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1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50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971.
2019年12月—2021年1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广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布设了58个红外相机监测位点,对保护区内的兽类及地栖性鸟类多样性开展监测。本次监测共完成17 332个相机工作日,累计获得独立有效照片6 680张。共鉴定出兽类5目13科20种,鸟类9目20科61种,其中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6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的有2种,易危(VU) 6种,近危(NT) 19种。物种相对多度指数(RAI)最高的兽类是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鸟类是白鹇(Lophura nycthemera)。本次监测初步掌握了广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兽类及地栖性鸟类的种类组成和相对多度指数,为后续开展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72.
为掌握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现状,于2020年春季(4月)和秋季(9月)利用水声学频差技术和网具调查方法同步开展鱼类资源调查,评估调查江段鱼类资源时空特征。水声学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江段鱼类资源密度均值为(0.094±0.183)尾/m2,鱼类单体目标强度(Target strength, TS)均值为–(57.33±5.69) dB,主要分布在–62.5—–50.5 dB,随着水深的增加, TS逐渐增大;网具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江段共采集鱼类758尾、53.53 kg,鉴定鱼类种类达48种,其中以鲤形目(Cypriniformes)鱼类占优,中上层鱼类群体数量和质量占比分别为36.15%和66.12%,长江江豚饵料鱼类(体长小于20 cm、体高小于6 cm、体重小于100 g的中上层鱼类)数量和质量占比分别为23.22%和8.72%。在时间特征上, 4月和9月鱼类资源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 4月鱼类TS均值小于9月,且4月鱼类平均规格小于9月。在空间特征上,鱼类资源主要分布于和畅洲北汊和焦北滩附近水域,中上层鱼类资源相对较多,且4月鱼类资...  相似文献   
973.
为深入理解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舔盐行为的活动模式,于2017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基于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持续观察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羚牛的舔盐行为,分析了不同性别、年龄段个体舔盐行为的年、日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舔盐与排尿行为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区域、月份盐井水的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表明:(1)四川羚牛偏好夜间舔盐,白天和夜晚在观察点的滞留时间分别占28.98%和71.02%;(2)四川羚牛舔食盐井水的高峰为5月,成年雌性有更高的累计出现只次;(3)舔盐行为的日活动节律呈U型,08∶00—13∶00为活动低谷,22∶00至次日06∶00为活动高峰;(4)四川羚牛进入盐井的第一次排尿间隔时间显著低于第二、三次排尿;(5)天然盐井水的Na含量较溪水高。本研究为相关保护区对四川羚牛的保护和其栖息地管理提供了基础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74.
气候变化将会对森林树种结构、空间结构以及林龄结构等产生重大影响,准确预测森林景观演替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不仅能够为科学管理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对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珍稀物种保护策略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LANDIS Pro 7.0与LINKAGES模型,模拟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树种在2种不同气候变化情景(RCP4.5和RCP8.5)下未来300年的森林植被演替动态,分析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毛竹、马尾松、猴头杜鹃、长苞铁杉以及杉木的潜在面积分布与景观格局指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显著。在气候变化情景下,各树种的景观分维度均介于1.03—1.08,保护区内各景观斑块相对简单规则。毛竹、猴头杜鹃和杉木聚集度下降趋势明显而斑块密度显著上升,长苞铁杉随演替进行面积逐渐减少而聚集度相对较高且斑块密度剧增,马尾松斑块密度缓慢增加而聚集度先降后升,随气候变化这些树种的景观完整度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且在RCP8.5气候情景下景观破碎化更严重。而气候变化对阔叶林与柳杉的影响则较小,且阔叶林在演替期间斑块密度下降而聚集度稳中有增,潜在面积分布呈现出良好的...  相似文献   
975.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温带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其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与地形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开展长白山自然保护区GPP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子研究,对于了解植被生长状况和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光能利用率模型(VPM)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GPP进行估算,并分析坡度、海拔、气温、降水、总辐射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GPP多年平均值为63~1706 g C·m-2·a-1,GPP随海拔的增加而减小。气温是影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被GPP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其与GPP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研究期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年GPP整体呈极显著增加趋势,年均增加值为13 g C·m-2·a-1。年GPP增加的区域占总区域的79.9%,且各植物功能型年GPP增加面积的比例存在差异。年降水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43.2%区域的GPP呈显著负相关,而年均温和年总辐射分别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47.2%和82.4%区域的GPP呈显著正相关。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长白山...  相似文献   
976.
本文从生态学观点,阐述了建立南岭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和依据,并提出了建立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977.
本文论述了我国及我省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阐明了建设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和作用,总结了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成绩及存在问题,着重提出了发展我省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978.
广东河源新港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港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是华夏植物区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在整体上有着共同的起源.区系成分以亚热带及亚热带至热带分布成分为主,是比较典型的亚热带植物区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热带区系性质.  相似文献   
979.
广东深圳福田自然保护区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保护鸟类、红树林为主的福田和以保护猕猴为主的内伶仃岛共同组成了广东内伶仃一福田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两个国家级保护区之一.福田保护区位于深圳市深圳湾的东北端,距市区仅半小时汽车路程,地处北纬22°32′,东经114°3′,总面积304公顷,其中100公顷红树林婉蜒伸展在11多公里的海岸滩涂上,登高远眺,一道与香港隔湾相望的绿色屏障尽收眼底.保护区内主要成土母岩为花岗岩和砂页岩,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性红壤.因处在北回归线以南,这里水热条件好,适于红树林生长,但相对于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地理位置偏北,温度年较差大,低温季节较长,红树林分布几达  相似文献   
980.
长毛对虾精子发生的研究:Ⅰ.精子的形态结构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洪水根  陈细法 《动物学报》1993,39(3):239-243
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结合细胞化学染色方法,研究长毛对虾精子形态结构,结果显示:长毛对虾精子由圆球状球体部和钉子状棘突部组成;精子全长约7μm;棘突及与之相联的球体表面平滑无突起,而与棘突相对的球体底面有指状突起。透射和冷冻蚀刻电镜显示:长毛对虾精子棘突包括顶体锥和顶体帽两部分;顶体锥向外突出形成精子的棘突,顶体帽覆盖在球体部的胞质及核区上方。成熟精子胞质极度退化,仅靠顶体帽边缘可见1—2个线粒体。球体的中央区域为近球形,呈Feul-gen阳性反应,为精子的核区。其结构松散,电子密度低,属非浓缩型,内布许多絮状物质,外由许多长短不一的膜性结构不规则排列成不连续的核膜结构。研究结果认为:长毛对虾精子属不动无鞭毛精子类型,其棘突部并非鞭毛结构而是顶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