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71.
为了解东兴金花茶幼苗对水分胁迫的适应能力和响应机制,该文以东兴金花茶1年生实生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不同控水时间处理对东兴金花茶幼苗的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控水时间的延长,水分胁迫的程度不断加剧,东兴金花茶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呈现显著下降趋势; 胞间CO2浓度(Ci)呈现先低后高的变化趋势,水分利用效率(WUE)呈现先高后低的变化趋势。土壤含水率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丙二醛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 东兴金花茶幼苗的荧光参数Fv/FmFv/Fo呈现先增加后不断下降趋势,分别从0.806下降至0.754和4.17下降至3.08,表明水分胁迫降低了PS 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光合作用原初反应过程受到抑制。基于水分胁迫的生理生态指标和叶片生物性状的变化表明,控水时间在4 d情况下东兴金花茶可以提高自身水分利用效率来抵抗干旱,说明东兴金花茶幼苗对水分胁迫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响应机制。控水8~12 d,东兴金花茶的光合指标下降显著,土壤含水率下降至14.157%~15.065%,其叶片萎蔫、打卷,低于此水平东兴金花茶幼苗会因过度干旱而死亡,表明东兴金花茶幼苗对水分胁迫的耐受极限土壤含水率为14.157%~15.065%。研究结果有助于营建适宜的环境以保证东兴金花茶的正常生长和繁殖,对东兴金花茶迁地保护、引种培育和回归自然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2.
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DP flavonoid glycosyltransferase, UFGT)催化黄酮醇、花青素等形成稳定的糖苷,是黄酮醇苷、花青素苷合成的最后一步反应的关键。该研究以金花茶的花瓣为材料,采用PCR扩增的方法,获得了2个金花茶转录组中筛选到的类黄酮糖基转移酶基因。结果显示:(1)CnUFGT14基因(登录号为MT370521)全长1 562 bp,开放阅读框1 380 bp,编码459个氨基酸;CnUFGT15基因(登录号为MT370520)全长1 546 bp,开放阅读框1 368 bp,编码455个氨基酸;两个蛋白序列均具有UFGT蛋白特有的 PSPG 保守区域。(2)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CnUFGT14和CnUFGT15分别与茶树UFGT78A14和UFGT78A15亲缘关系最近。(3) 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CnUFGT14基因的表达量与多种多酚组分的含量呈正相关,CnUFGT15基因的表达量与花瓣黄酮醇、多酚等的含量相关性不显著。(4)亚细胞定位研究发现,CnUFGT14、CnUFGT15蛋白在细胞核膜、细胞质、细胞膜部位均呈现明显的定位。(5)叶盘法转化烟草发现,CnUFGT14基因表达量较高的转基因株系中总多酚含量及多种多酚组分含量升高,而CnUFGT15基因的转基因株系中黄酮、多酚组分变化不显著。研究表明,CnUFGT14基因具有促进多酚合成的作用,而CnUFGT15基因对类黄酮通路不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73.
金花茶组(Sect.Chrysantha)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但其分类存在争议.为探讨金花茶组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和分类学意义,该研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10种金花茶的花粉形状、外壁纹饰以及穿孔特征,统计了极轴长、赤道轴长和萌发沟长,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0种供试金花茶植物花粉为中粒花粉,大部分花粉形状呈近球...  相似文献   
74.
珍稀濒危植物金花茶的群落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1600m2样方调查,金花茶集中分布的群落中,胸径大于1cm的立木植物有119种,隶属40科80属。其中以热带分布的属占绝对优势,占总属数的92.5%,充分说明群落的热带性质。不同海拔高度的4个群落均为次生林类型,外貌常绿,结构相对较简单,乔木层可分2~3层,村边林群落高度可达16~20m,乔木分3层,保护区内群落高度10m左右,乔木分2层。群落优势种较明显,粗糠柴、降真香等在各群落均为优势种。群落单位面积内的种数和个体数目均较大,少见大径级立木,可见群落处于强烈的进展演替阶段。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优势度均较高,但群落具较低的均匀度,说明群落仍处于演替的中早期,且优势种较明显。  相似文献   
75.
濒危植物金花茶果实、种子形态分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濒危植物金花茶5个天然居群和1个人工居群的果实、种子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个金花茶居群按果实、种子大小进行排序为:广西植物所(GXIB)>那子山中海拔2(NZSH2)>大王江(DWJ)>庚毛山(GMSH)>那子山高海拔3(NZSH3)>那子山低海拔1(NZSHI);表型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不同形态性状在居群间变异系数的平均值从0.429(种子质量/果,SWPF)到0.069(果实整体形态,FT/FD),果实整体形态最为稳定,各居群形态性状变异系数的平均值从0.287(NZSH3)到0.155(GXIB)不等;在调查的15个性状中,果实直径、果实质量等3个性状在居群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种长、种宽等7个性状在居群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多数居群已产生较明显的形态分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居群水平上,形态分化并不与居群间的地理距离远近相关联.影响果实、种子表型性状变异的主导因子为海拔高度、土壤有机质、土壤含水量和乔木层透光率.  相似文献   
76.
金花茶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金花茶的4个自然分布居群的126份样品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进行了研究。用12条引物,共检测到105个清晰的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79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75.24%。采用POPGENE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居群总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302,Shannon信息多态性指数为0.3502,金花茶总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但金花茶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基因分化系数为0.5752,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间。用NTSYS软件对样品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4个居群的样品各自聚在一起,而金花茶两间断分布区区内的居群又各自聚在一起。金花茶4个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呈显著的正相关(r=0.68261,P=1.0000)。  相似文献   
77.
四季花金花茶(Camellia perpetua)为山茶属中唯一几乎全年开花的珍稀濒危植物。为探究其花芽分化进程及不同花发育时期和年生长周期叶片内源激素变化,该研究通过石蜡切片,观察四季花金花茶花芽分化进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不同花发育时期叶片及年生长周期内有花芽和无花芽叶片的脱落酸(ABA)、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和玉米素核苷(ZR)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四季花金花茶花芽分化顺序由外向内进行,分为6个时期,共历时35 d,从花芽分化至开花约2个月。(2)花芽形态分化期叶片ABA、GA3的含量及GA3/ABA、(IAA+GA3)/ZR的比值较高,IAA、ZR的含量及IAA/ABA、ZR/ABA的比值较低。(3)年生长周期内有花芽叶片ABA、IAA、ZR的含量整体上高于无花芽叶片;IAA/ZR及(IAA+GA3)/ZR的比值整体上低于无花芽叶片。综上表明,四季花金花茶花芽分化至开花时间较短;高水平的ABA、GA3及低水平的IAA、...  相似文献   
78.
蒋水元  赵瑞峰   《广西植物》1997,17(1):94-96
小瓣金花茶是80年代发现的新种,原产广西热带季风气候区,引种至25°11′N、110°12′E的桂林雁山已10a,生长发育正常。本文对小瓣金花茶的物候期、植株生长、开花结实特性及适应性等作了报道  相似文献   
79.
80.
我国金花茶组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苏宗明  莫新礼   《广西植物》1988,(1):75-81
世界产金花茶组植物22种,其中我国20种,特有18种,仅产广西。其分布区在北纬21°30′—23°40′,东经106°40′—108°35′,北界基本上与广西北热带半常绿季雨林、湿润雨林地带北界吻合。该组植物分布于石灰(岩)土的13种,红壤的7种。它们出现的地段比较固定,天然林下,沟谷或溪边处,相对高度10—15米;峰丛圆洼地底部和荫蔽的坡面下部。该组植物个体最多的地区(几何中心)一个在防城县,一个在龙州县;种类最多的地区(最大变异中心)一个也在龙州县,9种,一个在扶绥县,7种。该分布区从南到北分化成六个小分区。其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700米以下。水平分布种的更替表现为:北纬21°31′为小瓣金花茶等五种;北纬22°10′—22°45′为鼻岗金花茶等八种更替;北纬22°50′为顶生金花茶等三种更替;北纬23°40′为平果金花茶更替。金花茶分布幅度最宽,可由北纬21°31′到22°55′。在土山,东西以东经107°30′为界,以东为金花茶等四种,以西为小瓣金花茶等二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