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8 毫秒
21.
王屏  戴年华  欧阳雪莲  郭晓敏 《生态学报》2016,36(12):3666-3677
森林生态系统作为游憩经济系统的基础,保持生态结构完整是森林旅游协调发展的前提,但生态功能的发挥并非为旅游活动自然结果,很大程度有赖于游憩者的环境保护行为。选取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和中国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问卷调研地,以解说驱动机制视角对森林游憩者生态行为影响进行研究,旨在运用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中西方森林游憩者生态行为生成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形成森林游憩者生态行为的过程逻辑定式为"生态知识-生态体验-生态态度-生态行为";1中西方森林游憩者生态知识、生态体验、生态态度与生态行为均存在正向相关;2森林旅游解说对中西方森林游憩者生态知识、生态体验、生态态度、生态行为均具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2.
2015年以来,在简政放权的大环境下,我国医疗技术管理面临着从重审批的分级分类管理向重监管转型的挑战和机遇,亟需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医疗技术管理体系。使用医疗技术评估的科学工具和手段是在医疗技术管理领域国际通行的理念和做法。本文梳理了我国医疗技术管理政策沿革,介绍了国际典型代表英国医疗技术管理的过程和方法,并为完善我国医疗技术管理提供了几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3.
著: 《生物信息学》2019,26(8):8-19
由于人类体验自然的渴望日益增长,在政治和实践层面,在城市中提供接触自然的机会显得越来越必要。关于“城市荒野”的思想和规划旨在提供一种特殊的自然体验。鉴于不同荒野思想之间存在冲突,风景园林师必须设法了解已有的荒野认知及其含义。通过 3 个荒野类别—“未知荒野”“特定荒野”和“过程荒野”,探讨发展千年的荒野理念,并提出“殖民化”(colonisations)概念作为理解荒野理念发展的一个关键。自然过程伴随着动植物对空间的殖民,而人类进入和占有空间的殖民过程则包含生理、心理和精神 3 个层面的内容。空间命名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精神和象征意味的殖民化形式。例如,人类在城市中发现野生植被,称其为“野性自然”或“城市荒野”。然而,如今大多数(尤其官方)的荒野定义中均排除了人类干扰:一旦被殖民,真正的荒野就不复存在。科学研究对自然过程的殖民化已取得很多成果,但对于人类有关自然和荒野的认知和态度了解并不多。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如何“基于自然进行设计和建造”,对创造令人满意的景观也非常重要。探讨与“城市荒野”有关的论述、规划和设计观点及思想。 由于人类体验自然的渴望日益增长,在政治和实践层面,在城市中提供接触自然的机会显得越来越必要。关于“城市荒野”的思想和规划旨在提供一种特殊的自然体验。鉴于不同荒野思想之间存在冲突,风景园林师必须设法了解已有的荒野认知及其含义。通过 3 个荒野类别—“未知荒野”“特定荒野”和“过程荒野”,探讨发展千年的荒野理念,并提出“殖民化”(colonisations)概念作为理解荒野理念发展的一个关键。自然过程伴随着动植物对空间的殖民,而人类进入和占有空间的殖民过程则包含生理、心理和精神 3 个层面的内容。空间命名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精神和象征意味的殖民化形式。例如,人类在城市中发现野生植被,称其为“野性自然”或“城市荒野”。然而,如今大多数(尤其官方)的荒野定义中均排除了人类干扰:一旦被殖民,真正的荒野就不复存在。科学研究对自然过程的殖民化已取得很多成果,但对于人类有关自然和荒野的认知和态度了解并不多。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如何“基于自然进行设计和建造”,对创造令人满意的景观也非常重要。探讨与“城市荒野”有关的论述、规划和设计观点及思想。  相似文献   
24.
城市公园游憩体验的研究对于解决多样化的游憩需求与有限的游憩资源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将游憩机会谱理论应用于城市公园游憩体验质量改善,提出环境–活动游憩机会谱模型(E-A ROS)。以广州珠江公园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SPSS统计分析法,从物质、社会、管理3个方面构建珠江公园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指标量化方法,从人口统计学特征、行为特征和行为偏好3个方面进行活动因子研究,探讨珠江公园使用者活动规律,构建珠江公园游憩机会谱。从而为城市公园环境–活动游憩机会谱模型的应用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引。  相似文献   
25.
李奕昂  王飒 《生物信息学》2019,26(11):120-125
选取3处苏州园林的曲桥路径,现场邀请游人取景拍照,获取其游园过程中关注景物、视线方向等信息,结合路径与景物关系,通过实验方法分析曲桥路径中游人赏景的视觉行为特征。通过定量分析发现,苏州文人园林中曲桥转折间带来的空间位置变化影响着人们的视觉行为,其中景物视距与方向对人们的观景兴致存在显著影响,视距在3~33 m时,游人观景兴致最佳;同时路径方向与观景方向的垂直关系、路径对景物的指向关系可增强游人对相应景观的观赏兴致,曲桥中对垂直与指向关系的运用存在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26.
为了提高韭菜迟眼蕈蚊性信息素监控水平,本文在25℃、RH70%±5%、光周期L∶D=14∶10的条件下研究韭菜迟眼蕈蚊不同日龄雄虫的交配能力及其对雌虫生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未交配雄虫平均寿命4.5d,雌虫4.2d,雌雄成虫的平均寿命无显著差异。雄虫一生最多可交配13次,且随着雄虫日龄增加,雌虫交配成功率逐渐减少。随着雄虫交配经历的增加,雌虫交配的时间延长,最长达97min。雄虫的日龄并不影响与之交配雌虫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但是雄虫的交配经历与雌虫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相关,尤其当雄虫交配经历超过8次时,与之交配的雌虫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显著下降。研究阐明了韭菜迟眼蕈蚊的生殖行为特征,为其性信息素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7.
Global interest in alternative indoor farrowing systems is increasing, leading to a growing number of farms utilising such systems alongside standard crates. There is evidence that interchanging sows between different farrowing systems affects maternal behaviour, whilst the subsequent effect of this on piglet mortality is unknown. The current study hypothesised that second parity piglet mortality would be higher if a sow farrowed in a different farrowing system to that of her first parity. Retrospective farm performance records were used from 753 sows during their first and second parities. Sows farrowed in either standard crates (crates), temporary crates (360s) or straw-bedded pens (pens), with mortality recorded as occurring either pre- or post-processing. Inter- and intra-parity sow consistency in performance were also investigated. Overall, total piglet mortality reduced from the first to the second parity, be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crates and higher in the 360s during the first or second parity, respectively. In the second parity, an interaction of the current and previous farrowing systems resulted in the lowest incidence of crushing for sows housed in the same system as their first parity for the crates and pens, but not the 360s. Post-processing mortalit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crates if a sow previously farrowed in the 360s and vice versa. Sows which previously farrowed in a pen had a significantly larger litter size and lower pre-processing mortality from crushing in their second parity than sows previously housed in the crates or the 360s. No inter-parity consistency of sow performance was found, whilst intra-parity consistency was found in the first but not second parity. In conclusion, returning sows to the same farrowing system appears to reduce piglet mortality, whilst farrowing in a pen during the first parity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econd parity litter size without increasing piglet mortality.  相似文献   
28.
From fine‐scale foraging to broad‐scale migration, animal movement is shape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There is mounting evidence, however, that learning and memory also guide movement. Although migratory mammals commonly track resource waves, how resource tracking and memory guide long‐distance migration has not been reconciled. We examined these hypotheses using movement data from four populations of migratory mule deer (n = 91). Spatial memory had an extraordinary influence on migration, affecting movement 2–28 times more strongly than tracking spring green‐up or autumn snow depth. Importantly, with only an ability to track resources, simulated deer were unable to recreate empirical migratory routes. In contrast, simulated deer with memory of empirical routes used those routes and obtained higher foraging benefits. For migratory terrestrial mammals, spatial memory provides knowledge of where seasonal ranges and migratory routes exist, whereas resource tracking determines when to beneficially move within those areas.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分析铋剂四联疗法联合不同药物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入选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其中A组患者采用铋剂四联方案(1种PPI+1种铋剂+2种抗生素)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铋剂四联+思联康治疗,C组患者采用铋剂四联+荆花胃康治疗。3组患者均于根除治疗结束停药1个月后复查~(13)C呼气试验以评估疗效。对各方案的H.pylori根除率进行评比,并分析其临床疗效和成本-效益情况。结果按ITT集分析时,C组与A组患者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42,P=0.056),B组与A组和C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09、0.130,P0.05)。按PP集分析时,C组患者根除率最高,A组患者根除率最低,B、C组与A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0、4.419,P0.05),B、C两组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2,P0.05)。A组、B组和C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按PP集计算分别为50.0%、7.9%和26.7%,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显示B组患者的成本-效果比值最小。结论综合有效性、安全性及成本-效益比分析,铋剂四联+思联康方案具有H.pylori根除率高,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成本效益比低的优势,提示此方案为本研究的最佳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0.
哺乳动物在出生前后所经历的环境条件对其成年后的行为和生理等具有重要影响。环境温度是影响动物后代表型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将分娩当天的布氏田鼠母体和幼仔在常温(23℃±1℃)或低温(4℃±1℃)饲养,断乳(21日龄)时转至常温环境,至第63日龄时再随机将两组动物各分为常温组和低温暴露组,期间检测体重、摄食量、静止代谢率、认知能力和神经细胞增殖和存活等,以验证哺乳期的低温经历可影响成年动物的代谢生理、行为表型和相关脑区神经再生的假说。结果发现:哺乳期低温经历导致成年布氏田鼠摄食量显著降低,与代谢有关的下丘脑以及学习记忆有关的海马区细胞增殖和存活数量减少。当动物在成年期面临冷暴露时,与哺乳期常温经历的动物相比,哺乳期低温经历的动物摄食量较低,在Y迷宫新异臂中的穿梭次数和停留时间显著降低,但海马和下丘脑部分核团的细 胞增殖以及海马CA的细胞存活明显升高。这表明哺乳期低温经历对布氏田鼠的能量代谢、行为和相关脑区的成体神经再生产生了持久的抑制效应,但成年后再次面对低温时,动物的代谢能力和代谢及学习记忆相关脑区的神经细胞可塑性优于哺乳期未曾经历低温的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