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摘要 目的:研究顺铂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对食管癌移植瘤小鼠免疫功能、癌细胞增殖以及肺转移的影响。方法:30只BALB/c小鼠通过皮下注射食管癌移植瘤模型。一周后,30只食管癌移植瘤模型小鼠被随机均分为3组,即模型组、顺铂组和联合组。模型组不进行治疗,顺铂组腹腔注顺铂治疗,联合组腹腔注射顺铂联合尾静脉注射VEGF抗体进行治疗,共治疗7周。比较各组小鼠体重,食管癌移植瘤体积和重量,卵巢癌细胞肺组织转移结节数、癌细胞转移面积和转移病灶总数,以及食管癌移植瘤外周血CD4+、CD8+以及CD4+/CD8+ T淋巴细胞比例。结果:(1)顺博组和联合组小鼠体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联合组小鼠体重显著高于顺铂组(P<0.05);(2)顺铂组和联合组小鼠CD4+和CD8+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CD4+/CD8+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联合组小鼠CD4+和CD8+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CD4+/CD8+却显著低于顺铂组(P<0.05);(4)顺铂组和联合组小鼠食管癌肿瘤组织体积和重量,肺转移结节数、转移面积和转移病灶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联合组小鼠显著低于顺铂组(P<0.05)。结论:VEGF抗体可以显著增强顺铂在体内对食管癌的抗癌特性,并有助于增强食管癌移植瘤小鼠免疫功能、抑制癌细胞体内增殖和肺部转移。  相似文献   
72.
摘要 目的:观察调强放射(IMRT)治疗对食管癌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3月期间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普通适形放疗,40例)和研究组(IMRT治疗,40例)。对比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应激激素水平,观察放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放疗后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 199(CA199)、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放疗后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放疗后外周血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下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低(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组间对比,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采用IMRT治疗,可有效降低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应激激素水平,疗效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3.
目的:建立多重RT-PCR同步检测技术,联合检测黑色素瘤抗原MAGEA3基因、人类斯钙素hsTC1基因、上皮细胞角质蛋白CK20、CK19基因及癌胚抗原CEA基因mRNA在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方法:在分析MAGEA3、hSTC1、CK20、CK19、CEA和β-actin六种基因mRNA全长序列资料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并筛选出6对引物及6条寡核苷酸探针,利用多重RT-PCR技术并结合基因芯片对样本进行检测。结果:全部样品均可检出β-actin,55例食管癌患者外周静脉血中MAGEA3、hSTC1、CK20、CK19和CE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45%、47.27%、49.09%、34.55%和52.73%;多重RT-PCR技术同时检测MAGEA3、hSTC1、CK20、CK19和CEA基因,如果至少表达其中一种即可作为阳性表达者,其阳性表达率可达72.73%。而10例食管癌组织中均为阳性,28例正常健康捐献者的外周血中有2例CEA表达阳性,27例非肿瘤病人的外周血中有3例CK20阳性,3例CK19阳性,3例CEA阳性。测序结果证实RT-PCR产物确为MAGEA3、hSTC1、CK20、CK19和CEA基因。结论:联合检测MAGEA3、hSTC1、CK20、CK19和CEA可以增加外周血循环癌细胞检测的敏感性,本研究建立的多重RT-PCR技术可以做为一种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74.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组织整合素αv(integrinαv ITGA V)的表达,分析ITGA V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探讨ITGA V在ESCC的进展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72例ESCC组织ITGA V的表达,并同时检测33例食管炎性组织为对照。分析ITGA V表达与ESCC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ESCC癌组织中ITGA V的m 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炎症组织(P<0.05),且表达水平与T、N和临床分期(P均<0.05)呈显著相关,而与患者年龄及性别无相关性。结论:ITGA V的过度表达与ESCC的转移、进展有关,ITGA V可能会成为ESCC患者个体化治疗有效的预后标志物。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Savary-Gilliard扩张器扩张和电化学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76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应用Savary-Gilliard扩张器扩张治疗,对照组采用电化学治疗方法,对所有患者进行3年的随访,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vary-Gilliard扩张器扩张治疗较电化学治疗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效果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途径包括直接经食管与间接经鼻饲、胃造瘘进食的食管癌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措施和方法对患者的临床效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一年来放射治疗的63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患者直接经食管进食,其余17例治疗前行鼻饲或胃造瘘进食,在治疗过程中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饮食及放疗并发症护理。结果:放疗前行鼻饲或食管造瘘患者在放疗过程中依从性好,放射性食管炎能更好的控制,未发生食管穿孔及食管气管瘘等重大放疗并发症。结论:放疗前行鼻饲或胃造瘘的食管癌患者,周密的观察与细致的护理,主动的护患沟通,会导致积极的临床效应,可减轻放射损伤,降低食管穿孔及食管气管瘘的几率,延长患者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7.
目的 研究人食管鳞状细胞癌(huma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及其与(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表达的关系,以及MMP-1过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18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标本,每例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利用CD3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PECAM-1)和PAS套染观察是否存在VM,对VM组和对照组进行MMP-1染色,分析VM与MMP-1表达的关系及MMP-1表达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结果 118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有34例(28.81%)存在VM,有VM生成组的MMP-1过表达比例显著高于无VM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的MMP-1过表达的比例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浸润至深肌层及外膜层的MMP-1过表达的比例显著高于浸润之粘膜层和浅肌层的(P<0.05);临床分期Ⅲ-Ⅳ期的MMP-1蛋白的过表达显著高于临床分期Ⅰ-Ⅱ期的(P<0.05).结论 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存在VM,MMP-1的过表达可能促进VM形成;VM的存在和MMP-1过表达共同促进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浸润.  相似文献   
78.
79.
80.
Gene amplification is one of the basic mechanisms that lead to overexpression of oncogenes. DNA 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GH)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both a relative gene-copy number and altered chromosomal regions in cancers, which enables us to identify new amplified genes and unstable chromosomal loci. We examined the amplification status in 32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ESCCs) and 13 ESCC cell lines on 51 frequently amplified loci in a variety of cancers by both DNA array CGH and Southern blot analyses. The 1p34 locus containing MYCL1, 2p24 (MYCN), 7p12 (EGFR), and 12q14 (MDM2) were amplified in one of the 32 cases (3%), and the 17q12 locus (ERBB2) and 8p11 (FGFR1) in two of the 32 cases (6%), while only the 11q13 locus (Cyclin D1, FGF4, and EMS1) was frequently amplified (28%, 9/32), demonstrating this locus to be a major target in ESCCs. One locus, 8q24 (c-MYC) was found to be amplified only in the cell lines. Eight out of 51 loci (15.7%) were found to be amplified in at least one of the 32 primary ESCCs or the 13 ESCC cell lines, suggesting that chromosomal loci frequently amplified in a type of human cancer may also be amplified in other types of cancers. This paper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n application of DNA array CGH to ESC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