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李焕新 《蛇志》2011,23(2):206-208
蝮蛇咬伤是本地区夏秋季节常见的意外伤害.其毒素为混合毒类,被咬伤后病情复杂,处理不当和延误治疗易致脏器功能损害及衰竭甚至死亡的严重后果[1].2010年9月5日我院ICU收治1例蝮蛇咬伤致呼吸、肝功能损害、急性肾衰的患者,经积极对症治疗和护理,治愈出院.现将救治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2.
HIV/SIV攻击宿主免疫系统,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一旦这些慢病毒建立系统性感染,宿主的免疫系统很难有效控制病毒复制。然而,在粘膜暴露后的最初几天里,即感染建立的最初阶段,病毒大量复制及全身播散之前,病毒比较脆弱而容易控制。Scott G.Hansen等人用恒河猴巨细胞病毒(RhCMV)作为载体  相似文献   
53.
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肺真菌感染居首位,己成为免疫功能下降或缺陷宿主常见的死亡原因。艾滋病是经典免疫功能缺陷性疾病,合并真菌感染时需及时识别、治疗,以降低其病死率。国内、外各种有关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指南的不断问世,极大地提高了临床医生对侵袭性真菌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该文就艾滋病常见侵袭性肺真菌病:肺念珠菌病、肺孢子菌肺炎、肺马内菲青霉病、肺隐球菌病、肺曲霉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4.
目的分析社区获得性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及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13年3月分离自社区获得性泌尿系感染患者中段尿的菌株,分析病原菌种类并测试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的体外敏感性。结果在215株细菌中,以革兰阴性杆菌155株(72. 1% )为主。分离前5位的细菌为大肠埃希菌(48.4% )、肠球菌属(10. 7% )、肺炎克雷伯菌(7.4% )、链球菌属(6. 0% )、假丝酵母属(6. 0%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共63株产ESBL,占52. 5%。产ESBL菌株对头孢替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呋喃妥因、亚胺培南等5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低于10%,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则超过70%。不产ESBL的菌株除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超过30%外,对其他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10%以下。肠球菌属和链球菌属分别对呋喃妥因和青霉素的耐药率较低(3/23和0/23),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株。结论引起社区获得性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代表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但由于不同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较大,用药之前进行尿培养是避免因抗生素使用不合理造成感染慢性化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ICU护士床旁交接班的规范化流程,旨在对护理质量进行有效控制。方法 床旁交接班流程设计被分为十步。对传统交接班方式与新型的床旁交接班流程两组发生的护理缺陷进行统计学处理,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患方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医护人员对自行设计的床旁交接班流程的满意度。结果 应用床旁交接班流程后,因交接班因素直接导致的护理缺陷明显减少(P<0.050),患方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0),护士及医生对新的护理流程更为满意(P<0.005、P<0.050)。结论 床旁交接班流程避免了交接班遗漏,内容设计合理,保证了重症患者连续性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6.
微生物诱导的植物系统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峰 《工业微生物》2007,37(5):51-53
综述了由植物病原菌和非病原性的根际促生菌诱导产生的两种植物系统抗性:系统获得性抗性(SAR)和系统诱导抗性(ISR),比较了两类系统抗性的诱导、信号分子和机理的异同点,阐述了信号分子水杨酸在系统获得性抗性诱导过程中的作用及茉莉酸和乙烯在系统诱导抗性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
正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某些获得性性状可以遗传给下一代。然而,获得性性状的遗传仍然存在争议,因为人们还不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确切分子机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孙青原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环境能诱导精子发生表观遗传学改变,并且这种改变可以遗传到下一代。在全球范围内,前期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越来越普遍。此前人们已经发现,父亲的空腹血糖升高和糖耐受的降低,会影响后代的糖代谢,但研究者们还不清楚这些影响背后的确切分子机制。孙青原研究团队构建了环境诱导的前期糖尿  相似文献   
58.
陈雪梅  蓝巧燕 《蛇志》2014,(3):306-307
目的观察腹部按摩配合芒硝外敷治疗危重患者腹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ICU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给予腹部按摩配合芒硝外敷,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达9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4%(P0.01),两组治愈时间比较也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部按摩配合芒硝外敷治疗对危重患者腹胀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9.
刘用生 《遗传》2013,35(5):680-684
长期以来, 达尔文的遗传学说--泛生论(Pangenesis)被认为是错误的。一是泛生论解释的一些现象(如嫁接杂交和获得性遗传)的真实性一直被怀疑, 二是高尔顿的兔子输血实验获得了负面结果, 三是达尔文假定的由细胞释放出来的并可以在体内循环的遗传分子“微芽”(Gemmules)缺乏实验证据。但近年科学文献中积累了许多支持获得性遗传和嫁接杂交的实验证据。循环核酸的发现则说明生物体内确实存在可以在细胞间移动的遗传物质。文章简要介绍达尔文的泛生论及其被湮灭的原因, 并结合自己的工作, 介绍支持泛生论的新证据及我们对泛生论的再认识。重新认识达尔文的泛生论, 对遗传学、医学和进化生物学等领域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
目的回顾性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住ICU病人标本分离所得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96例阳性标本中革兰阴性杆菌199株占67.3%,其中肠杆菌科155株(52.4%)居首位,假单胞菌属28株(9.5%),不动杆菌16株(5.4%);革兰阳性球菌64株占21.6%,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33株(11.1%)居首位,肠球菌23株(7.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株(2.4%);各类真菌33株占11.1%。标本来源以痰为主(87.2%)。结论ICU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主要引起肺部感染,对其病原菌的监测与分析十分必要,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