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9篇
  免费   544篇
  国内免费   12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245篇
  2013年   187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5篇
  197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01.
目的:探究CT诊断对于胰腺癌侵犯胰周动静脉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就诊的64例胰腺癌患者,在他们进行手术前全在距离肿瘤边缘1cm内的血管进行分期和诊断进而进行螺旋CT检查。结果:经组织学术后病理切片染色发现胰周动脉29条,静脉48条。运用外科手术探查方法发现86条胰周动脉,89条胰周静脉。在这些血管中,有23条动脉、47条静脉经外科手术证实的确是肿瘤侵犯,并且经过CT诊断,我们最终断定为有25条动脉、46条静脉处于1~4级。结论:胰周动、静脉受到侵犯时,具有不同的CT表现特征,因此在利用CT方法判断胰周动、静脉遭受侵犯时应当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对过敏性眼表疾病的临床特点和相关的诊治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100例过敏性眼表疾病的患者,对其相应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过敏性眼表疾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临床特点进行统计,进而对诊治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结果:50例患者有过敏性眼病史,90例患者表现为眼痒,89例患者表现有异物感,88例患者表现为结膜充血,76例患者表现有上眼睑结膜乳头,70例患者表现有上眼睑结膜滤泡.45例患者为常年过敏性结膜炎,30例患者为特异性结膜炎,10例患者为巨乳头结膜炎,80例患者为过敏性结膜炎,嗜酸性粒细胞的阳性率为100%.经过治疗后,57例患者得到缓解,7例患者得到明显改善,30例患者病情得到控制,且有9例重症患者在急性期应用了激素治疗,6例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论:过敏性眼表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差异较大,对过敏性眼表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做出准确的判断并给出正确及时的治疗,对过敏性眼表疾病患者的恢复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3.
为培养高质量国际化有才能的医学研究生,对于已经学习过生物化学的国际医学留学研究生,开展了以与临床密切相关的生物化学专题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全英文授课的教学实践和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临床生化专题全英教学课程也可能适用于国内生物化学和医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以提高国内医学相关研究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4.
住院医师培训是医学教育中重要环节之一,是提高临床医疗水平的关键。因此,如何探索科学、合理的住院医师培养方案,已成为临床医学教育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对肝胆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分析,希望对提高肝胆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并对比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西格列汀、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分别联合降糖药物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10年4月-2012年10月间我科收治的老年T2DM患者70例,并随机单盲分为A(n=36)、B(n=34)两组,A组患者予西格列汀+二甲双胍方案,B组予罗格列酮+二甲双胍方案,服药12周后对比两组血糖水平、临床疗效并药物不良反应.结果:①两组患者服药12周后,血糖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A组患者2hPG水平明显低于B组水平(P<0.05).②A组患者显效率(50.0%)、总体有效率(91.7%)略高于B组(38.2%、85.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9.4%vs.26.5%)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用药方案均是治疗老年T2DM的有效方案,西格列酮+二甲双胍方案较之罗格列酮+二甲双胍方案在临床疗效中具备比较优势,尤其是对降低餐后血糖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治疗的70例重症肌无力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序号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对照组仅给予甲泼尼龙,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明显优于对照组7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明显缓解时间(6.55±1.35)d以及总住院天数(17.15±3.65)d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肌无力,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肌无力症状,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PBL联合CBL教学模式在医学生胃肠外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0名2008级胃肠外科见习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采用PBL联合CBL教学模式,对照组则仅采用传统LBL教学模式.通过出科考核及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评价胃肠外科见习教学效果.结果:显示PBL+ CBL组的考试成绩要明显优于LB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并且见习后的问卷调查结果提示学生对PBL+ CBL的教学模式满意度较高.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PBL+ CBL双轨教学模式受到学生欢迎,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方面比LBL模式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临床分型与病理分级中的应用价值,为基层医院提供一个可评价HSPN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实验室相关指标。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210例HSPN患儿不同临床分型与病理分级中的血清hs-CRP的水平,并与住院的70例的正常儿童作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秩相关分析得出HSPN患儿血清hs-CRP水平临床分型与及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HSPN患儿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SPN组6.4±3.5 mg/L,对照组0.7±0.1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1,P=0.003)。HSPN患儿的血清hs-CRP水平与其临床分型的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r=0.913,P〈0.05)。而HSPN患儿血清hs-CRP水平与其病理分级的关系也呈正相关(r=0.901,P〈0.05)。结论:随着HSPN患儿临床分型与病理分级的增高,其血清hs-CRP水平显著升高,HSPN患儿血清hs-CRP水平与其临床分型和病理分级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检测HSPN患儿血清hs-CRP水平可预测其临床分型和病理分级的程度,即HSPN患儿血清hs-CRP水平越高提示其临床分型和病理分级越重,因此检测HSPN患儿血清hs-CRP水平有助于评估HSPN患儿的病情、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炎(neonatal pneumonia,NP)的临床表现及x线特征,以提高对NP的临床认识。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NP的新生儿73例,均经x线检查,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及x线特征。结果:NP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绀、咳嗽、吐沫、呛奶和三凹征,部分患儿体温正常;NP的x线影像表现具有多样性,以不同程度的支气管肺炎多见,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密,局部肺野透光度降低或透光度增强。结论:NP患儿的临床症状以呼吸急促、发绀、咳嗽、吐沫、呛奶和三凹征为主,x线检查可为NP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的临床信息,临床医师应根据NP患儿的x线影像的多样性,密切结合患儿的临床症状,做出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10.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致病药物、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本院确诊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情况.结果:本组引起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最常见药物为抗结核药,占47.69%,其次为中草药、抗肿瘤药、滋补药、抗真菌药,分别占16.92%、9.23%、7.69%、3.61%.引起肝损伤发生时间因所用药物不同而差异较大,用药后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的时间分别为用药2周内(36.92%)、2-4周内(32.31%)、4周-12周内(23.08%)、大于12周(7.69%),大多数病例出现于服药后12周内(92.31%.本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症状明显,乏力、食欲下降,占89.23%;巩膜黄染、尿黄,占43.08%;皮肤瘙痒38.46%;恶心、呕吐,占35.38%;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多见,占61.54%,其次为胆汁淤积型(29.23%),混合型较少(9.23%).结论:引起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很多临床常见的药物可引起肝损伤,早期诊断并停止用药、积极治疗是阻止疾病进展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