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3 毫秒
51.
为分析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内小麂种群资源的现状,制定合理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本研究结合传统的样带调查法和非损伤性标志重捕法进行小麂种群资源的调查与评估。2014年4月、7月、10月和2015年1月在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内进行了4次调查,结果显示:样带法得到全区的种群密度为(5.8±0.4)只/km2,种群数量为(473.5±29.2)只,其中核心区种群密度最高,为(7.5±0.7)只/km2,种群数量为(160.8±14.0)只;缓冲区为(5.7±0.6)只/km2,种群数量为(98.2±10.4)只;实验区密度最低,为(3.3±0.5)只/km2,种群数量为(140.5±20.7)只。非损伤性标志重捕法得到全区种群密度为(4.9±0.3)只/km2,种群数量为(397±26)只。样带法调查显示,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种群密度随季节发生变化,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均是春季种群密度最高,保护区内小麂主要栖息在海拔400-800 m之间,夏季向高海拔区域迁移,冬季则向低海拔迁移。SRY性别鉴定结果表明,古田山小麂种群季节间平均雌雄性比1.17∶1,周年雌雄性比为1.11∶1(9只雌性,84只雄性)(x=0.458,P=0.499),雌性个体的数量优势并不是很明显,若要进一步提高种群数量,则需要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52.
12S rRNA 在黑麂和黄麂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麂(Muntiacus crinifons),别名乌獐,其体长为95~108 cm,体重21~26 kg,是我国特有物种,全国资源量约6 000只,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的动物[1,2].由于黑麂皮革上乘,且肉嫩味美,故长期被不法分子列为主要的偷猎对象之一[1].黄麂(Muntiacus reevesi),又名小麂,其体长为73~87 cm,体重10~15 kg,为浙江省重点保护的野生物种.由于黄麂的经济价值高,一直为传统的出口商品.正因为如此,黄麂在近年来遭到了人类的大肆猎杀[2].  相似文献   
53.
54.
江西武夷山发现黑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松林  袁荣斌  邹思成 《兽类学报》2013,33(1):94+93-93
黑麂自1885年由Sclater定名以来,其分布区信息主要来自20世纪30~80年代,且局限于安徽省的东部和南部,浙江省的西部和南部以及与安徽、浙江交界的江西省玉山、婺源、浮梁和福建省浦城等四十几个县域(Allen,1940;Sheng and Lu,1980;盛和林和吴天荣,1981;盛和林和陆厚基,1982;夏武平,1988;张荣祖,1997),最近一次的黑麂新分布地报道为1980年在武夷山脉东坡的福建坳头地区采得一只雄性黑麂(郑秀芸和唐兆清,1981).  相似文献   
55.
56.
苏铁  吴钥  张恩迪 《四川动物》2007,26(4):768-773
化学物质被认为是哺乳动物标记行为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而标记在鹿科动物的竞争雌性资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重点对雄性黑麂的化学标记与雌性化学信息存留点的关系进行了行为学研究。观察发现面腺标记(利用额腺和眶下腺)是雌雄黑麂共有的化学标记行为,而行为性排尿和刨地行为(利用蹄腺)则仅为雄性具有的标记行为;躺卧不具有化学标记作用,而排粪在化学标记上的作用则难以确定。同时分析表明,雄性黑麂更倾向于在靠近雌性化学信息存留区的区域进行化学标记,且可能会因竞争压力的增大而扩大领域范围。  相似文献   
57.
麂属(Muntiacus)是亚洲热带、亚热带分布的中小型森林鹿科动物类群(马世来等,1986)。全球现生麂类共有13种(IUCN,2018),中国记载有8种(蒋志刚等,2017)。由于在分类上长期以来存在的混乱与变动,麂属一些物种在中国的分布与状况尚不明朗,东喜马拉雅区域特有的贡山麂(M.goregshanensis)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58.
The Indian muntjac (Muntiacus muntjak vaginalis) has a karyotype of 2n = 6 in the female and 2n = 7 in the male. The karyotypic evolution of Indian muntjac via extensive tandem fusions and several centric fusions are well documented by molecular cytogenetic studies mainly utilizing chromosome paints. To achieve higher resolution mapping, a set of 42 different genomic clones coding for 37 genes and the nucleolar organizer region were used to examine homologies between the cattle (2n = 60), human (2n = 46), Indian muntjac (2n = 6/7) and Chinese muntjac (2n = 46) karyotypes. These genomic clones were mapped b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Localization of genes on all three pairs of M. m. vaginalis chromosomes and on the acrocentric chromosomes of M. reevesi allowed not only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syntenic regions within the muntjac genus but also allowed a broader comparison of synteny with more distantly related species, such as cattle and human, to shed more light onto the evolving genome organization. For convenience and to avoid confusion we added for each species a three letter abbreviation prior to the chromosomal band location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BTA, Cattle chromosome; HSA, Human chromosome; MMV, M. m. vaginalis chromosome; MRE, M. reevesi chromosome.  相似文献   
59.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栖息地片断化对种群基因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栖息地片断化可能影响种群的基因流,进而导致近交,降低个体生活力,是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物种绝灭的主要因素.被列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的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由于自身目前的濒危状况和生物学特异性,使得栖息地片断化对其影响更甚.为了更好的保护该珍稀物种,研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划分了浙江遂昌的九龙山自然保护区和开化的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黑麂栖息地的片断化斑块,并通过所得片断化斑块数据进行两个保护区在片断化程度的计算,同时从片断化斑块获取黑麂的组织、粪便样品,提取黑麂的线粒体DNA,估算其基因流大小.以此初步确定两个保护的黑麂栖息地片断化程度对种群基因流的影响.各项片断化指数均表明,九龙山自然保护区的黑麂栖息地片断化程度要小于古田山自然保护区.九龙山自然保护区黑麂片断化种群的平均基因流Nm达到了3.65,明显高于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的1.12.结果表明,栖息地片断化可能对黑麂种群的基因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恢复黑麂栖息地,否则将严重阻碍片断化种群间的个体迁移、扩散和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60.
黄麂标记行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玥  康蔼黎  苏铁  张恩迪 《四川动物》2003,22(2):73-75,72
2002年3-4月对上海动物园人工饲养的黄麂(Muntiacus reevesi)的标记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麂的标记方式可分为用面腺(包括额腺和眶前腺)、尿液和粪便标记3种。雌雄黄麂用面腺标记的频次差异显著(P<0,01)。面腺标记是雄麂最主要的标记方式,占总标记次数的74.27%;雌麂最主要的标记方式是排便(48.10%)和排尿(44.30%)。进入发情期后,个体的标记行为变得频繁,雄性个体的这种差异尤为显著(P<0.05),这说明黄麂的标记行为具有发情信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