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7篇
  免费   333篇
  国内免费   1378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228篇
  2014年   458篇
  2013年   404篇
  2012年   440篇
  2011年   445篇
  2010年   379篇
  2009年   403篇
  2008年   574篇
  2007年   307篇
  2006年   355篇
  2005年   344篇
  2004年   238篇
  2003年   292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167篇
  2000年   147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73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58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6篇
  1976年   2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Mitosis and microtubule organizational changes in rice root-tip cell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pattern of change of the microtubule cytoskeleton of the root-tip cells of rice during mitosis was studied using 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c and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All the major stages of ceil division including preprophase, prophase, metaphase, anaphase and telophase were observed. The most significant finding was that in the preprophase cells microtubules radiating from the nuclear surface to the cortex were frequently seen. During development these microtubules becam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eprophase band and prophase spindie indicating that the microtubules radiating from the nuclear surface, the preprophase band and the prophazc spindle were structurally and functionally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Granule-like anchorage sites for the radiating microtubules at the muclear surface were often seen and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se gramle-like anchorage sites might represent the microtubule organizing centres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2.
王健  武晓丽 《生命科学》2023,(8):1105-1114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临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AD的病理变化发生在临床症状之前几十年,早期诊断和干预有助于缓解疾病进展。目前,研究正在从基于症状的临床诊断转向基于病理标志物的生物学诊断。本文综述了AD最常用的早期诊断成像技术,介绍其成像原理、局限性和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AD早期诊断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预测多模态成像和诊疗一体化可能是未来AD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83.
84.
用荧光标记的鬼笔碱染色,对离体的黄蝉和姜花的生殖细胞内肌动蛋白微丝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两种植物的生殖细胞内部都存在一个微丝网络.黄蝉生殖细胞的比姜花的简单,微丝束较粗。但姜花生殖细胞的网络微丝束比黄蝉的更紧密地环绕着核。用免疫荧光技术在黄蝉生殖细胞的分裂前期和中期,可以观察到一些微丝束的存在,但在分裂后期和末期细胞内的肌动蛋白则变为颗粒状。  相似文献   
85.
86.
微生物分子生态技术:16S rRNA/DNA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以 1 6SrRNA/DNA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种群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是使相关的科研人员能够对 1 6SrRNA/DNA技术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并可以开展初步的实验工作。主要内容包括 :DNA指纹技术、 1 6SrDNA文库的建立、DNA测序及微生物分类鉴定 (即系统发育树分析 )、基因探针设计和测试、荧光原位杂交和核酸印迹杂交等。  相似文献   
87.
植物气孔复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孔指植物表皮上的开口,是植物进行光合、呼吸和蒸腾作用时,吸收和排泄气体的重要通道。在一般的教科书中,它泛指这一通道的整体,即表皮上的开口和围绕开口的特化表皮细胞——保卫细胞。气孔发生在植物的所有气生部分,其中以叶片上的数量最多。在有些种类中,它出现在叶子的上下两个表面,但在多数植物中只出现在叶子的下表面。气孔孔口直径和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量)在不同条件下变化较大,是进行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特征。 近年来,我们曾分别使用了离析—透明法和植物叶片的复型方法。获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现就这几种方法的制作过程和效果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8.
中国人促红细胞生成素cDNA的克隆及其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CR技术。以中国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次全基因组为模板,进行了基因修补和重组.克隆出EPO cDNA全序列。同时发现中国人EPO cDNA与国外的克隆比较有一个核苷酸的差异,导致第62位氨基酸是丝氨酸.不是亮氨酸。将人EPO cDNA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SV2-dhfr中的不同克隆位点,构建了6种不同的转移载体质粒,即psV2 dhfr/F1,pSV2/F2,pSV2 dbfT/F3,pSV2 dhfr/F4,pSV2-dhfr/G1和psV2 dhfr/G3。将它们分别转染导人COS-7细胞,结果表明6种转移载体质粒转染的细胞上清液都有明显的EPO活性。人EPO cDNA基因转移载体质粒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高于人次全EPO基因组转移载体质粒。  相似文献   
89.
利用PCR技术,以中国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次全基因组为模板,进行了基因修补和重组,克隆出EPO cDNA全序列。同时发现中国人EPO cDNA与国外的克隆比较有一个核苷酸的差异,导致第62位氨基酸是丝氨酸,不是亮氨酸。将人EPO cDNA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SV2-dhfr中的不同克隆位点,构建了6种不同的转移载体质粒,即pSV2-dhfr/F1,pSV2/N2,pSV2-dhfr/F3,pSV2-dhfr/P4,pSV2-dhfr/G1和pSV2-dhfr/G3。将它们分别转染导入COS-7细胞,结果表明6种转移载体质粒转染的细胞上清液都有明显的EPO活性。人EPO cDNA基因转移载体质粒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高于人次全EPO基因组转移载体质粒。  相似文献   
90.
拟南芥基因转移新方法—真空渗入法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拟南芥生态型Landsbengerecta为试材,在含有所构建的CaMVBari-1株系基因VI的质粒(PJ0530∷Bari-1GVI)的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菌种GV3101的介导下,研究了基因转移的新方法-真空渗入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