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2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前期研究发现, 重要的外来入侵害虫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在烟草植株上对烟蚜Myzus persicae具有明显的种间竞争优势。为明确两种害虫的生理适应性差异对其种间竞争的影响, 用生化分析法研究了两种成虫取食B型烟粉虱为害的烟草植株后其体内主要保护酶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B型烟粉虱取食其前侵染的烟草植株6, 12, 24, 48和72 h后, 其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取食12和24 h后变化不明显, 但在取食6, 48和72 h后也显著增加(P<0.05), B型烟粉虱体内的这3种酶活性的最高值较对照最高分别增加达1.62, 2.71和2.57倍。烟蚜取食B型烟粉虱前侵染的烟草植株在多数取食时间段内, 其体内PPO和SOD的活性仅略有增加, 但在取食12 h后SOD的活性受到明显的抑制。POD活性除在取食24 h后显著高于对照外, 在取食其他时间后均受到显著的抑制(P<0.05)。B型烟粉虱取食其前侵染的烟草植株不同时间后, 其体内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均显著增加, 最大值分别是对照的1.54倍和1.33倍; 烟蚜取食烟草植株6 h后, 其体内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 但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 这两种酶活性被显著抑制, 其最低值分别为对照的0.39和0.72倍。结果提示: 与烟蚜相比, B型烟粉虱取食经B型烟粉虱前侵染的烟草后其体内保护酶和消化酶的活性提高是其具有较高适应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2.
不同寄主植物对B型烟粉虱发育适合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寄主植物对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种群发育适合度的影响,采用室内实验比较了B型烟粉虱在番茄、棉花、菜豆和辣椒上的生存曲线、发育进度和成虫性比等生物学指标。结果表明,B型烟粉虱种群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生存曲线差异显著,由卵发育至成虫的存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番茄=棉花>菜豆>辣椒。B型烟粉虱在辣椒、棉花、菜豆和番茄上50%成虫羽化期依次为25.5、23.0、22.8和22.5d,在辣椒上的发育进度显著慢于其他植物。在不同寄主植物上B型烟粉虱的雌成虫比例差异显著,由高到低依次为:辣椒(63.0%)>棉花(58.3%)>菜豆(52.0%)>番茄(49.7%)。在番茄上B型烟粉虱第二代的生存率显著高于第一代,发育速率较第一代加快,雌成虫比例(63.3%)也显著高于第一代(49.7%)。在棉花上,第一代和第二代间的生存曲线、发育进度和雌成虫比例则差异不显著。可见,不同寄主植物对B型烟粉虱的发育适合度不同,在番茄上的发育适合度则以第二代较第一代显著提高。此外,B型烟粉虱在不适寄主植物辣椒上的存活率较低,但后代雌成虫比例增加,推测B型烟粉虱可通过调整后代性比增加其在不适寄主植物上的种群。  相似文献   
103.
采用甘兰叶片浸液法测定了吡蚜酮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成虫、卵、1龄若虫和3龄若虫的致死作用。在所测试的浓度范围(9.38~300mg/L)内,烟粉虱若虫和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均随吡蚜酮浓度的增大而顺次显著增大。取食75~150mg/L、9.38~37.5mg/L吡蚜酮处理叶片和清水处理叶片的存活成虫个体单头蜜露量(分别为0.37~0.42、0.59~0.72、1.48mm2)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用EPG技术研究了吡蚜酮对烟粉虱口针刺吸的不同阶段和取食活性的影响。接触低浓度吡蚜酮(75mg/L)时,最初粉虱能够正常开始取食,但不能从韧皮部正常吸取汁液。高浓度的吡蚜酮(300mg/L)抑制了口针向植物的插入。综合上述结果,说明吡蚜酮可望成为防治番茄黄曲叶病毒病载体-烟粉虱的重要药剂之一。  相似文献   
104.
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和化学合成的吡啶-2,6-二羧酸(DPA)对烟粉虱成虫的忌避作用均表现出忌避与拒食活性。利用罩叶选择法测定了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和DPA对烟粉虱成虫的忌避与拒食活性。试验表明蜡蚧轮枝菌毒素Ⅷ和DPA对烟粉虱具忌避与拒食作用活性,100mg·mL-1毒素Ⅷ的忌避率与拒食率分别为41%和23%。  相似文献   
105.
化学农药仍是目前蔬菜烟粉虱Bemisia tabaci防控的重要措施,研发有效的非化学措施防控烟粉虱是蔬菜绿色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苏椒15号(感性品种)和新苏椒五号(抗性品种)辣椒Capsicum annuum L.为对象,通过在辣椒上喷施茉莉酸甲酯,研究外源茉莉酸甲酯对烟粉虱发育历期、存活率、消化酶活性和田间烟粉虱种群动态的影响。研究发现,取食茉莉酸甲酯处理的辣椒后烟粉虱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存活率明显下降。其中取食感性品种辣椒和抗性品种辣椒的烟粉虱发育历期分别延长7.66 d和9.66 d,存活率分别下降10.5%和9.89%;取食感性品种辣椒的烟粉虱主要是延长卵期、4龄若虫期和伪蛹期,而取食抗性品种辣椒的烟粉虱各历期均延长。外源茉莉酸甲酯对烟粉虱体内消化酶的活性也有明显的影响,取食茉莉酸甲酯处理的辣椒后烟粉虱的消化酶活性显著下降,取食感性品种辣椒和抗性品种辣椒24 h后,胰蛋白酶活力分别较对照下降了61.86%和45.0%,糜蛋白酶活性分别较对照下降了47.29%和40.11%。大田辣椒上喷施茉莉酸甲酯后,烟粉虱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但在抗性品种和感性品种上烟粉虱的校正虫口减退率没有明显的差异。研究发现,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可以延缓烟粉虱的发育速率,降低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活性,对田间烟粉虱种群也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6.
淡色斧瓢虫对烟粉虱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振  任顺祥  姚松林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0):1928-1932
研究了淡色斧瓢虫对烟粉虱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淡色斧瓢虫对烟粉虱的功能反应呈Holling Ⅱ型.随着猎物龄期的增加,淡色斧瓢虫成虫的寻找效率(a)逐渐降低,处置时间(Th)依次延长;随着淡色斧瓢虫幼虫龄期的增加,其对烟粉虱卵的寻找效率逐渐提高,处置时间依次缩短.淡色斧瓢虫成虫对烟粉虱卵的捕食效应随捕食者间干扰作用的增加而下降,捕食作用率(E)与淡色斧瓢虫数量(P)之间呈幂函数关系,即E=0.5205P-0.6631.温度对淡色斧瓢虫的捕食效应影响显著,寻找效率和处置时间与温度间的函数关系为:a=- 0.0002T3+0.0166T2-0.3492T+3.2329,Th=4×10-7T3-3×10-5T2+0.0006T-0.0009.  相似文献   
107.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了烟粉虱Bemisia tabaci体内保幼激素和20-羟基蜕皮酮的滴度。结果显示,被双斑恩蚜小蜂Encarsia bimaculata寄生的烟粉虱高龄若虫体内的保幼激素滴度显著高于(P<0.05)对照即未被寄生的高龄若虫,20-羟基蜕皮酮(20-E)滴度显著低于(P<0.05)对照,与未被寄生的低龄若虫滴度差异不显著,说明双斑恩蚜小蜂寄生后可以将烟粉虱高龄若虫的激素含量保持在低龄若虫的水平,从而调节烟粉虱高龄若虫的生长发育。烟粉虱伪蛹和成虫与对照体内保幼激素含量,烟粉虱伪蛹与对照之间20-E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8.
烟粉虱对几种常见蔬菜寄主的取食选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种蔬菜寄主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烟粉虱对寄主的选择性和嗜好性排序为:黄瓜>节瓜,番茄,菜豆>芥蓝,茄子>甘蓝,苦瓜。  相似文献   
109.
110.
Abstract Recent phylogenetic analysis using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I (mtCOI) sequences of Bemisia tabaci worldwide indicates that the whitefly comprises at least 24 morphologically indistinguishable but genetically distinct cryptic species. While evidence of reproductive isolation has been reported for some of the putative species, more extensive crossing experiments are required to clarify the systematics of this species complex. In this study, we established laboratory cultures for six putative species of B. tabaci collected in China. We conducted 22 inter‐species crosses among the six putative species. The data and those reported previously were collated, and the combined dataset covered all the 30 possible inter‐species crosses among the six putative species. Intra‐species controls always produced female and male progeny and the proportions of females in the first generation (F1) ranged from 56% to 70%. However, in inter‐species crosses female progeny were rarely produced, and the few F1 females produced in four of the 30 inter‐species crosses were either sterile or significantly weaker in viability.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a pattern of complete reproductive isolation among the six putative species and show that they are six cryptic species in the B. tabaci comple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