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6篇
  免费   649篇
  国内免费   198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207篇
  2020年   192篇
  2019年   213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200篇
  2015年   206篇
  2014年   303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5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31.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50例临床症状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间于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入院的单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临床症状的差异.观察组患者分别给予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联合治疗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单独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关节病变发病率为6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00%(P<0.05):观察组患者雷诺现象的发病率为3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P<0.05).联合治疗患者治疗后促甲状腺素水平明显低于单独治疗(P<0.05),联合治疗患者治疗后游离甲状腺素和游离甲状腺三碘原氨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独治疗(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关节病变和雷诺现象发病率明显较高,联合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恢复较佳.  相似文献   
132.
目的:探讨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选择本院近年来诊治的36例已排除心源性及食管器质性病变,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的胸痛患者,予以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两次;吗叮林10mg,每日三次治疗8周,观察其疗效并分别于2周,4周,8周记录症状缓解情况。结果:经抗反流治疗8周后,30例(83.33%)胸痛完全消失,4例(11.11%)明显缓解,2例(5.56%)无效,总有效率达94.44%。胸痛症状在治疗2周后积分下降不明显,而治疗4周,8周后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漏诊,胃镜检查结合24小时食管动态ph监测,必要时给予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性治疗可提高本病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33.
目的:观察注射小针刀联合奥施康定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6例癌性疼痛患者,根据随机方法将入选病例分为注射针刀组(针刀配合奥施康定)、奥施康定组(单纯西药奥施康定),每组各33例。针刀组每日给予口服药物、隔日给予针刀治疗;奥施康定组每日给予口服药物,14日为1个观察周期。治疗前后测定疼痛程度(NRS)并分析疼痛缓解度(PAR)。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84.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1)。结论:注射小针刀联合奥施康定对癌性疼痛的治疗疗效较单用奥施康定更好。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探究扶他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VEGF, TNF-alpha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于我院就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86 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治疗组44 例服用扶他林肠溶片治疗,对照组42 例服用布洛芬片治疗。观察并 比较两组患者血清VEGF及TNF-alpha水平的变化情况、关节功能评分、血沉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 临床总有效率较高,晨僵时间、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关节功能分级、血沉比以及血清VEGF及TNF-琢水平较低,差异均具有 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他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能够降低患者血清VEGF及TNF-alpha水平,改善炎症 反应,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5.
目的:探讨沙格雷酯治疗2型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5月我院2型糖尿病伴下肢ASO患者80例,给予口服沙格雷酯100 mg,3次/日,连续8周,监测治疗前后患肢的症状与体征、双下肢动脉峰值血流速度、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口服沙格雷酯8周后,患者疼痛感、冷感、间歇性踱行、麻木感及下肢溃疡等主观症状有效率均大于91%,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治疗后患者左、右下肢动脉血管直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右下肢动脉峰值血流速度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格雷酯可改善2型糖尿病伴下肢ASO患者的症状,降低双下肢动脉峰值血流速度,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6.
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为临床诊疗提 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 年12 月到2015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为实验组,选择同期60 例牙周健康者为对照 组。对照组对象于体检时、实验组患者于牙周常规治疗前后收集龈沟液并记录牙龈指数(GI)、牙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 (PLI)、牙周袋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等牙周临床指标。测量并比较两组对象龈沟液中IL-8 和TNF-α水平。结果:实 验组患者治疗前GI、SBI、PLI、PD 及CAL 等牙周临床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 者各牙周临床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 前龈沟液中IL-8 和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龈沟液中IL-8 和TNF-alpha水 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前龈沟液中IL-8 水平与牙周临床指标PD 呈正相关性(r=0. 495,P=0.027),TNF-α水平与牙周临床指标SBI、PD 呈正相关性(r=0.512,0.673;P=0.019,0.012)。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 IL-8 和TNF-α具有较高水平,两者可能与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有关,对于临床诊断慢性牙周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7.
目的:研究开放性骨折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降低院内感染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3月-2015年3月间院内收治的186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对存在院内感染患者的感染类型、病原菌类型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研究。结果:1860例患者中共计65例出现医院感染情况,发生率为3.49%,感染类型主要为骨髓炎占35.38%,肺部感染伴血气胸占23.08%,颌面部创伤后发生颅内感染占18.46%;65株病原菌中包括38株革兰氏阴性菌,占58.46%,23株革兰氏阳性菌,占35.38%,4株真菌,占6.15%;病程、骨折部位、损伤程度及住院时间为开放性骨折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分析开放性骨折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有利于医院防治工作的开展,为医院感染防治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8.
目的:探讨哌拉西林舒巴坦与莫西沙星联用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呼吸科病区住院的9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对照A组(31例)对照B组(3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哌拉西林舒巴坦粉针3.75 g,bid,联合莫西沙星0.4 g,静脉注射,qd,对照A组患者则单用哌拉西林舒巴坦粉针3.75 g,静脉滴注,bid,对照B组患者采用单用莫西沙星0.4 g,静脉注射,qd,三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10 d。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0天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肺部浸润性阴影、肺部啰音、胃肠道情况及体温等均显著好转,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情况显著高于对照A组(100%vs 87.09%,P0.05),对照B组的有效率也较A组提高(96.77%vs 87.09%,P0.05)。观察组总体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A组(92.86%vs 51.61%),对照B组的总体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A组(70.97%vs 51.61%),但观察组和对照B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对照A组、对照B组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2.86%、74.19%、90.32%,观察组和对照B组的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A组;三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哌拉西林舒巴坦联合莫西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用哌拉西林舒巴坦治疗的效果,稍优于单用莫西沙星的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9.
如何提高我国临床课程青年教师团队的素质与教学能力,是近年来伴随国内医学教育发展扩大而日益突出的问题。作为当前医学临床课程的教学主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会对医学临床课程教学效果产生重大影响。但绝大部分临床课程青年教师都毕业于医学院校,未曾接受专业的师范类培训,导致尽管自身临床知识丰富,但教学水平明显受限的情况发生。本研究采取对我院各科室青年临床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深入分析青年教师的临床教学能力现状与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以使他们能够更快完成青年临床医师与青年临床教师之间的角色变换,提升自身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我院临床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0.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325例,其中经病理检查显示淋巴结转移阴性的105例患者作为阴性组(LN-组),另229例阳性患者作为阳性组(LN+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结果:LN-组的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术后化疗与LN+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LN-组的5年生存率为76.2%,显著高于LN+组的43.2%(P0.05)。未透浆膜的LN-患者3年、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浸透浆膜者,术后化疗的LN-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未化疗者(P0.05),肿瘤直径5 cm的LN-患者3、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5 cm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肿瘤大小及术后化疗与LN-胃癌患者的预后具有密切关系(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是影响LN-胃癌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患者的病灶多位于中下部,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60岁以内,肿瘤直径多不超过5 cm,浸润深度多未浸透浆膜,临床预后优于淋巴结转移阳性胃癌患者,浸润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阴性胃癌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