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6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8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利用脉孢菌生物钟体系,研究了色噪音对其进行诱导所产生的日夜节律振荡信号及其内信号随机共振的行为.结果表明,色噪音的相关时间对该体系内信号随机共振的强弱起较大的影响作用.当无外信号存在时,色噪音的相关时间对体系内信号随机共振强度起抑制的作用,且随相关时间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当外信号加到体系中时,由于相关时间和外信号的协同作用,相关时间不仅对其内信号随机共振强度起抑制的作用,而且还影响内信号随机共振峰的数目,即随相关时间的增大,可使单峰随机共振变为随机双共振.存在最佳的外信号频率使体系的内信号随机共振强度得到最大的增强,而其他频率的外信号却起抑制作用.色内噪音和色外噪音相比,前者对该体系进行诱导所得的内信号随机共振强度比后者的更强,而且体系对前者更敏感.另外,存在极限的噪音强度使白噪音和色噪音对该体系内信号随机共振的影响差异得以消失.所得结果可为治疗生物钟紊乱综合症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可更好地理解其他节奏机理,如心脏搏动节奏、呼吸节奏以及荷尔蒙水平的波动节奏等.  相似文献   
52.
黄瓜DAMD反应体系的建立及种质遗传资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L16(45)正交试验,研究Mg2+、dNTPs、Taq酶、引物和模板DNA对黄瓜DAMD(direct amplificationof minisatellite region DNA)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DAMD反应体系包括1×Taq酶缓冲液、1.5 mmol/LMg2+、0.25 mmol/L dNTPs、1.2 UTaq酶、2.0μmol/L引物和10~80 ng模板DNA,总体积20μL.采用该体系并结合温度梯度PCR,确定了15种小卫星核心DNA引物的适宜退火温度.利用这些引物对20份不同类型的黄瓜材料进行扩增,引物平均检测到10.2个位点,平均多态性位点7.3个,平均多态性百分率71.4%.PCA分析表明,20份材料明显可分为3个区域,第I区包含绝大部分华南型黄瓜,第II区包含绝大部分华北型黄瓜,第III区为野生型黄瓜.此结果与SSR标记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证明本实验构建的DAMD反应体系的稳定性及DAMD标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3.
红掌再生团块和不同愈伤组织衰老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4种愈伤组织和气生根再生体系的再生团块为材料,测定它们的超氧化物含量、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等相关衰老生理指标.结果显示:超氧化物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为黄绿愈伤组织最高,金黄愈伤组织和深绿愈伤组织居中、再生团块和褐色愈伤组织较低;总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以褐色愈伤组织最高,深绿、金黄和黄绿愈伤组织次之,再生团块最低;丙二醛(MDA)含量以金黄愈伤组织最高,褐色、黄绿和深绿愈伤组织次之,再生团块最低.研究表明,再生团块的保护酶活性、超氧化物含量和MDA含量均比4种愈伤组织低,其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最低,而抗氧损伤的能力更强;再生团块的抗衰老能力最强,其次为分化能力较强的黄绿愈伤组织,而分化能力较差的深绿愈伤组织、金黄愈伤组织和褐色愈伤组织的抗衰老能力较弱;利用气生根再生团块建立的快繁体系比用愈伤组织建立的快繁体系分化能力强、不易衰老,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54.
目的 建立科学的临床新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为临床新技术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结合管理实践,通过文献及政策调研、专家咨询、实践验证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建立了临床新技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同行函审和集中评定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了实证研究,探索了临床新技术管理的有效方法。结论 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为临床新技术的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推动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院的发展。  相似文献   
55.
通过文献研究和典型现场调查,对国内外医疗质量监管体系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提出我国医疗质量监管体系的框架:以政府为主导,政府授权的专业监管机构、医疗保险机构和社会监督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56.
医院后勤工作是医院的保障和支持系统,其核心内容包括:物流管理和能源保障管理。通过对大型综合医院构建“后勤保障质量考评体系”及运用,总结大型综合医院后勤保障质量管理经验,提高医院后勤部门工作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同级同类医院的后勤保障质量管理探索出一条完整的评价体系与方法。  相似文献   
57.
厌氧生境体系中产氢产乙酸细菌的FISH定量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氢产乙酸细菌是一类在有机物厌氧降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菌。以基于16S rRNA序列设计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为基础,优化FISH实验条件,确定该技术检测产氢产乙酸细菌的实验条件为样品固定19h、乙醇脱水5min,杂交缓冲液中甲酰胺浓度55%。运用建立的FISH技术检测了几种厌氧消化体系中产氢产乙酸细菌的数量,并与用传统MPN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产氢产乙酸细菌分布广泛,废水处理UASB反应器和动物消化道,特别是反刍动物瘤胃中的产氢产乙酸细菌数量较高,其丰度分别为1.70×109 cells/mL样品,6.50×108 cells/mL样品。湖底沉积物中产氢产乙酸细菌数量较少,仅占整个微生物群落的0.4%,含量为1.20×108 cells/mL样品。  相似文献   
58.
蜡梅AFLP分子标记技术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简易CTAB法、改良的CTAB法和SDS法提取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L.)Link]成熟叶和嫩叶的基因组,并进行了检测比较。结果显示,改良的CTAB法更适合蜡梅基因组DNA的提取,蜡梅叶片的年龄并不影响蜡梅基因组DNA的提取;同时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采用MseI-EcoR I酶切组合,从168对引物中筛选出10对带型分布均匀、多态性高且分辨能力强的引物,分别为:M23E46、M24E46、M25E46、M23E47、M24E47、M41E47、M41E94、M64E94、M64E66和M24E75,并确定了适用于蜡梅AFLP反应的最佳酶切连接、预扩和选扩体系,从而为今后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蜡梅的品种分类和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9.
目的 对比研究我国与典型发达国家的数字化医疗技术,指导建立我国数字化医疗技术体系框架。方法 调研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数字化医疗现状和发展趋势,对数字化医疗所涉及的工程技术进行研究。结果 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符合本国卫生政策的国家级数字化医疗工程项目,并开展了技术支撑研究。结论 我国医院信息化发展迅速,但是缺乏顶层统筹设计,技术支撑滞后,需要建立我国数字化医疗技术体系基本框架,以期对各地卫生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0.
基于遥感技术的全国生态系统分类体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以遥感数据作为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的基础已成为宏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遥感数据要求每一数据集都要有相应的地物分类体系与之匹配,这也造成不同遥感数据及分类体系之间相互独立。虽然体系间多有联系和相似之处,但不同数据集的分类体系难以直接使用或替换,制约了多元数据在生态系统评价中的使用效果。为尝试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多源遥感数据的使用效率,提出了一套基于中分辨率遥感数据的生态系统分类体系。这套体系共有9个一级类、21个二级类、46个三级类,该体系主要依据类别内生态系统特征的相似性,并考虑了气候、地形等因素。最后以海南岛、内蒙古和甘肃3个省为例,探讨了以遥感数据为基础的区域生态系统构成分析方法与应用效果。研究表明,该分类体系有较好的生态学依据,可以支持更加深入的生态系统评估。但分类体系中还存在遥感数据与生态因子数据尺度不匹配、不能满足小尺度研究中对三级类进一步细分的要求以及当前数据质量和模拟技术不足以完全支持植被覆盖率反演精度要求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