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25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吴新卫  李国勇  孙书存 《生态学报》2011,31(23):7013-7021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降水年际变化很大,而且在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可能进一步增大.为了研究降水量变化对川西北高寒草甸牦牛粪分解的潜在影响,通过塑料膜覆盖(去除降水)、模拟额外增水(增水量为实际降水量的50%)和对照(野外无干扰情形)形成3种不同的水分处理.测定了牛粪的含水量、干重及氮磷含量,并统计了主要分解者(手捡法获取粪食性甲虫及其幼虫)的种类和数量.结果发现:覆盖处理显著地降低了牛粪含水量、牛粪中的粪食性甲虫数量与牛粪分解量,但增水处理并没有显著影响牛粪的分解进程,可能与实验期间降水量较高有关.在牛粪分解前期,粪食性甲虫数量与牛粪含水量之间正相关,而牛粪分解量与粪食性甲虫数量之间正相关,说明牛粪含水量的高低影响了粪食性甲虫数量,进而决定了牛粪分解量.但是,降水量的人为增加或减少均没有显著地改变牛粪中的全氮和全磷含量.总体上看,在高寒草甸的放牧生态系统中,降水量的减少将会降低牛粪的分解速率、延长牛粪分解过程,从而可能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62.
采用样带与样地结合的方法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沿海拔梯度在阴坡、阳坡分别进行草本植被调查,通过因子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研究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与环境梯度(包括海拔梯度、裸斑面积、坡度、土壤总碳、总氮含量、土壤pH值、土壤总可溶性盐含量)和干扰强度(鼠类干扰强度、放牧强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杂类草丰富度指数(DMa杂)与总物种丰富度指数(DMa总)极显著相关(P<0.01);阳坡DMa杂和DMa总均呈现“中海拔膨胀”现象,阴坡DMa杂和DMa总与海拔梯度呈正相关,莎草科和禾本科的丰富度指数(DMa莎和DMa禾)随海拔升高并无明显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及偏相关分析,第一主成分(裸斑面积、鼠类干扰和放牧强度)与除莎草科Margalef丰富度指数、禾本科Simpson指数和禾本科Pielou均匀度指数外的其他草地多样性指数均显著相关,是影响阳坡草地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子,土壤总碳、总氮含量对阳坡禾本科类群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有极显著影响,土壤pH值、TDS含量和坡度对阳坡莎草科类群的丰富度有显著影响;海拔梯度、土壤总碳、总氮以及pH值对阴坡草本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影响较大。研究结论认为,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异特征是地理环境、土壤环境以及干扰强度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干扰或干扰较弱时,物种多样性主要受土壤环境状况所影响;而在强干扰存在条件下,干扰强度对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比环境因子更显著;遏制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降低应首先控制放牧及鼠类等强干扰活动。  相似文献   
63.
高寒矮嵩草草甸冬季CO2释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琴  胡启武  曹广民  李东 《生态学报》2011,31(18):5107-5112
冬季碳排放在高寒草地年内碳平衡中占有重要位置。为探讨高寒草地冬季碳排放特征及温度敏感性,于2003-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研究站,利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连续观测了高寒矮嵩草草甸2个冬季的生态系统、土壤呼吸通量特征。结果表明:1)高寒矮嵩草草甸冬季生态系统呼吸、土壤呼吸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温度是其主要的控制因子,能够解释44%以上的呼吸速率变异。2)冬季生态系统呼吸与土壤呼吸速率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土壤呼吸占生态系统呼吸的比例高达85%以上。3)2003-2004年冬季生态系统呼吸、土壤呼吸的Q10值分别为1.53,1.38;2004-2005年冬季生态系统呼吸与土壤呼吸的Q10值为1.86,1.68,2个冬季生态系统呼吸的Q10值均高于土壤呼吸。4)未发现高寒矮嵩草草甸冷冬年份的Q10值高于暖冬年份以及冬季的Q10值高于生长季。  相似文献   
64.
以甘肃省玛曲县高寒沙化草甸为对象,应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其不同沙化演替阶段植物群落主要种群结构及其生态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沙化演替的进行,物种组成数呈单峰式曲线变化规律,在轻度沙化阶段物种数最多(43种),禾草类和豆科类物种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均呈逐渐减少规律,优势度逐渐减弱;在极度沙化阶段(除垂穗披碱草外)几乎完全消失,莎草类和杂类草一些物种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则均呈逐渐增大规律,优势度逐渐增加,并在重度或极度沙化阶段成为优势种、次优势种或重要伴生种;随沙化演替进程,蒲公英、狼毒和乳白香青等物种则表现出波动性,最后消失,物种组成和数量的变化导致沙化演替进程中高寒草甸草场质量逐渐降低.(2)相邻沙化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相似性指数较高,而相距较远的沙化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相似性指数较小,沙化演替系列两个极端阶段的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相似性指数最小.(3)垂穗披碱草在整个沙化演替过程中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均逐渐减小,但其值都较大.(4)生态位总宽度占前5位的物种依次是:垂穗披碱草、莓叶委陵菜、矮嵩草、高山唐松草和苔草,其值分别为1.653、1.438、1.387、1.295和1.204.(5)种群之间生态位重叠系数的平均值随沙化程度加深呈单峰式曲线变化规律,轻度沙化阶段种群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高,为0.824.  相似文献   
65.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长期CO2排放对气温升高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度分别为0.4 m(OTC-1)和0.8 m(OTC-2)的开顶式增温小室(open top champers,OTCs),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进行模拟增温处理,研究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CO2排放强度及过程对气温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平均气温分别提高1.25℃(OTC-1)和3.68℃(OTC-2)的条件下,对照及2种不同幅度增温处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2排放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同时在植被生长旺盛期(7-8月)达到峰值,分别为2.31、2.35和6.38μmol·m-2·s-1;CO2排放通量在不同季节都表现出随增温幅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的趋势,表明随着气温升高,CO2排放通量逐渐增大;不同处理CO2排放通量与气温、5 cm土壤温度和5 cm土壤含水量之间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CO2排放通量与气温及5 cm土壤温度之间均符合指数关系,而与5 cm土壤含水量之间则符合二次多项式关系.  相似文献   
66.
Microsynteny with rice and comparative genetic mapping were used to identify candidate orthologous sequences to the rice Hd1(Se1) gene in Lolium perenne and Festuca pratensis. A F. pratensis 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BAC) library was screened with a marker (S2539) physically close to Hd1 in rice to identify the equivalent genomic region in F. pratensis. The BAC sequence was used to identify and map the same region in L. perenne. Predicted protein sequences for L. perenne and F. pratensis Hd1 candidates (LpHd1 and FpHd1) indicated they were CONSTANS-like zinc finger proteins with 61-62% sequence identity with rice Hd1 and 72% identity with barley HvCO1. LpHd1 and FpHd1 were physically linked in their respective genomes (< 4 kb) to marker S2539, which was mapped to L. perenne chromosome 7. The identified candidate orthologues of rice Hd1 and barley HvCO1 in L. perenne and F. pratensis map to chromosome 7, a region of the L. perenne genome which has a degree of conserved genetic synteny both with rice chromosome 6, which contains Hd1, and barley chromosome 7H, which contains HvCO1.  相似文献   
67.
两年的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在暖季草场,随着放牧率的提高,禾草和莎草类功能群的盖度、生物量及其组成与高度减小,它们与放牧率呈显著的负相关 P<0.05 可食杂草和毒杂草类功能群的盖度、生物量及其组成与高度增加,它们与放牧率呈显著的正相关 P<0.05 各功能群的盖度与生物量之间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P<0.05 .对照草地由于没有牦牛的采食,群落由少数优势种植物所统治,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组成贫乏,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最小;轻度放牧牦牛选择采食对植物群落的影响较小,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不高;中度放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了群落结构的复杂性,草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最高,该结果支持 中度干扰理论 ;重度放牧由于牦牛采食过于频繁,改变了植物的竞争能力,导致植物种的均匀度下降,多样性减少.不同放牧率草地群落的物种数 S 、丰富度指数 Ma 、多样性指数 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指数D 、均匀度指数 Pielow指数J′ 的排序为:对照<轻度放牧<重度放牧<中度放牧,优势度指数 Berger-Parke指数 的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68.
The Alpine meadow is one of the vegetation types widely distribute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in China with an area of about 1.2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The Damxung rangeland station, loc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covered with an typical vegetation. The continuous carbon flux data (from August to middle October, 2003) measured with the open-path eddy covariance system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iurnal variation pattern of net ecosystem carbon dioxide exchange (NE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Results showed that NEE presented obvious diurnal variation pattern with single-peak of diurnal maximum carbon assimilation at 11: 00–12: 00 (local time) with an average of −0.268 mg CO2·m−2·s−1, i.e., −6.08 μmol CO2·m−2·s−1. During the daytime, NEE fitted fairly well with PAR in a rectangular hyperbola function with the apparent quantum yield (0.020 3 μmol CO2 μmol−1 PAR) and maximum ecosystem assimilation (9.741 1 μmol CO2·m−2·s−1). During the night-time, NEE showed a good exponential relation with the soil temperature at 5 cm depth.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5, 25(8): 1948–1952 [译自: 生态学报, 2005, 25(8): 1948–1952]  相似文献   
69.
亚高寒草甸不同生境植物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拟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梦雪  刘佳佳  杜晓光  郑小刚 《生态学报》2010,30(24):6935-6942
物种多度分布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青藏高原东部亚高寒草甸3种不同生境草本植物群落的抽样调查,结合16个物种多度分布模型的两种曲线拟合优度检验得出如下结果:多种不同模型可以拟合同一生境的物种多度分布。相比于其他可拟合模型,几何级数模型在3种生境中两种拟合优度检验方法下的平均拟合效果是最好的,拟合优度值均在最优拟合优度值10左右波动。次优模型鉴于不同生境不同的检验方法表现不一。除了几何级数模型外,Sugihara分数模型在最小二乘法的拟合方法下,也可以拟合3种生境的物种多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仅用拟合优度检验区分产生不同物种分布格局的模型和机制是不可靠的,需要做进一步的检验性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0.
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碳增汇潜力估测方法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以广布于青藏高原的高寒矮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草甸碳储存的场所、碳库容量随草甸演替的变化过程及其碳增汇潜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探讨了高寒草甸碳增汇潜力估测的困惑与解决方法。结果表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增汇潜力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极大,主要受到土层厚度和草地演化进程的影响。高寒草甸碳主要贮存于草毡表层,其增汇潜力在于退化草地草毡表层的恢复与重建。保持适宜厚度的草毡表层是协调高寒草甸生产与碳生态服务功能的关键。随着退化高寒草甸的恢复,土壤容重呈现下降趋势,计算其系统碳增汇潜力,需要用根土体积比进行土层深度的校正。高寒草甸具有较大的固碳潜力,但其潜力的发挥受到气候和草地恢复与管理措施的影响,比较漫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