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3 毫秒
21.
非转移性黑色素瘤糖蛋白b(glycoprotein non-metastatic melanoma protein b,GPNMB)及其同系物色素细胞特异性黑色素细胞蛋白(pigment cell-specific melanocyte protein,PMEL)对黑素体的形成和黑色素的生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GPNMB和PMEL的功能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探索GPNMB和PMEL在不同毛色绵羊皮肤表达是否存在差异,确定紫外线b(UVB)对GPNMB和PMEL是否有影响。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GPNMB在不同毛色绵羊皮肤的毛基质、内外毛根鞘、毛乳头等区域均有表达。Western印迹和qRT-PCR结果显示,黑色绵羊皮肤中GPNMB和PMEL表达量,高于白色绵羊皮肤。黑色素细胞经UVB照射后,GPNMB和PMEL的表达增高。UVB照射剂量为100 mJ/cm2时,黑色素细胞活性最高;单次UVB辐射后,GPNMB和PMEL mRNA表达量在72 h达到顶峰,两者的曲线变化趋势大致相同。UVB连续辐射后,GPNMB mRNA表达量在4 d达到顶峰,而PMEL mRNA表达量虽然在3 d升高,但且对GPNMB作用更明显。上述结果提示,GPNMB和PMEL在不同毛色绵羊皮肤存在差异性表达。UVB单次或者连续照射,均促进GPNMB和PMEL表达,且对GPNMB影响更显著。GPNMB和PMEL可能通过影响黑素体的成熟进而调节黑色素的生成。  相似文献   
22.
目的:构建骆驼蓬脂转移蛋白(lipid transfer protein from Peganum harmala,PhLTP)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并探讨其对黑色素瘤B16细胞在体内外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将PhLTP基因亚克隆至pcDNA3.1上,获得重组质粒pcDNA3.1-PhLTP;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及空载体外转染B16细胞,MTT检测其对B16细胞生长的影响。建立B16荷瘤小鼠模型,设重组质粒(pcDNA3.1-PhLTP)、空载(pcDNA3.1)、生理盐水和阳性药物(CTX)组,分别处理小鼠后测量各组肿瘤体积并称瘤重,计算抑瘤率。光镜观察鼠脾、肝等组织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瘤体中PhLT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结果:pcDNA3.1-PhLTP转染B16细胞72 h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受到抑制(P0.01)。注射pcDNA3.1-PhLTP组的小鼠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肿瘤体积小于空载和生理盐水组(P0.05)。显微镜下可见重组质粒组肿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点、片状坏死,而肝、肺等无明显病理损伤。重组质粒组肿瘤组织中有PhLTP蛋白的表达,且VEGF和bFGF的阳性表达指数都低于空载和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PhLTP,体内外实验结果显示其能有效地抑制B16细胞的生长,预示了该重组质粒在治疗黑色素瘤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3.
闫冰  任凌  罗莎  李眉  戴皓洁 《生物磁学》2014,(27):5210-5212
目的:整合素αvβ3整合素家族成员之一,是一类跨膜粘附分子,其在多种肿瘤细胞及新生内皮血管细胞中高表达而在成熟血管内皮、上皮细胞及正常细胞中表达较低或无表达。基于这些特征,整合素αvβ3年来成为分子影像研究的热点之一。鉴于整合素αvβ3人眼脉络膜黑色素瘤中是否存在表达尚不可知,本课题拟研究整合素αvβ3人脉络膜黑色素瘤中表达情况,为以整合素αvβ3基础的分子显像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培养人源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株OCM-1,使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整合素αvβ3OCM-1中表达水平,并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病理切片中整合素αvβ3达分布。结果: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表明在OCM-1细胞株中存在整合素αvβ3达,其表达水平介于已知高表达整合素αvβ3头颈鳞癌细胞株HEP-2和较低表达整合素αvβ3头颈鳞癌细胞株CNE-1之间,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病理切片中也存在整合素αvβ3达。结论:人脉络膜黑色素瘤中具有整合素αvβ3达,可以为后期研究基于整合素αvβ3分子显像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4.
黑色素瘤是目前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临床上,常采用维罗非尼(PLX4032)作为晚期患者的治疗药物,但患者很快就出现了耐药。因此,如何克服耐药、提高患者生存率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选用中药吴茱萸碱(EVO)与黑色素瘤A375细胞、对PLX4032耐药的A375细胞(A375/R)进行相关研究。采用CCK-8法检测发现,用EVO的细胞非毒性浓度0.5 μmol/L处理A375/R,PLX4032对A375/R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降低,逆转倍数为3.85。显示EVO能够增强黑色素瘤A375/R细胞对PLX4032的敏感性。后续实验分为对照组、EVO组、PLX组、PLX + EVO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EVO组细胞凋亡率为5.88%,PLX组细胞凋亡率为17.88%,PLX + EVO组细胞凋亡率为30.28%。细胞集落结果证明,PLX4032联合EVO能够抑制A375/R细胞的克隆形成。免疫印迹法结果证明,联合用药能够上调促凋亡蛋白质Bax、胱天蛋白酶3的表达量,下调p-Akt、p-NF-κB-p65及抗凋亡蛋白Bcl-2的蛋白质水平。以上结果均表明,EVO能够有效逆转黑色素瘤A375/R细胞耐药,并且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25.
黑色素瘤作为一种多发于皮肤部位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着动物和人们的健康。与传统抗体比较,单域抗体具有结构简单、分子量小、免疫原性弱等特点,使其在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本研究以B16-F10细胞蛋白质为研究对象,通过反复冻融与超声破碎相结合的方式获得B16-F10蛋白质作为抗原,免疫成年雄性羊驼。采用噬菌体单域抗体展示技术,构建了质量优良的B16-F10细胞蛋白质单域抗体免疫文库,其库容为5.76 × 1010,VHH重组率为96%,文库丰度为3.00 × 1010个/mL。该结果为研究黑色素瘤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后续筛选B16-F10单域抗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6.
将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44S的cDNA反向插入到真核细胞表达载体pMAMneo-CAT和MMTV-LTR启动子下游,构成CD44S的反义RNA载体.将其用电击法导入CD44+的人黑色素瘤细胞系HMM239,转录出的反义RNA能不同程度地抑制HMM239表面CD44的表达.CD44的表达被抑制后,瘤细胞与透明质酸的结合力下降,细胞的体外生长速率不受影响.将其接种裸鼠皮下,发现其致瘤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7.
黑色素瘤是一种高侵袭性的恶性皮肤肿瘤,转移率高、预后差。研究黑素瘤细胞生物学特性对黑素瘤的治疗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C57BL/6J小鼠的正常黑色素细胞及B16黑色素瘤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分析两种细胞间的转录组表达差异,筛选差异基因,为后续黑色素瘤的形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差异倍数及错误率分析测序数据,鉴定出1 436个新的mRNA和4 086个差异表达的已知mRNA。GO数据库和KEGG数据库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mRNAs参与了149个调控途径, 主要集中在疾病调控、细胞周期调节和环境信息调控方面。qRT-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发现,调节细胞增殖、迁移的Pdgf-B、Integrin-β1和Integrin-β5以及调节黑色素颗粒增加的Mitf、Tyr、Tyrp1和Tyrp2在B16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正常黑色素细胞中的表达。本研究获得的差异基因为后续黑色素瘤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s,DCs)诱导的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细胞对B16黑色素瘤的抑瘤作用。方法:分离、培养DC和CIK细胞,取部分DC进行肿瘤抗原负载,将其与CIK细胞按1:10的比例共培养3d,即为抗原负载的DC-CIK。建立B16黑色素瘤小鼠模型,分别于瘤周围皮下注射经Brdu标记的CIK、DC-CIK、抗原负载DC-CIK。按注射细胞进行分组,测量注射前后各组小鼠的瘤体积,计算抑瘤率,比较其抑瘤作用。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透射电镜观察抗原负载DC-CIK细胞在皮肤中的分布及杀伤肿瘤细胞的形态学表现。结果:抗原负载DC诱导的CIK(细胞组抑瘤率(86.57%)高于CIK细胞组(33.34%,P<0.05)和DC-CIK细胞组(61.08%,P<0.05);光镜下抗原负载DC-CIK细胞主要分布在皮下组织,癌组织周围,特别是癌巢周边。透射电镜下抗原负载DC-CIK细胞体积大,核有切迹,细胞质内细胞器丰富,粗面内质网扩张。细胞表面有突起,与肿瘤细胞密切接触。大量肿瘤细胞凋亡、坏死。结论:CIK细胞经抗原负载DC诱导后抑瘤作用明显强于单纯CIK细胞和DC-CIK细胞。  相似文献   
29.
目的 确认整合素αvβ3新型抑制剂3,5-二氯苯基双胍对人黑色素瘤肺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前期建立的人黑色素瘤裸鼠肺转移模型,观察3,5-二氯苯基双胍的治疗效果.裸鼠尾静脉接种黑色素瘤细胞(第1天)后,于第5、9、13、17和21天给予该药物治疗.50 d实验结束,处死裸鼠并取完整的肺组织,Bouin氏液固定24 h后根据肺表面癌结节的大小和数量给予评分,以此评价肺转移的程度.结果 3,5-二氯苯基双胍6、12 mg/kg和24 mg/kg治疗组的转移分数分别为(55.25±13.60)、(35.13±17.36)和(12.83±11.44),与溶剂对照组(转移分数是82.50±17.72)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的转移分数为(11.50±10.44)(P<0.05 vs 溶剂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PBS对照组的转移分数分别为(88.50±17.21)、和(88.87±11.29) (P >0.05 vs溶剂对照组).结论 3,5-二氯苯基双胍在裸鼠体内能够明显抑制黑色素瘤肺转移,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30.
P38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仍然存在争议。实验结果显示,P38α/β特异性抑制剂SB202190可以显著增加黑色素瘤细胞的倍增时间、降低细胞的微核率,但对γH2AX foci的形成和克隆存活率并没有明显影响。提示P38α/β可能不影响人黑色素瘤细胞的DNA损伤修复能力及细胞的辐射敏感性,而是通过提高细胞的增殖速率、增加基因组不稳定性来促进人黑色素瘤细胞的恶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