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1.
滇南、滇东南黑冠长臂猿分布与数量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滇南、滇东南曾是黑冠长臂猿广泛分布的地区之一。为掌握该地区近年黑冠长臂猿分布及种群数量现状,从2003年7月~2004年12月,采用访问调查及利用鸣声定位法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近40000km2的范围内,东黑冠长臂猿(Nomascussp.cf.nasutus)在云南境内可能已消失;西黑冠长臂猿(N.concolor)亦仅发现4~7个种群,且孤立分布于3个地区(金平芭蕉河2群6只,金平西隆山1-2群,绿春黄连山1~3群,总计不超过25只),而在江城牛倮河自然保护区、马关古林箐自然保护区、麻栗坡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及屏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可能已绝迹。滇南、滇东南黑冠长臂猿分布区缩小及种群数量剧减,主要与栖息地丧失及过度捕猎有关。  相似文献   
12.
Crested gibbons (Nomascus) are in the rarest genus of the family Hylobatidae, with the Hainan gibbon (Nomascus hainanus) being the rarest primate in the world. In the past, the number of species in this genus has been at the center of much controversy, in part, because their color changes during immaturity as well as other factors, such as physical similarities in genitalia, creating difficulties in accurately determining the sex of individuals. Furthermore, owing to their rarity, illusiveness, and the rough terrain that comprises their native habitat, Nomascus is one of the least studied Hylobatidae. This article represent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dissemination of vis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nus Nomascus to assist in th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captive and wild crested gibbons. Through differences in pelage color, skeletal anatomy, dentition, vocalizations, behavior, distribution, and genetic studies, we are able to determine more accurately whether or not a subspecies should be elevated to species level. From the current data, there are six species and one subspecies in the genus Nomascus. However, reports of a recently identified light-cheeked gibbon (Nomascus sp.) in northeast Cambodia, Central Vietnam, and South Lao PDR, will add additional taxa to this genus.  相似文献   
13.
食物资源是灵长类动物栖息地选择的重要因素,了解海南长臂猿食物资源的分布对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研究区180块样地,获得了海南长臂猿105种食用树种分布数据,采用MaxEnt模型对6种果实食用树种进行了空间分布预测,并探讨了不同果实类型树种与气候、地形等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6种果实类型的模型检验结果AUC值均超过0.90,模拟精度较高;8月降水量在浆果、榕果和坚果类树种中的贡献率为43.8%、27.8%和19.6%,哈格里夫斯参考蒸发量在核果、球果和聚花果类树种的贡献率为23.6%、51.1%和58.8%,最冷月平均温度在6种果实类型贡献率均超过12%;果实类型发生概率随最冷月最低温度、哈格里夫斯参考蒸发量呈单调递减趋势;果实类型集中分布区主要在斧头岭、黑岭、雅加大岭一带,面积达2392.19 hm~2,其中2346.88 hm~2位于保护区内,比例达98.11%,表明保护区有效保护了不同果实类型的食用树种。本研究可为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保护和植被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荟  杨伟  杨春平  杨桦  杨学圳  张华 《昆虫知识》2012,49(5):1304-1308
本文分析评价了鼻优草螽Euconocephalus nasutus Thunberg的资源成分。结果表明:采于牧草地和采于水稻田的鼻优草螽都具有丰富的营养,其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8.39%和9.34%、粗脂肪含量分别为5.93%和13.22%、灰分含量分别为0.65%和0.52%、总糖含量分别为0.27%和0.28%;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9.832mg/g和10.957mg/g,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45.185%和49.557%,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分别为0.824和0.982;其脂肪酸分别占总脂肪的59.66%和69.72%,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比值为0.44和0.29;此外,鼻优草螽还含有丰富Ca、Fe、Zn、Na、Cu、Mn、P等矿质元素和微量元素。在分析了鼻优草螽的资源成分基础上,对其开发利用价值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5.
邓怀庆  任宝平  刘赟  周江 《兽类学报》2022,42(6):615-623
食物种类及其可获得性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生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对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 C群生境内食源植物种类、数量、食物可获得性及主要取食植物的径级结构进行调查分析,共记录到64种食源植物(标记胸径≥5 cm的乔木1 484株)。海南长臂猿以高大粗壮的食源植物为主要采食对象。这些乔木型食源植物结果率超过50.0%的有15种,占C群全部乔木型采食植物种数的28.8%;结果率最高的是海南单籽暗罗(Monoon laui, 76.7%),最低的是鹅掌柴(Heptapleurum heptaphyllum, 9.6%)。18种长臂猿主食食源乔木中,白肉榕(Ficus vasculosa)、斜叶榕(Ficus tinctoria)等15种食源植物的植株呈增长型结构。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a)、二色波罗蜜(Artocarpus styracifolius)为稳定型结构,而桃榄(Pouteria annamensis)为衰退型结构。提示海南长臂猿食物供应植物仍处于年轻状态,但这些食源植物并非每年结果,...  相似文献   
16.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 但目前有关海南长臂猿的种群遗传学方面的信息以及种群复壮所面临的困难未见报道。为更好地保护该极危物种, 作者以粪便为研究材料, 首次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测定了海南长臂猿1个群体(B群)共6个个体的线粒体D-loop区基因序列。结果显示: 202 bp的D-loop区基因共检测到5个变异位点, 4个单倍型, 单倍型多样性(h)为0.6000, 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829, 表明海南长臂猿B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 与此同时, 海南长臂猿还面临着种群数量过小, 性比失衡, 以及栖息地质量低下等严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由于长期的捕猎及森林破坏,许多西黑冠长臂猿群体生活于零散的小型生境片段中。在云南南部芭蕉河地区,利用55个样方测量了西黑冠长臂猿一个隔离小种群栖息地植被,共记录乔木28科57属85种,其中壳斗科、樟科及省沽油科占优势地位,植被组成与结构在不同的森林片段、地形及干扰程度区域中差异显著。利用瞬时扫描法在两个年周期中的系统观察发现,与连续森林中的群体相比,芭蕉河长臂猿更加依赖对桂北木姜子、大果山香圆等优势乔木树种的取食,在乔木果实缺乏的季节,其并未取食更多叶类,而是进入次生植被搜寻藤本果实。可能受人为干扰及植被结构的影响,长臂猿未取食无花果类植物。原始林中植被结构并未对长臂猿生境利用造成明显影响,但其在不同森林片段间表现出显著的选择性。通过对芭蕉河、大寨子、平河及新平茶马古道四地的比较发现,西黑冠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特征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其生态与行为可能因此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但这需要更大时空尺度的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8.
东黑冠长臂猿是极度濒危物种,全球种群数量极其稀少。2015年5月和8月,采用在固定地点监听鸣叫的方法在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东黑冠长臂猿开展两次实地调查,发现在中国境内形成了由1只成年雄性,2只成年雌性和1只婴猿组成的新群体。这是自2006年该物种在中国被重新发现后,首次在中国境内发现形成新群体。中国境内东黑冠长臂猿的种群数量也由3群22只,增长到4群26只。有限的栖息地可能是未来限制东黑冠长臂猿新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栖息地恢复对东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增长尤为重要。放牧不利于栖息地恢复,要逐步减少,进而杜绝在保护区内放牧。另外,东黑冠长臂猿跨国界分布,中越两国政府之间应加强协调,避免在保护区内实施对栖息地不利的边境管理活动。如果两国间出现种群隔离,对东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的增长将会非常不利。  相似文献   
19.
采用样方方法对栖息于云南省哀牢山平河(E101°17′16.1″,N24°20′09.5″,海拔2600m)的黑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栖息地乔木层结构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共记录到乔木57种隶属于23科37属;木质藤本植物9种隶属于6科8属。优势科主要为杜鹃花科(Eric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山茶科(Theaceae)和壳斗科(Fagaceae)植物。主要树种重要值排序表明,露珠杜鹃(Rhododendron irroratum)为该地区最主要的优势种,在各坡位中均有广泛分布。乔木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在沟底明显降低,而乔木1层和2层所占的比例以及木质藤本的平均多度均随着坡位的下降而升高。与其他地区的长臂猿相比,哀牢山黑长臂猿的活动程度较低(10—22m),果实性食物种类较少。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