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51.
152.
从杀虫植物杠柳Periploca sepium Bunge根皮中分离得到的杠柳新苷P具有很高的杀虫活性, 为了探索其杀虫机理, 采用经典的昆虫蛋白酶活性测定方法, 比较研究了杠柳新苷P和无杀虫活性的杠柳新苷E对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与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6龄幼虫中肠类胰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对东方粘虫弱碱性类胰蛋白酶, 杠柳新苷P表现出强激活作用(酶活性为对照的3.43倍), 激活时间可长达8 h, 而杠柳新苷E则无明显激活作用。杠柳新苷P和E对东方粘虫弱碱性类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二者差异显著(P=0.01), 杠柳新苷P药后2, 4和8 h, 东方粘虫中肠弱碱性类胰蛋白酶的活性分别是杠柳新苷E药后的15.4, 106.8和242.7倍。酶活性测定结果还表明, 与东方粘虫相比, 小地老虎中肠类胰蛋白酶活性相对较低, 且杠柳新苷P的激活作用也较弱, 这可能是杠柳新苷P对东方粘虫具杀虫活性, 而小地老虎对其不敏感的原因之一; 另外, 杠柳新苷P和E对试虫中肠类凝乳胰蛋白酶活性均无明显影响。据此推测, 杠柳活性成分新苷P对东方粘虫中肠弱碱性类胰蛋白酶的激活作用可能是造成试虫中毒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53.
【目的】明确我国重要农业害虫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下唇须和陷窝器形态结构以及陷窝器内部感器的形态、类型与分布。【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粘虫成虫下唇须及陷窝器形态结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陷窝器内部的感器。【结果】结果表明,粘虫成虫下唇须似管状,具3节,各节形态和长度不同,其中第2节最长。粘虫下唇须长度雌雄异形,雌性的下唇须长度为2 463.50±143.65 μm,显著短于雄性的(2 566.11±70.28 μm)(t=2.722, df=34, P=0.012)。陷窝器凹坑深约280 μm,开口处直径约50 μm,内部直径约32 μm,雌雄间无显著差异。陷窝器内部的感器主要包括毛形感器和棒状感器2种类型。毛形感器位于陷窝器凹坑的上半部分,而棒状感器分布在陷窝器凹坑的下半部分。雌性毛形感器长为18.20±0.84 μm,显著短于雄性的21.24±0.34 μm(t=3.335, df=30, P=0.003)。而雌性的棒状感器长为14.69±0.48 μm,显著长于雄性的12.31±0.49 μm(t=3.452, df=21, P=0.002)。【结论】粘虫下唇须陷窝器感器分属2大类型,分布于陷窝器内不同的区域,其长度具有性别差异性。本文报道的这些形态学观察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粘虫下唇须陷窝器感器生理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4.
采用PAGE和SDS-PAGE以及Western blot 的方法,分析了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蛹及成虫体内的储存蛋白。结果表明,粘虫体内存在两种储存蛋白,其中一种为SP-1,即幼虫特异性储存蛋白,从6龄粘虫幼虫的2日龄开始出现在血淋巴中,到末日龄时达到峰值,停止取食后从血淋巴中消失;另一种为SP-3,在化蛹时开始出现在脂肪体中,一直到成虫期仍可持续表达,因此属于持续性储存蛋白。SP-1为分子量约94 kD和100 kD的2种亚基组成的蛋白质,而SP-3为分子量约94 kD的1种亚基组成的蛋白质。SP-1含8.16%的芳香类氨基酸,3.06%的甲硫氨酸。经苦皮藤素Ⅴ亚致死剂量处理5龄粘虫幼虫后的6龄2、3、4日龄粘虫幼虫体内储存蛋白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对5日龄后粘虫处理组和对照组体内储存蛋白的含量及雌性成虫产卵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5.
苦皮藤素Ⅴ对东方粘虫肌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苦皮藤素Ⅴ是从杀虫植物苦皮藤Celustrus angulatus Max.根皮中分离的一种对昆虫具毒杀活性的新化合物。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苦皮藤素Ⅴ对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肌肉系统的作用。电镜观察发现,苦皮藤素Ⅴ对东方粘虫成虫飞行肌和幼虫体壁肌均具致毒作用,中毒试虫肌细胞特别是肌细胞的质膜及内膜系统发生明显病变:肌膜破坏,脱落;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崩解;肌原纤维与线粒体间间隙增大;肌质网扩张,产生髓鞘样结构;细胞核肿胀,核质浓缩,核膜破坏;微气管与肌细胞之间间隙增大;肌小节弥散、排列紊乱。这些结果表明,肌细胞质膜及内膜系统可能是苦皮藤素Ⅴ的一个作用部位。  相似文献   
156.
飞行对粘虫体内甘油酯积累与咽侧体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成虫飞行对甘油酯的恢复、保幼激素的滴度及飞行肌降解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日龄粘虫的飞行活动对其能源物质的积累及保幼激素分泌产生不同的影响。1日龄蛾的飞行对粘虫这两方面产生的影响最大,其飞行个体能源物质的积累明显高于未飞行的对照个体; 3日龄飞行个体的能源物质积累与对照相当; 但5日龄飞行个体则很难达到对照水平。1日龄飞行个体咽侧体活性在36 h后明显高于对照,60 h后已是对照的10倍,108 h达到其峰值; 3日龄飞行个体咽侧体的活性稍高于对照,但差别不显著; 5日龄飞行个体的咽侧体活性则稍低于对照。不同日龄飞行对飞行肌的降解也产生不同的影响。1日龄飞行个体的飞行肌在飞行后6 天已经明显低于对照。3、5日龄的飞行活动对其飞行肌降解的影响不明显。因此推测,粘虫咽侧体活化的关键时期可能在羽化后1~3 天之间。  相似文献   
157.
外源化合物诱导后小麦对麦长管蚜和粘虫的抗虫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喷施外源化合物和昆虫取食均可诱导小麦的防御反应,如挥发物组成发生改变、某些次生物质含量增加或减少,进而影响昆虫和天敌的行为反应。本实验中小麦苗经茉莉酸或几丁质喷施诱导,可显著提高小麦中丁布的含量,但茉莉酸甲酯的诱导作用不明显。喷施茉莉酸及麦长管蚜或粘虫取食诱导小麦,会导致小麦挥发物的种类及含量与对照相比有显著不同,3种处理间小麦的挥发物也存在显著差异。用经茉莉酸处理的麦苗饲养麦长管蚜和粘虫,可显著抑制二者的生长发育速度,使体重减轻,并导致麦长管蚜繁殖力下降。经茉莉酸处理的麦苗的挥发物对粘虫寄生蜂有吸引作用,表明茉莉酸在诱导小麦产生直接抗虫性的同时,还能诱导其释放吸引天敌的挥发性化合物从而产生间接抗性。  相似文献   
158.
粘虫胚胎细胞系的建立及对MsNPV敏感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培养24h的粘虫受精卵成功地建立一株粘虫胚胎细胞后,命名为NEAU-Ms-980312,目前已传代201代,该细胞系主要含有圆形和纺锤形两种细胞,在28℃、120h的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47.82h.该细胞系对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有较高的敏感性,用原代病毒以感染复数(m.o.i.)为0.08TCID50/细胞感染细胞,在接毒后10d,病毒感染率和每细胞产生的多角体数量分别是为62.10%和33.59PIB.  相似文献   
159.
中红侧沟茧蜂雌蜂输卵管萼中病毒样纤丝的特征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雌蜂输卵管萼中有一种病毒样纤丝(virus-like filaments, VLFs)。在蜂卵从卵巢管通过输卵管萼产出的过程中,VLF包裹在蜂卵的表面,随蜂卵进入寄主体内。透射电镜显示,VLF中心是电子致密物质,外有单层膜包被,直径约35 nm。负染技术表明,VLF是具有左螺旋结构的纤丝,负染时的直径约25 nm。不含VLF的蜂卵进入3龄初寄主后,全部被寄主血细胞包囊;含有VLF的蜂卵进入同样的寄主后,88.2%受到保护。VLF对蜂卵的保护作用在不同发育期的寄主中不同,在3龄初的粘虫体内,平均有64.7%的初产卵不被包囊,而在4龄初的粘虫体内,只有9.5%的初产卵受到保护。这一结果说明,VLF只能为蜂卵提供部分的保护作用,需配合其它寄生蜂因子(萼液、蜂毒等)共同作用于寄主的免疫系统。  相似文献   
160.
粘虫飞行肌中与能量代谢有关的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文报道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 ) 蛹及不同日龄成虫飞行肌中与3 种代谢途径有关的5 种酶,即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3-磷酸甘油脱氢酶(GDH)、乳酸脱氢酶(LDH)、3-羟酰辅酶A 脱氢酶(HOAD)、柠檬酸合成酶(CS)活性的变化。成虫羽化后,这5 种酶的活性大多数都高于蛹期,表明成虫飞行肌与能量代谢有关的活动比蛹期高。不同日龄成虫飞行肌的能量代谢特点为:成虫羽化后糖酵解循环的活性增加;1 日龄进行糖酵解的能力较强,2 日龄即具备较强的脂肪代谢能力,2~5日龄糖及脂肪代谢的能力基本相当,但7日龄脂肪代谢的能力较强。1~7日龄粘虫蛾飞行肌具有较高的GDH 和LDH活性,这既是粘虫蛾飞行肌能进行高度有氧代谢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具有一定无氧代谢能力的最好说明,而飞行肌中较高的CS活性则是粘虫蛾具有较强飞行能力的重要保证。对成虫GAPDH∶HOAD 活性进行分析比较的结果还显示,粘虫蛾持续飞行的能源物质既有脂类也有糖类,而不仅仅只限于脂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