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3篇
  免费   249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分析胃溃疡患者血清多肽类激素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溃疡的患者103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54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中胃动素(MTL)、肾上腺髓质素(AM)、胃肠激素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CGRP),以及胃黏膜中血管活性肠肽(VIP)、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P物质(SP)水平。结果:胃溃疡患者血清Gas,AM及MTL明显高于对照组,而SS及CGRP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活动期患者血清Gas,AM及MTL明显高于愈合期及瘢痕期患者,而SS及CGRP低于愈合期及瘢痕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愈合期患者血清Gas,AM及MTL高于瘢痕期患者,而SS及CGRP低于瘢痕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患者胃粘膜内5-HT,SP及NE明显低于对照组,而VIP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活动期患者胃粘膜5-HT,SP及NE明显低于愈合期及瘢痕期患者,而VIP明显高于愈合期及瘢痕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愈合期患者胃粘膜5-HT,SP及NE明显低于瘢痕期患者,而VIP明显高于瘢痕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溃疡患者血清多肽类激素及胃黏膜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水平变化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对胃溃疡的诊断及疗效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2.
目的:对比管状胃代食管术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2005年1月到2015年2月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者都行食管癌切除术,同时对照组给予全胃代食管手术,治疗组给予管状胃代食管术,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指标、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状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完成手术,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减压时间及术后闭式引流时间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3个月反流性食管炎、胃排空障碍、胸胃综合征、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一般状况、治疗相关症状、社会影响、情感活动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全胃代食管术,管状胃代食管术在治疗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325例,其中经病理检查显示淋巴结转移阴性的105例患者作为阴性组(LN-组),另229例阳性患者作为阳性组(LN+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结果:LN-组的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术后化疗与LN+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LN-组的5年生存率为76.2%,显著高于LN+组的43.2%(P0.05)。未透浆膜的LN-患者3年、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浸透浆膜者,术后化疗的LN-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未化疗者(P0.05),肿瘤直径5 cm的LN-患者3、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5 cm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肿瘤大小及术后化疗与LN-胃癌患者的预后具有密切关系(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是影响LN-胃癌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患者的病灶多位于中下部,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60岁以内,肿瘤直径多不超过5 cm,浸润深度多未浸透浆膜,临床预后优于淋巴结转移阳性胃癌患者,浸润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初治、年轻、中高/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措施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5月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淋巴瘤科收治的年龄≤60岁、年龄调整的国际预后指数(aa IPI)评分≥2分的初治DLBCL病例,进行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共收集到资料完整的DLBCL病例120例,中位随访28(4-106)个月,3年PFS率53.25%,OS率61.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症状、治疗方案及近期疗效、自体移植对无进展生存(PFS)及总体生存(OS)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影响PFS、OS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轻、中高/高危DLBCL具有高度异质性,病理细胞来源、Ki-67等在本组病例中未见显著预后意义,有待临床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对近端胃癌的疗效。方法:比较28例患有早期近端胃癌接受近端胃切除28例患者与100例患有早期近端胃癌接受全胃切除的患者,观察近端胃切除是否优于全胃切除。结果:两种治疗方法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没有差异。两组患者胃切除后的代谢变化结果相似,体重,血清血红蛋白以及血清总蛋白浓度变化相近。近端胃切除后腹泻(32%)和胃食管返流(28%)最为常见,而全胃切除后餐后腹胀(21%)最为常见。二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没有明显差别。结论:近端胃切除不会由于残余胃的生理优势而优于全胃切除术。  相似文献   
96.
B-cell activating factor (BAFF)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a variety of lymphoid malignancies. Compared with healthy adults, patients with non-Hodgkin lymphoma had higher level of serum BAFF, and it corresponded with disease severity, response for therapy and clinical outcome.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 (LMP1) encoded by Epstein-Barr virus (EBV) which is a known agent of nasal, extranodal NK/T cell lymphoma (ENKTCL) can switch the BAFF activating promoter leading to higher expression of BAFF in EBV-related tumor cells.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FF and ENKTCL has not been reported. Here we proposed a hypothesis that BAFF might play a regulatory role in ENKTCL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serum BAFF in ENKTCL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atients’ survival. It may be a valuable prognostic factor and deserved further study.  相似文献   
97.
为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组织后差异基因变化,深入分析参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从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下载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组织基因芯片数据(GSE5081),根据胃粘膜组织是否受损分组,分别比较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与阴性对照组,获得差异基因并进行功能分析包括GO分析、信号通路分析,基因相互作用及基因共表达,得到重要核心基因,并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得到参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上调的44个主要基因,主要涉及的GO分析及信号通路包括免疫反应、炎症反应、抗原提呈、细胞因子通路、因子受体关联,细胞粘附分子等。研究发现核心基因CXCR4,CCL20,JAK3,TNFAIP2,PLEK,HLA-DMA,PTPRC,CXCL13,BCL2A1,并通过实时定量PCR的方法进行部分验证,CXCR4,CXCL5,CXCL2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的胃黏膜组织表达高于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胃粘膜组织引起免疫反应,炎症反应,抗原提呈,因子受体关联,细胞粘附分子通路的激活。同时发现一些主要的趋化因子相关基因CXCR4,CXCL5,CXCL2,CCL20,CXCL1等,涉及增殖,炎症,免疫,凋亡基因JAK3,TNFAIP2,PLEK,HLA-DMA,PTPRC,BCL2A1等的表达上调,并实时定量PCR验证部分相关基因的表达。这些结果为从分子网络机制层面上认识幽门螺杆菌感染提供分析思路及基础。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究消化性溃疡患者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残胃癌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行胃大部切除术治疗后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给予综合干预,观察两组的干预效果,同时将发生残胃癌患者与未发生残胃癌患者各项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影响残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中没有患者发生残胃癌,对照组中有10例患者发生残胃癌,发生率为11.11%,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在首次手术年龄、性别、HP感染上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首次手术吻合方式、首次手术溃疡位置上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残胃癌组组采用毕Ⅰ式2例,毕Ⅱ式7例,Roux-Y式1例;未发生残胃癌组采用毕Ⅰ式82例,毕Ⅱ式74例,Roux-Y式14例,残胃癌组首次手术溃疡位置以十二指肠球部为主,未发生残胃癌组以十二指肠球部、胃体部为主;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证实首次手术吻合方式、首次手术溃疡位置属于残胃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术后残胃癌发生危险因素包括首次手术吻合方式、首次手术溃疡位置,同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样会增加术后残胃癌发生风险,应加强引流管干预、并发症干预,并将此作为基础制定综合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腹腔灌注化疗对患者血清CEA(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A19-9(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接受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全身静脉化疗组(对照组)和全身静脉化疗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组(观察组),每组各41例。检测和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治疗前)与化疗1个月后(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与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的变化,治疗后毒副作用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间血清CEA、CA19-9、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EA、CA19-9及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CD3~+、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肠梗发生率比较差异均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478,0.668,0.315,0.552);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总有效率为85.37%,显著高于对照组(70.73%,P=0.017)。结论:与单纯全身化疗相比,胃癌根治术后腹腔灌注化疗可更有效降低患者血清CEA、CA19-9水平,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究血府逐瘀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80例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其入院顺序经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四联疗法,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Hp转阴率、治疗前后胃黏膜病理积分的变化情况、临床症状积分的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Hp转阴率[85.0%(34/40)]显著高于对照组[62.5%(25/40)](P0.05)。两组上腹痛、纳差、上腹胀、反酸、嗳气等临床症状积分以及胃黏膜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等病理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0%(2/40)]与对照组[12.5%(5/40)]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用四联疗法,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变程度和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