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9年   15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李苗  张育辉 《生态学杂志》2012,31(7):1785-1790
为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 phthalate,DEHP)对两栖动物精巢类固醇激素合成的影响,将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雄性成体分别暴露于浓度为10-7、10-6、10-5、10-4mol·L-1DEHP的水体,分别在暴露20、30和40d取其精巢,提取精巢总RNA,逆转录合成cDNA,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StAR、CYP17和CYP19mRNA表达相对值。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DEHP处理组StAR和CYP19基因表达均上调,CYP17基因表达下调;比较不同DEHP浓度和不同暴露时间对StAR、CYP17和CYP19mRNA表达相对值的影响,显示DEHP浓度变化对3个基因表达影响的规律性不强,而DEHP暴露时间的累积效应较明显;提示DEHP可通过干扰中国林蛙精巢中StAR、CYP17和CYP19基因表达,影响其相应关键酶的表达,从而干扰类固醇激素的合成,产生雌激素效应。  相似文献   
162.
2011年10月,在广东古田省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5只长肢林蛙(Rana longicrus),为广东省两栖动物新纪录。长肢林蛙此前仅发现于台湾,主要分布在台湾北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此新纪录的发现对于促进认识长肢林蛙的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3.
164.
目的对环渤海区域进行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通过本研究为这一区域的林蛙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多年来的野外调查,结合已有研究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本区域分布林蛙有6种,其中黑龙江林蛙、徂徕林蛙和昆嵛林蛙分布区域狭窄,徂徕林蛙和昆嵛林蛙不仅是中国的特有种,也仅分布于本区域的山东省。林蛙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药用价值巨大,养殖产业不断发展。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林蛙保护问题日显突出。结论环渤海区域是中国林蛙属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也是东北林蛙养殖的主要地区,应加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65.
黑龙江长白山森林生物量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森林生物量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信息, 对揭示地表空间变化规律及驱动因子、分析评价森林生产力及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4个时期的遥感数据和同期的森林资源清查样地数据为基础, 应用遥感信息模型, 估算了黑龙江长白山地区的森林生物量, 分析了该地区森林生物量的时空动态变化, 以及森林生物量随高程、坡度和坡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该地区4个时期的森林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1.56、44.27、48.27和54.82 t·hm-2。4个时期总的森林生物量分别为5.37 × 10 8、2.83 × 10 8、3.06 × 10 8和3.46 × 10 8 t。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森林平均生物量和总的森林生物量都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 呈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20世纪70-80年代以森林采伐为主, 后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该地区4个时期森林生物量随高程、坡度和坡向都表现出一致性的变化规律, 森林生物量随高程和坡度变化都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高程、坡度和坡向变化引起了局地气候条件的变化, 从而直接影响森林生长环境, 造成森林分布的变化。森林生物量在200-400 m高程所占的比例最大, 约为35%, 在坡度5°-15°所占的比例接近50%。森林生物量在南坡和西南坡所占的比例最小, 为7%; 平坡所占的比例最大, 为28%; 南坡次之, 为19%。  相似文献   
166.
黑龙江立克次体是近年发现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种,由其引起的疾病为黑龙江蜱传斑点热。综述了黑龙江立克次体的发现、分离鉴定、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介绍了黑龙江蜱传斑点热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治疗与预防。  相似文献   
167.
山东昆嵛山蛙属林蛙群一新种(两栖纲:无尾目:蛙科)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山东省胶东半岛昆嵛山采集到林蛙类及其蝌蚪标本,与中国林蛙Raha chensinensis具背侧褶弯曲等特征极相似,但有以下主要区别;无声囊,无雄性线,雄性第1指婚垫分2团,蝌蚪唇齿式多为Ⅰ:1-1/Ⅲ,少数为Ⅰ:1-1/Ⅱ:1-1。此蛙与已知林蛙其它种有明显区别,故定为新种,即昆嵛林蛙Rana kunyu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168.
黑龙江省库蠓属屋室亚属一新种(双翅目:蠓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采自黑龙江省库蠓属屋室亚属一新种;无齿库蠓Culicoides(Oecacta)un-dentar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沈阳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69.
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的SSR 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合丰25等来自13个育种单位的13份大豆(Glycine max)品种对大豆20个连锁群上的100对SSR标记进行筛选, 最终保留了扩增稳定且多态性较高的43对SSR标记, 分析了黑龙江省83个主栽大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 在所有供试材料中共鉴定出等位变异157个, 每个位点2-7个, 平均为3.65个。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216-0.937, 平均为0.638 4, 表明黑龙江省大豆品种的遗传相似性较大, 故拓宽黑龙江省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0.
中国林蛙婚垫的显微结构变化及其与睾酮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光镜观察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婚垫显微结构的年周期变化,并对婚垫内的睾酮(T)和雄激素受体(AR)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其结果表明:婚刺的形成是由生发细胞增生、颗粒细胞数量增多和体积增大所致,其消退是由角质细胞包裹的颗粒细胞小体脱落所致。婚腺发育与婚刺形成同步,在林蛙婚配期间婚腺的分泌活动最旺盛。T和AR在颗粒细胞、生发细胞和婚腺内的分布与婚垫显微结构的变化周期一致,说明婚垫的形成与消退受T调控。婚垫发育的变化剧期与精子发生进程和精巢系数具相关性,即婚垫的形态特征可间接反应精巢的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