,其中以0.5 mmol·L-1的SNP处理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974.
木质素锌肥在粤北石灰性土壤上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木质素锌肥是利用造纸工业副产品木质素为原料合成的一种有机微肥,通过淋溶与盆栽试验研究了木质素锌肥与无机锌肥在粤北两种石灰性土壤上的生物有效性差异.结果表明。木质素螯合锌被土壤固定、吸附量要明显小于无机锌,对于土壤B,当Zn用量为10mg·kg^-1时,木质素锌肥处理锌溶出量比无机锌高65.2%;施用木质素锌肥的处理玉米长势好,不仅生物量高过无机锌肥,而且更有利于玉米对锌的吸收,在土壤A上,当Zn用量为10mg·kg^-1时,木质素锌肥处理的生物量比无机锌增产16.3%。植株锌含量比无机锌肥高81.2%,木质素锌肥的生物有效性优于无机锌肥。  相似文献   
975.
渭北黄土区农林复合系统光能竞争与生产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林复合系统是改善渭北黄土区脆弱生态环境,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该区具有代表性的核桃/李子与大豆(秦豆8号)/辣椒(陕椒981)农林复合模式为对象, 研究了复合系统内大豆、辣椒的光合作用、生长和产量等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大豆、辣椒的光合有效辐射、光合速率、生物量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距树行愈近,影响愈大.叶片水势与大豆、辣椒的光合速率、地上部分生物量以及产量呈不相关或负相关. 而10~20 cm土壤含水量与大豆的生物量和产量,以及辣椒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呈正相关.大豆、辣椒产量与其光合有效辐射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农林复合系统中,光能竞争是导致间作大豆、辣椒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76.
水稻高产栽培中肥料运筹对害虫种群的生态学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湘北三熟制区水稻超高产栽培条件下 ,进行了肥料运筹及管理技术对主要害虫发生危害关系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在生产中随着高产栽培技术的变革、施肥对策的改进 ,主要采用以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施用的方式 ,应用一次性全层施肥的方法 ,在提高施 N量的同时 ,相应提高 P、K的用量和比例 ,增施 Si O2 等技术。这些可控因素对害虫种群密度都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并能明显减轻主要稻虫发生数量和为害程度 ,同时也能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977.
农田合理投能区域与最优投能配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表明,农田代辅助能投入有一个合理的投区域,在该区域内增加水肥投能可增加产出能和产投比,总产出能的合理投能区域大于产投比的合理投能区域;低产农田的合理投区域大小高产农田,通过人工辅助能的增加,可能低产农田与高产农田一样达到作物的最高产量水。在合理投能区域内存在水分投 效线和肥料投入高效线,在两条线上相应的水分和肥料投入效益最高;也存在最优投能配比线和最优经济投入配比线,在两条线上的水肥投入,其能  相似文献   
978.
中国优势肥用植物资源潜力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中国优势肥用植物初步划分为富氮型、富钾型、富硅型、富硼型、高腐殖化型和综合型,并对其资源潜力进行分析。简要总结了中国肥用植物的利用现状,提出开发该类植物资源的意义、原则和有效途径,认为从稻草硅素生物有效性、肥用植物加工提取技术和优质商品肥方面加强研究,可实现优势肥用植物的高效利用,促进我国持续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79.
琯溪蜜柚园有机-无机肥不同配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讨有机一无机肥不同配比对溪蜜柚果实粒化、裂瓣症、产量、土壤养分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无机肥相比,配施有机肥可有效地降低果实粒化程度,较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有助于改善果实品质。其中,配施50%有机肥的处理还可明显提高产量。试验还表叽经平衡施肥,果园年年获得高产,并保持较高的土壤肥力和树体营养水平;同时,果实粒化程度呈逐年减轻趋势。作者推荐,林产100kg的红壤抽回;年株施纯氮1.5kg左右(有机氮占全氮量30%-50%)。石灰1.0-1.5kg.其元素比例N:P2O5:K2O:CaO:MgO为1.00:0.50~0.60:1.00~1.05:1.00-1.36:0.28。  相似文献   
980.
Witt  C.  Cassman  K.G.  Olk  D.C.  Biker  U.  Liboon  S.P.  Samson  M.I.  Ottow  J.C.G. 《Plant and Soil》2000,225(1-2):263-278
The effects of soil aeration, N fertilizer, and crop residue management on crop performance, soil N supply, organic carbon (C) and nitrogen (N) content were evaluated in two annual double-crop systems for a 2-year period (1994–1995). In the maize-rice (M-R) rotation, maize (Zea mays, L.) was grown in aerated soil in the dry season (DS) followed by rice (Oriza sativa, L.) grown in flooded soil in the wet season (WS). In the continuous rice system (R-R), rice was grown in flooded soil in both the DS and WS. Subplot treatments within cropping-system main plots were N fertilizer rates, including a control without applied N. In the second year, sub-subplot treatments with early or late crop residue incorporation were initiated after the 1995 DS maize or rice crop. Soil N supply and plant N uptake of 1995 WS rice were sensitive to the timing of residue incorporation. Early residue corporation improved the congruence between soil N supply and crop demand although the size of this effect was influenced by the amount and quality of incorporated residue. Grain yields were 13-20% greater with early compared to late residue incorporation in R-R treatments without applied N or with moderate rates of applied N. Although substitution of maize for rice in the DS greatly reduced the amount of time soils remained submerged, the direct effects of crop rotation on plant growth and N uptake in the WS rice crops were small. However, replacement of DS rice by maize caused a reduction in soil C and N sequestration due to a 33–41% increase in the estimated amount of mineralized C and less N input from biological N fixation during the DS maize crop. As a result, there was 11–12% more C sequestration and 5–12% more N accumulation in soils continuously cropped with rice than in the M-R rotation with the greater amounts sequestered in N-fertilized treatments. These results document the capacity of continuous, irrigated rice systems to sequester C and N during relatively short time period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ne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