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6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46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A lacustrine sequence from Lake Sedmo Rilsko (altitude 2095 m) in the northwest of Rila Mountain, Bulgaria, was analysed on the basis of 84 pollen spectra and three 14C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dates. The lower part of the sequence (413–530 cm) corresponds to the Late-glacial. Three phases, two stadial and one interstadial,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dominance of mountain–steppe herb vegetation composed of Artemisia , Chenopodiaceae and Poaceae, with single trees of Pinus and shrub land of Juniperus and Ephedra . The identification of pollen grains of Abies , Quercus robur -type, Corylus , Acer , Fagus and other mesophilous trees suggests that they survived the harsh Late-glacial conditions in refuges below an altitude of 1000 m, where moisture was sufficient for their growth. In the early Holocene period, Betula forests at high altitudes and, below them, closed deciduous forests with Quercus , Tilia , Ulmus and Corylus , occurred from 11800 until approx. 6700 cal. BP.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iferous belt dominated by Pinus sylvestris , Pinus peuce and Abies alba lasted from between 6700 and 5000 cal. BP. The forest dynamics in the Subboreal and the Subatlantic ended with the invasion of Fagus sylvatica and Picea abies after approx. 4500 and 3300 cal. BP, respectively. Indications of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expansion of agriculture in the lowland foothills, and livestock grazing in the mountain meadows and pastures, are clearly evident from the pollen diagram from 2400 cal. BP onwards.  相似文献   
982.
鼎湖山植物物种多样性动态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于1982年分别在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内建立了3个永久样地。样地建立前,针叶林常受到人类的干扰,其它2种一直受到较好的保护。本文植物物种动态的研究和分析基于对3个样地在1982年和1994年的两次调查。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的顺序是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就乔木(DBH>2.5cm)而言,3个样地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从1982年至1994年都已增长。除阔叶林外,两次调查的结果差别很大,这是因为在保护之下它们正产生进展演替。至于林下层植物则正好相反,除阔叶林外,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的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均下降。物种的丰富度和个体数的变化同多样性指数变化一致。物种的组成变化符合演替规律,随着针叶林发展成为混交林,混交林发展成为阔叶林,其林冠变得较为密集,因而有更多的耐阴植物侵入,而一些喜光(不耐阴的)种消失。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的干扰将降低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而保护将使物种多样性得到恢复和提高。  相似文献   
983.
不同海拔梯度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新疆天山南坡的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沿海拔每升高100m设置1块样地,共9个样地,研究了海拔梯度变化条件下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紫花针茅、羊茅群落分布在海拔2460~2760m,地上生物量为52.2~75.9g.m-2,线叶嵩草 紫花针茅群落分布在海拔2860m,地上生物量为53.2g.m-2,线叶嵩草、天山羽衣草、细果苔草群落分布在海拔2960~3260m,地上生物量为62.1~107.4g.m-2;7—8月平均相对湿度对群落总的地上生物量影响较大;海拔与禾本科的地上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莎草科呈显著正相关;7—8月平均气温是决定禾本科和莎草科功能群地上生物量的主导因子,回归方程分别为Y=13.467X-97.284和Y=171.699-15.331X;海拔与平均气温和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平均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速效N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984.
附生地衣是森林附生植物的重要类群之一, 在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以及水分和养分循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者于2005年12月至2006年5月利用树干取样法调查了云南哀牢山徐家坝地区原生山地常绿阔叶林及其次生群落栎类萌生林、滇山杨(Populus bonatii)林和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人工林中525株不同种类和径级树木距地面 0–2.0 m处附生地衣的组成和分布, 并收集了各个群落地面上凋落的地衣, 分析了林冠层附生地衣的物种组成。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森林中附生地衣物种比较丰富。共收集到附生地衣61种, 分属17科29属, 其中原生林、栎类萌生林、滇山杨林和花椒人工林分别有51、53、46和23种。在树干距地面 0–2.0 m位置, 各群落中的附生地衣组成明显不同;但在林冠层中, 各群落内的附生地衣基本相似。原生林中附生地衣种类较多, 但分布不均匀。树干附生地衣的Shannon-Wiener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以栎类萌生林最高, 分别为2.71和0.89;花椒林和滇山杨林次之, 分别为2.43–2.45和0.88–0.89;原生林最低, 为1.25和0.67。树干方位、宿主种类和宿主径级等都对附生地衣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有着重要影响, 附生地衣更多地出现于树干南向方位, 云南越桔(Vaccinium duclouxii)的附生地衣最为丰富, 胸径5.0–25.0 cm的树木上附生地衣较多。哀牢山山地森林群落中丰富的附生地衣种类及物种多样性在维系本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格局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5.
安徽大别山野生藤本植物区系与生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别山野生藤本植物共175种,隶属30科67属,其基本特点是:双子叶植物科属种最多,其中又以小型科属和单种科属较多,大科属较少。区系成分分析表明,热带成分居首位(22.4%),其次是东亚成分(19.4%)、东亚北美洲成分(13.4%);生活型以高芽位藤本106种(60.6%)占优,其后依次为地下芽藤本44种(25.1%)、地面芽藤本13种(7.4%)、一年生藤本8种(4.6%)和地上芽藤本4种(2.3%)。  相似文献   
986.
山东崂山野生有毒植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东崂山野生有毒植物共123种,隶属于50科94属,约占崂山野生植物的11.5%。文中对崂山有毒植物资源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开发与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87.
福建尤溪九阜山植被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福建尤溪九阜山自然保护区植被进行初步研究。重点论述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情况,并讨论九阜山的区域地位和森林植被的演替趋势。  相似文献   
988.
长白山北坡河岸带群落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对吉林省二道白河河岸带植物区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河岸带植被中共有维管束植物68科169属288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11科16属26种,种子植物57科153属262种.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3科6属9种,被子植物54科147属253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45科118属212种,单子叶植物9科29属41种.由此可见二道白河河岸带的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对其中被子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分析表明,二道白河流域河岸带种子植物区系科、属的分布类型较为丰富,在科级水平上有6个分布类型2个变型,在属级水平上有9个分布类型7个变型.河岸带植物区系呈温带特性,各类温带分布类型117属,占河岸带种子植物153属的76.5%.二道白河流域河岸带植物区系地理联系广泛,与热带植物区系和东亚区系具有一定的联系,但与地中海植物区系的联系甚少.表明河岸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89.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稀有和濒危多孔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戴玉成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6):1015-1018
1 引  言近一个世纪以来 ,由于天然林遭到大量砍伐和破坏 ,生态环境恶化 ,生物物种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 ,因此保护生物学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过去 2 0年间 ,很多国家或地区发表了有关濒危物种报告 ,但多数为动物和植物方面 .关于菌类物种濒危性的研究 ,只有少数对菌物研究深入的国家有所报道 ,如芬兰有 6 0种多孔菌被列为濒危种[11] ,瑞典有 10 6种大型菌类被列为濒危种[6] ,英国有 399种大型菌类被列为保护名单[10 ] ,荷兰有 182种大型菌类正面临绝迹的威胁[1] 等 .这主要是因为对菌类的研究远比动物和植物落后 .就全…  相似文献   
990.
人类活动对泰山景观多样性时空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泺  余世孝  夏北成 《生态科学》2005,24(3):202-206
人类活动改变景观格局多样性,同时又是景观异质性的一个主要来源。采用1986年和2001年两期的遥感数据,研究了泰山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景观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泰山地区,人类活动的强弱与景观的破碎化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人类作用强的地区景观斑块面积较小,作用弱的地区斑块面积较大。人为活动改变了荒山荒地,生态恶化受到一定的遏止,但是人类活动的经济目的性较强,道路、居民地、旅游景点等人为景观的出现越来越影响着区域内的景观生态格局,表明缺乏有效管理和监测的人为影响将进一步威胁人类对景观的管理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