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1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50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991.
湖南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库储量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2000—2014年文献和著作资料中的湖南省森林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数据,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近15年的实测数据,分析了湖南省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结合1983年至2009年湖南省4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研究了湖南省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算术平均含量在9.53—22.86g/kg之间,灌木林最高,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异主要发生在0—40 cm土层,0—80 cm土壤层有机碳密度在95.44—181.30 t C/hm2之间,平均为137.15 t C/hm2,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中,随土壤深度增加,各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异下降,受森林类型的影响减弱。从1983—1987年到2009年,湖南省乔木林土壤层(0—80 cm)有机碳库储量净增加了414.86×106t C,面积加权平均有机碳密度提高了10.98 t C/hm2,不同乔木林土壤层(0—80 cm)有机碳库储量的差异随着时间进程逐渐增大,主要分布在杉木林、松木林、阔叶林。天然林是湖南省乔木林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主要贡献者,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正逐步提高,经济林、竹林、灌木林对湖南省森林土壤层(0—80 cm)有机碳库储量贡献不同,且动态变化趋势也不同。森林土壤层有机碳库储量的变化与各森林类型面积的变化密切相关,而各森林类型面积的增减,与各项林业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人类活动深刻影响森林土壤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992.
浙江江山公益林物种种间关系及CCA排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浙江省江山市80个公益林固定小班监测数据,基于生态位理论、种间联结、CCA排序方法对研究区内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山市公益林群落中杉木、檵木、紫萁分别在乔木、灌木、草本层中占优势地位;石栎与青冈、隔药柃与山苍子、蕨与海金沙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值分别在乔、灌、草本层中最大;而CCA协变量矩阵偏典范对应分析说明物种分布主要受海拔、坡度、坡向(光照强度)以及腐殖质厚度的影响,总体上可以对89.44%的环境因子进行解释。并且还表明,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其生态位重叠值较大,并在CCA排序图物种集中区分布。反之,生态位重叠较小,在CCA排序图中将偏离物种集中区;除此之外,在CCA排序图上,物种间的距离与其生态位重叠值的大小及种间联结均有密切的关联,若未存在显著的联结性,随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值越高,其在CCA排序上的距离越近,若存在显著联结性,则正相关缩小距离,负相关拉大距离。  相似文献   
993.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遥感影像和地面样地的方法成为目前森林碳密度估算的常用手段.然而由于混合像元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区域森林碳密度反演精度的提高,特别是MODIS这种低空间分辨率影像.本研究以MODIS影像和固定样地为数据源,开展森林碳密度的反演研究.首先利用不带约束、带约束的线性分解和非线性分解3种方法进行混合像元分解,导出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丰度图;然后采用结合和未结合丰度图的序列高斯协同模拟算法对湖南省森林碳密度进行反演.结果表明: 3种混合像元分解模型中,带约束线性分解估计的地物丰度精度最高(平均均方根误差0.002),明显优于不带约束线性分解和非线性分解模型;通过将混合像元分解模型和序列高斯协同模拟算法结合,森林碳密度反演精度从74.1%提高到81.5%,均方根误差从7.26减小到5.18;2009年湖南省森林碳密度的平均值为30.06 t·hm-2,变化范围介于0.00~67.35 t·hm-2之间.这表明混合像元分解在提高区域和全球尺度森林碳密度反演精度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994.
报道了产自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贵州省7种新记录植物,分别是狭冠长蒴苣苔(Didymocarpus stenanthos Clarke)、芒毛苣苔(Aeschynanthus acuminatus Wall.ex A.DC.)、石蜘蛛(Pinellia integrifolia N.E.Brown)、网子度量草(Mitreola reticulata Tirela-Roudet)、棒距虾脊兰(Calanthe clavata Lindl.)、金长莲(Staurogyne sichuanica H.S.Lo)和石萝藦(Pentasacme championii Benth.),其中叉柱花属(Staurogyne Wall.)和石萝藦属(Pentasacme Wall.ex Wight)为贵州省新记录属,凭证标本均保存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植物标本室(CSFI)。这些植物新的地理分布对于贵州北部植物区系和丹霞地貌植被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5.
The genus Pseudomegischus van Achterberg, 2002, is newly reported from China. A new species, Pseudomegischus notiochinensis sp. n., is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from southern China. A key to the species of Pseudomegischus is included.  相似文献   
996.
Xin Pan  Gang Wang 《Genomics》2019,111(4):930-935
In this study, we summarized the association of IL-23R gene polymorphism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A total of 270 HCC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HCC group, and 251 healthy individuals served as the control group. PCR-RFLP was performed to detect IL-23R gene polymorphism, including rs17375018 and rs11805303. Survival rate and risk factors of HCC were identified. 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IL-23R rs17375018 was correlated with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HCC, and GC haplotype wa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risk factors of HCC. Moreover, rs17375018 polymorphism was related to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 (PVTT)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in HCC patients, while prognosis was better in HCC patients with AA genotype of rs17375018 polymorphism. Lastly, GG genotype in rs17375018, PVTT and TNM stage III and IV were identified as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HCC. In conclusion, IL-23R rs17375018 polymorphism might serve as a prognostic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HCC afte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相似文献   
997.
998.
The prevalence of liver and intestinal fluke infections was surveyed on residents of Savannakhet Province, Laos. Fecal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from a total of 981 residents in 4 Mekong riverside villages and examined by the Kato-Katz thick smear technique.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overall helminth egg positive rate was 84.2%, and the positive rate for small trematode eggs, including Opisthorchis viverrini, heterophyids, or lecithodendriids, was 67.1%. To obtain adult flukes, 38 small trematode egg positive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a 20-30 mg/kg single dose of praziquantel and purged. Diarrheic stools were then collected from 29 people and searched for helminth parasites using stereomicroscopes. Mixed infections with O. viverrini and 6 kinds of intestinal flukes were found, namely, Haplorchis taichui, Haplorchis pumilio, Haplorchis yokogawai, Prosthodendrium molenkampi, Phaneropsolus bonnei, and echinostomes. The total number of flukes collected was 7,693 specimens (av. no. per treated person; 265.3). The most common species was O. viverrini, followed by H. taichui, P. molenkampi, echinostomes, H. pumilio, P. bonnei, and H. yokogawai.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oodborne liver and intestinal fluke infections are prevalent among residents of Savannakhet Province, Laos.  相似文献   
999.
唐明贵  胡静  吕丽  龚雅莉  覃小华 《生态学报》2022,42(21):8594-8604
生态游憩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大众游憩权利普及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场域。基于贵州省1982-2020年908处生态游憩空间样本数据,采用Google Earth批量获取生态游憩空间地理坐标,并使用ArcGIS 10.2对其进行空间数字化处理,采用热点分析工具识别其冷热点区的空间分布和演化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测算主要驱动因子对生态游憩空间时空演化的解释力。研究发现:1)在时间演化上,生态游憩空间数量持续快速增长,面积全域扩展,数量由1982年的5处增加到2020年的908处,面积由0.05万km2演变为3.7万km2。2)在数量空间演化上,从极化分布转向均衡发展,分布方向始终呈东北-西南走向。3)在密度空间演化上,空间集聚随时序发生明显变化,贵阳市区始终是集聚高地,遵义市区最终成长为热点区。4)在驱动因素方面,自然环境要素对生态游憩空间时空演化具有基础约束效应,产业经济因素是其时空演化的内在驱动力,社会政策因素是其时空演化的外在推力。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建成区面积、相关政策和平均海拔是生态游憩空间数量时空演化的控制性驱动因子,而第三产业比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是其密度时空演化的控制性驱动因子,生态游憩空间时空格局是多因素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未来,贵州省生态游憩空间建设与发展应根据其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城乡统筹发展,有序推进生态游憩空间的增量扩展和存量更新,有效破解生态游憩空间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时,不断提升主导因子的驱动能力,促进城乡生态游憩空间供需协调耦合发展,逐步实现生态游憩空间的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000.
李海萍  李定恒  李豪 《生态学报》2022,42(23):9499-9510
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生态工程,退耕还林不仅有利于生态保护,对提升森林碳汇功能、实现碳中和目标也具有重要意义。以退耕还林的碳汇效益为目标,对贵州省退耕还林的潜在碳汇效益进行评估,在对耕地条件及退耕还林还草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坡度、石漠化程度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退耕要求确定出需要退耕的区域;采用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对地形、气候、土壤等影响植被生长的关键因子进行分类,进而对退耕地的宜林宜草宜灌适宜性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贵州省的主要植被类型碳汇因子进行修正,得到不同植被的固碳率并据此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碳汇潜力进行评估。结果显示:(1)贵州省现有25°以上陡坡耕地82.5万hm2,重要水源地15-25°坡耕地7.9万hm2,严重石漠化耕地25.1万hm2,受重金属镉、铅、锌严重污染的耕地分别为9.3万hm2、21.7万hm2和6.9万hm2;(2)降雨量、海拔和≥10℃积温是影响植被生长的3个重要自然因子,131.9万hm2待退耕地中,宜林、宜草和宜灌地的面积分别为63.5万hm2、38.7万hm2和29.7万hm2;(3)贵州省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碳汇潜力巨大并以林地碳汇最大,林地、灌木、草地碳汇增量分别为1779万t、293万t和45万t,碳汇总收益可达2117万t,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