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8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2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目的 观察华支睾吸虫感染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大鼠模型,分别在造模后48 h、18d和35 d,取肠内容物进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肠杆菌的培养及定量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48 h,大鼠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减少(P<0.05),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感染后18 d(童虫期),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进一步减少(P<0.01),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加(P<0.01);在感染后35 d(成虫期),四种肠道菌与童虫期的变化基本一致.结论 华支睾吸虫感染可致大鼠肠道菌群发生失调,其中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多,尤以童虫期、成虫期较重.  相似文献   
52.
53.
冬虫夏草菌是珍稀濒危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的无性型菌种,是侵染蝠蛾幼虫的唯一菌种,其侵染后形成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冬虫夏草菌在不同营养及条件下生长形态不同,主要有丝状体和菌球体两种生长形态。冬虫夏草菌丝状菌体能够侵染蝠蛾幼虫,有可能作为一种新的接种体被广泛应用;但丝状菌体对营养要求苛刻、生长缓慢、菌丝体得率低的特点,阻碍了冬虫夏草菌丝状菌体作为侵染蝠蛾幼虫的接种体的开发及应用,从而阻碍了冬虫夏草人工培殖产业化的进程。为了提高冬虫夏草菌丝状菌体的生物表达量,本文对营养及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得出了最佳条件为:葡萄糖质量浓度40 g/L、酵母粉质量浓度65 g/L、培养温度17℃、MgSO_4质量浓度3 g/L、KH_2PO_4质量浓度1.5 g/L、培养时间12 d,按最优培养条件,冬虫夏草菌丝状菌体干重得率15.67 g/L,为下一步新的接种体的制备提供菌源保障。  相似文献   
54.
董彩虹 《菌物学报》2016,(4):369-374
作为名贵传统药材,冬虫夏草的研究方兴未艾。无性型的确定、学名的变更和"一种真菌一个名称"确定了冬虫夏草菌为Ophiocordyceps sinensis;独特的分布、悠久的历史、公众的认可及地方经济的重要作用等被推荐为"国菌";"虫草产业发展金湖宣言"从产、学、研倡议"尊重科学、利好产业"的发展思路。随着科学研究深入和产业技术发展,冬虫夏草培植获得成功。本专刊对冬虫夏草培植相关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对寄主昆虫选育及规模化饲养关键技术到冬虫夏草菌菌种筛选、侵染途径和培植以及培植产品与野生冬虫夏草化学成分和蛋白质谱比较等进行了论述。冬虫夏草培植的成功,不论从科学还是产业的角度,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55.
不同规格中华绒螯蟹母本子代的生长特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不同规格母本子代的生长发育,本实验在生态池塘中放置网箱养殖中华绒螯蟹,按照母本规格不同设置4个组,组A、B、C和D分别为母本体重(175.7±5.3)g、(150.4±5.8)g、(125.6±5.5)g和(100.2±5.9)g的子代,4组的父本体重无显著差异,每个组4个平行,每个平行雄蟹10只、雌蟹20只。每个网箱放养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500只,以水花生(Altemanthena philoxeroides)为隐蔽物,保持生长环境尽量相同且适宜生长。经过158 d的养殖,A、B、C和D组个体的体重从(6.0±0.5)mg分别增长到(7 599.8±954.8)mg、(6 232.7±638.7)mg、(6 112.4±854.6)mg、(5 316.0±745.3)mg,分别增长了1 266.6、1 038.8、1 018.7和886.0倍,且A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D组(P0.05)。蜕壳11次成长为1龄蟹种后综合指标(体重、壳长、壳宽、体高)最好的是A组,A组显著好于B、C、D组(P0.05);次之为B、C组,再者是D组,B与C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好于D组(P0.05)。B组成活率最高,分别比A、D、C组高1.4%、3.6%、4.6%;次之为A组,分别比D、C组高2.2%、3.2%;再者为D组,比C组高1.4%。综合研究表明,在1龄蟹种阶段,大规格母本后代生长性状表现出优于小规格母本后代的趋势。  相似文献   
56.
中华绒螯蟹蜕壳生长及其与相关基因表达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蜕壳是甲壳动物常见的生长发育现象,但对调控蜕壳与生长的内在机制尚缺乏足够了解。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一个蜕壳周期内的个体蜕壳与生长现象进行了连续观察,分析了2个蜕壳相关基因,即蜕皮激素受体基因(Ec R)和维甲类X受体基因(RXR),以及1个生长相关基因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MSTN)的表达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中华绒螯蟹在蜕壳后会出现一个跳跃式生长期,之后进入了一个缓慢持续上升过程,当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肥满度达60%左右时)时启动下一次蜕壳;MSTN基因的表达与壳长(r=﹣0.450,P0.05)、壳宽(r=﹣0.410,P0.05)增长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肥满度呈显著正相关(r=0.450,P0.05),Ec R和RXR基因的表达与体重、壳长和壳宽的增长率均没有显著相关性;相对来说,MSTN在蜕壳后的表达量越高,则增重率越小;而Ec R和RXR在蜕壳后表达量越高,其增重率越大。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在蜕壳后其生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肥满度可以作为衡量中华绒螯蟹体内营养积累启动蜕壳的指标,Ec R、RXR及MSTN基因表达与生长表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7.
蒲氏钩蝠蛾Thitarodes pui(Zhang et al.)是冬虫夏草寄主昆虫之一,其雄成虫触角感受器在求偶交配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本研究应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蒲氏钩蝠蛾雄成虫触角上的化学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雄成虫触角上有7种感受器,即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钟形感受器、Bhm氏鬃毛和鳞形感受器,其中以毛形感受器和鳞形感受器数目最多,腔锥感受器又分为长栓形和短栓形两种。综合本研究结果与已知蝠蛾的触角感受器,发现蝠蛾触角感受器在表面结构、感受器类型等方面与其它鳞翅目昆虫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8.
冬虫夏草产业化是众多企业及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本论文基于人工繁育实践,结合相关报道,阐述冬虫夏草产业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旨在展示冬虫夏草人工繁育研究成果,为实现冬虫夏草产业化发展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59.
为研究长期不同水体盐度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河蟹)成体雄蟹渗透压调节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在不同水体盐度条件下(0、6、12和18)对河蟹雄体进行为期60d的养殖实验, 并分别检测其渗透调节及生理代谢相关指标。结果显示: (1)血清渗透压、Na+、Mg2+和Cl-含量随水体盐度上升而显著上升(P0.05), K+和Ca2+含量有上升趋势, 但各盐度组差异不显著(P0.05); 无论何组雄蟹, 其血清渗透压均显著高于对应的水体渗透压; (2)0组雄蟹后鳃Na+/K+-ATP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3)就血清生理代谢指标而言, 12组雄蟹血清中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而尿酸(UA)、葡萄糖(Glu)、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相对较低; 所有组尿素(Urea)、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4)就肝胰腺生理代谢指标而言, 6组肝胰腺MDA含量和-谷氨酰转肽酶(-GT)活力最低, 12组酸性磷酸酶(ACP)和-G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P0.05)。因此, 适当提高水体盐度可提高河蟹成体雄蟹的血清渗透压及其主要离子含量, 同时降低其后鳃中Na+/K+-ATP酶活性。肝胰腺和血清代谢指标暗示12盐度组雄体的代谢水平相对较低, 具有较强的免疫性能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60.
为研究植物油替代鱼油对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河蟹)脂肪酸代谢产生的影响, 通过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研究了河蟹脂肪酸碳链延长酶(Es-FAE)、9脂肪酸去饱和酶(Es-FAD9)、6脂肪酸去饱和酶b (Es-FAD6b)、脂肪酸结合蛋白3 (Es-FABP3)、脂肪酸结合蛋白9 (Es-FABP9)和脂肪酸结合蛋白10 (Es-FABP10)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以及育肥饲料中不同鱼油替代水平(鱼油替代水平分别为0、25%、50%、75%和100%, 记为饲料1#5#组)对河蟹雄体肝胰腺中这些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以探讨育肥中鱼油替代对河蟹雄体成蟹脂肪酸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1) Es-FAE、Es-FAD6b和Es-FAD9均在肝胰腺中表达水平最高, 在心脏和血淋巴中表达水平较低, 不同基因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有所不同; Es-FABP3、Es-FABP9和Es-FABP10主要在肝胰腺、肌肉、输精管和副性腺中表达水平较高, 在胃、肠和心脏中表达水平较低。(2) 随着饲料中鱼油替代水平的提高, 肝胰腺中Es-FAE-mRNA有显著增加趋势; 就Es-FAD6b而言, 饲料3#组显著高于饲料2#组, 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随着饲料中鱼油水平的降低, 饲料1#3#组肝胰腺中Es-FAD9-mRNA也有显著增加趋势, 但差异不显著。(3) 就Es-FABP3而言, 饲料2#和3#组肝胰腺中表达水平最高,且显著高于饲料1#组(P0.05), 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 随着鱼油替代水平的升高, 肝胰腺中Es-FABP9和Es-FABP10-mRNA水平均有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综上, 河蟹脂肪酸代谢和转运相关基因在肝胰腺中表达水平最高, 饲料中不同鱼油替代水平对肝胰腺中上述基因mRNA表达水平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