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育景和造景两方面解析中国古典园林气象景观营造的特点和经验,揭示蕴含在园林布局、掇山理水、建筑、花木4个层面的气象育景功能;从时间、空间、感知3个维度提炼气象造景的特点:由时现景、借物构景、多感交融。讨论中国古典园林气象景观营造经验对当代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启发,包括融合育景和造景功能,构建与气候为友的安全、舒适、优美的城市;借气象造景修复人与气候的关系,激发全社会主动的气候变化适应行动。  相似文献   

2.
清胆颗粒利胆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成浩  文昌凡  张宏  刘彬  廖建 《四川动物》2005,24(4):627-630
目的:通过研究清胆颗粒对正常大鼠及模型动物胆汁及病理组织的影响,确定其利胆功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胆管引流法测定清胆颗粒对正常大鼠胆汁量的影响;应用石胆酸(lithocholic acid,LCA)造成豚鼠胆囊炎模型,测定其对模型动物肝重、肝指数、胆囊容积及胆囊病理组织的影响.结果:清胆颗粒能显著增加正常大鼠胆汁流量,明显减轻模型动物肝湿重和肝指数,缩小胆囊容积,能明显降低胆汁中TB、DB及UCB/TB含量,对Ca^2+增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模型动物胆囊粘膜上皮增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清胆颗粒具有显著的利胆作用.  相似文献   

3.
胎脑提取液对衰老小鼠海马神经元酶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胎脑提取液对衰老小鼠海马神经元酸性磷酸酶(ACP)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的影响,探讨胎脑提取液的抗衰老作用。方法 选用健康昆明种小白鼠30只,随机分为3组;采用D-半乳糖制备亚急性衰老模型;酶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显微图像分析。观察各组小鼠海马神经元ACP和SDH的活性。结果 衰老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小鼠海马神经元ACP活性明显升高,SDH活性明显降低;给药组与衰老模型组相比,小鼠海马神经元ACP活性明显降低。SDH活性明显升高。结论 胎脑提取液可以延缓海马神经元的衰老进程,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黑皮蛇、山白菜抗五种蛇毒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鲎试剂凝胶法对黑皮蛇、山白菜抗五种蛇毒的作用进行实验研究。结果黑皮蛇药液浓度在0.4g/ml以上、山白菜药液浓度在0.2g/ml以上,均能抗五种蛇毒与鲎试剂的凝集反应。结论黑皮蛇、山白菜有较强的抗眼镜蛇毒、竹叶青蛇毒、蝰蛇毒、蝮蛇毒和五步蛇毒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动物实验尿计滴接受器传统受滴电极引导方式加以改进。方法:共设计22种受滴电极组合方式,在麻醉家兔尿生成实验中逐一进行受滴记录检验。结果:传统横向平行受滴电极容易被尿滴粘附而短路,错位下垂式受滴电极计滴时间最长。结论:尿计滴接受器中的受滴电极以错位下垂方式不易被尿液粘附,计滴时间最长,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6.
早寒武世和埃迪卡拉纪中的球状化石,一些已被归入可能的后生动物胚胎化石,由于具较为完好的三维保存方式以及近乎完美的胚胎发育序列,为早期后生动物的起源、分类、谱系演化及发育生物学提供了难得的实证材料。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多数寒武纪胚胎的生物学分类位置未定;而数量异常巨大、又有独自的保存方式的晚元古代陡山沱组胚胎的真伪和生物学归属,更是争议未消。通过对现生生物胚胎的实验埋藏研究,可以揭示出各类生物胚胎在腐解、埋藏各阶段的保存潜力,而现代胚胎在各实验埋藏阶段形态、结构的变化,也能为化石胚胎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证材料。本文就是通过对虾卵胚胎各发育阶段腐解保存潜力的实验模拟研究,试图为球状化石的形成机制和化石归属提供一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提高囊性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的护理质量。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随机选择囊性动脉瘤患者60例。其中病例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相同治疗条件下病例组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结果:病例组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后,与对照组相比平均住院日缩短P0.05,住院费用减少P0.05,患者满意度提高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对囊性动脉瘤患者介入手术的干预效果有效,值得临床护理应用。  相似文献   

8.
胡植  王焕炯  戴君虎  葛全胜 《生态学报》2021,41(23):9119-9129
物候是植物在长期适应环境过程中形成的生长发育节点。长时间地面物候观测数据表明,近50年全球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春季物候期受温度升高、降水与辐射变化等影响,以每10年2 d到10 d的速率提前。但因植物物候响应气候因子的机制仍不清楚,导致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植物物候变化预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控制实验成为探究气候因子对植物物候影响机制的重要手段。综述了物候控制实验中不同气候因子(温度、水分、光照等)的控制方法。总结了目前为止控制实验在植物物候对气候因子响应方面得到的重要结论,发现植物春季物候期(展叶、开花等)主要受冷激、驱动温度与光周期的影响,秋季物候期(叶变色和落叶)主要受低温、短日照与水分胁迫的影响。提出未来物候控制实验应重点解决木本植物在秋季进入休眠的时间点确定、低温和短日照对木本植物秋季物候的交互作用量化、草本植物春秋季物候的影响因子识别等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文成 《人类学学报》2022,41(3):514-522
盘状石核以两面交互打击、向心剥片为主要特征,在中国旧石器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针对华北石片石器中盘状石核与非定型石核长期共存这一文化现象,展开剥片实验,分析了这两种剥片策略所获得的石片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石片的台面类型、背面片疤方向、保留石核台面边缘特征石片比例这三个指标可以有效区分这两种剥片策略,石片的技术分析对于理解华北石片石器工业的剥片策略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探究酵母茵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中的实验材料的选择、试剂的使用、仪器的装配及其他一些特殊处理,从而使本实验易于取材,节约试剂,简化装置,并能大大缩短实验的时间,使这一认为难于开设的探究性实验,完全具备了在一般的中学课堂内就能进行引导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边谦 《生物信息学》2019,26(1):111-116
以园主或设计者所策划的游线来解析一座园林的山水游观体验,将有助于理解这座园林的真实造园意匠及其背后的空间经营目的。以苏州怡园为例,本文在梳理其新近史料的基础上,考证了园主顾文彬于光绪三年(1877年)时所述的怡园游线,并在利用该游线完整解析怡园山水游观体验的过程中,总结指出这一游线本质上是在“快速概览园貌”与“细致品味园景”之间所取得的平衡。而对此的认知,或将促进怡园营造艺术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2.
余洋  姜鑫  张露思 《生物信息学》2018,25(12):125-129
介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以设计课程为导向的生态实验教学模式,3个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设计课程应用。课程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设计均以设计课程为导向,其实验结果可作为场地量化认知和分析的基础,帮助学生提升生态规划和设计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培养学生的生态学基本素养和循证设计的能力。课程的创新点体现在三个方面:1)建构了生态实验课、理论课和设计课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2)将经验知识与循证知识相结合,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循证思维;3)培养了学生多学科交叉的团队合作能力。生态实验教学已经在庭院设计、植物景观设计、生态公园规划、生态公园设计等课程中普遍开展。生态实验课程的教学探索可以增强风景园林学科教育的科学性和研究性,为生态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园林,不同时期的园林也可上升为符号记录人类探索世界的烙印。通过对“回溯、整合、嬗变”3个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历史名园与名园背后的造园名家联系起来研究,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的特点,探讨园林所在的“情境”,提出园林演变的规律及其本质原因,即园林形式的演变追寻文化的发展。园林史是一部藏在风景中可触摸的人类发展史,研究这种规律有助于我们“继承发展、与古为新”。  相似文献   

14.
肖遥  朱强  卓康夫 《生物信息学》2018,25(8):110-115
园林的管理与经营是清代皇家园林存续的重要支撑。本研究结合清代宫廷文献,以记录内务府规章制度的《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为主要依据,探讨清代管理机构职责、收入来源与经营方式、支出与盈余管理,归纳出一个以种植生产为核心的管理经营框架。认为清代皇家园林在多次改革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管理范围清晰的部门划分。各部门除对园林进行日常维护外,主要承担各园以植物生产为核心的经营任务。通过对资源的精细利用以及种植—租赁相结合的土地管理模式,基本实现皇家园林“以园养园”的收支平衡体系。而这种经营方式造就了园林沿水源布局的大面积的作物景观背景以及园林中点缀的生产性植物景观。最终得出结论,认为清代皇家园林植物景观不仅具有观赏功能,更是支持园林存续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郭明友 《生物信息学》2018,25(8):106-109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传统园林理景设计,有人说其步移景异、千变万化,也有人认为其大同小异、千篇一律,两种认知差异巨大。研究发现,经典的传统园林理景设计都是局部流动性与整体一致性高度融合的;流动性设计使园林造景富有变化和韵律,整体性设计使园林空间具有完整而独特的审美主题,二者相辅相成;只有深入理解传统园林的景境设计方法,才能更准确地解读其艺术审美特色与文化价值,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以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园林乔木受强台风“莫兰蒂”(2016年9月15日)侵袭为研究案例。通过灾后现场调研,统计出校园28种主要乔木在风灾中的受损情况,并分别在风灾过后4个月和9个月时调查树木的恢复进度。研究台风强度、树种差异、种植环境、管理维护等因素对树木风灾损失和灾后恢复的影响。最后,从灾前预防、灾后恢复2方面探讨了应对台风侵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今天,我们的生存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可用于发展的土地资源接近上限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前荷兰首席国家风景园林师德克·西蒙斯认为我们必须关注那些能够改变景观的力量,不管它们是水利工程、旅游业、农业还是新能源。西蒙斯在文中介绍了他的过程导向方法论的思想起点,并通过几个获奖项目阐释了他如何运用这一方法。同时特别强调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最重要的使命之一。作为风景园林师,设计结合研究是我们的有力武器。我们不能仅关注眼前工作,还需要用长远的眼光批判地看待整个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机器学习使实现数据的智能化处理及充分利用数据中蕴含的知识与价值成为可能。探索基于机器学习在风景园林领域智能化分析应用的途径,开展3个实验。其中2个与数据分析研究相关,提出基于调研图像色彩聚类分析的城市色彩印象和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景观视觉质量评估与网络应用平台部署实验。最后1个实验与数字化设计创作相关,提出用于设计方案遴选的地形生成方法,包括2个子项目:应用深度学习生成对抗网络(GAN)的地形生成和建立遮罩、预测未知区域的高程。3个实验应用到机器学习中分类、聚类和回归3个主要方向中的算法以及深度学习的生成对抗网络,对传统的研究问题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新的研究方法。因此,在应用机器学习风景园林领域,可以有效地从多源数据中学习相互增强的知识,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陈明  戴菲  殷利华 《生物信息学》2018,25(5):104-109
以墙面垂直绿化为研究对象,借助CNKI文献库,以垂直绿化及相关关键词检索文献。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3个维度分析中国垂直绿化整体特征。集中分析2006—2015年文献资料,总结研究进展与研究趋势。研究目前主要探讨垂直绿化植物应用、构建技术、基质选择、灌溉技术等工程问题。植物应用贯穿整个研究过程,但主要关注植物选择,缺乏植物造景研究。新技术研究起步较晚,成果不断增加,但基质选择与灌溉技术的研究水平相对较低。此外,垂直绿化的效益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方向,其实践应用也不断开展。为了完善垂直绿化体系,未来研究应朝学科交叉发展、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及设计指导方法、景观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3个方面继续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20.
慕晓东 《生物信息学》2018,25(4):115-121
本文写作的初始动力来源于现实的问题意识。在过去几十年的风景园林领域内,景观设计与理论的关系始终存在着某种模糊和混乱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境况同时干扰着行业的实践与学术的研究。鉴于此,为了一定程度上回应上述困境,本文假设景观设计与理论之间存在着3种关系:阐释、自治和互设,并且以此33种关系分述每一种关系中相对应的功能、价值和生产机制等内容。本文期待的效应如下:首先,尽可能地避免景观设计与理论之间的错位带来的迷惑。其次,3种关系的界定不仅能够通过特定的理论形式激发特定设计实践的创造力,还可以进一步促进风景园林的智识性探索。最后,在设计与理论的思辨框架中,甚至能够进一步促进和发展精细化、具体化和导向性的设计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