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1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32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磷酸果糖激酶是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酶,它催化糖酵解途径中第一个不可逆反应。本研究利用pK18mobsacB自杀质粒采用同源双交换的方法对野油菜黄单胞菌Xcc8004中的6-磷酸果糖激酶基因(XC_0872)进行缺失突变,获得无标记的缺失突变体DM0872。表型检测结果显示DM0872突变体不影响野油菜黄单胞菌对葡萄糖和果糖的利用,不影响胞外多糖的合成,也不影响其致病性。该结果显示糖酵解途径在野油菜黄单胞菌的地位并不重要。另外,我们利用RT-PCR方法检测了XC_0872的转录情况,结果显示XC_0872在Xcc8004中是转录的。而之前曾有报道称黄单胞菌中无法检测出6-磷酸果糖激酶活性,这表明XC_0872进行了转录后调控从而使6-磷酸果糖激酶活性受到限制。本研究为野油菜黄单胞菌中糖酵解途径的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揭示野油菜黄单胞菌中该途径的调控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2.
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Xcc)是十字花科植物黑腐病的病原细菌。我们建立了Xcc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平台,用于分离、鉴定该菌的致病相关蛋白。为了减少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对蛋白材料质量的影响,我们构建了EPS缺陷的Xcc8004ΔgumB突变体。本研究以Xcc8004ΔgumB出发菌株,用诱导培养液培养,取细胞上清通过超滤浓缩得到蛋白质粗提物,分别采用丙酮沉淀法、试剂盒纯化法和丙酮沉淀-试剂盒联用法来纯化蛋白质粗提物,通过比较双向电泳的结果优选最佳的样品制备方法。结果证明丙酮沉淀-试剂盒联用法较为理想,所得双向电泳图片清晰,分辨率高。因此,此方法可以用于制备野油菜黄单胞菌分泌组双向电泳样品,并可以满足进一步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63.
通过单蕊黄耆(Astragalus monadelphus Maxim.)雄蕊管横断面的切片研究,发现旗瓣雄蕊花丝与其他9枚之间不是细胞或组织的融合,只是两者表面粘着在一起,因此单蕊黄耆的雄蕊花丝不是真正的单体,而应是假单体.单体或假单体都具有稳定的遗传性状,故在种的水平上具有重要分类价值.但由于不同假单体雄蕊的种群往往也出现在不同进化枝上,故仅以此特征作为分组(Section)和亚属(Subgenus)的依据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报道黄耆属中存在的这一假单体雄蕊现象.  相似文献   
64.
不同蛋白质水平的饵料对黄喉拟水龟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单因子梯度设计原理,采用进口鱼粉、豆粕为主要蛋白源制成蛋白质含量分别为50.2%、47.3%、44.3%和41.4%共4种试验饵料,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饵料对黄喉拟水龟生长的影响.结果 表明,经过120 d对80只黄喉拟水龟幼龟的饲养,当饵料的蛋白质含量为47.3%时,黄喉拟水龟的生长速度最快,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组(P<0.05);蛋白质效率最高,极显著高于50.2%组(P<0.01),也分别显著高于44.3%组和41.4%组(P<0.05);耗料增重比最低,分别极显著低于44.3%组和50.2%组(P<0.01),也显著低于41.4%组(P<0.05).但不同蛋白质水平的饵料对黄喉拟水龟龟体蛋白质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P>0.05).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mRNA在大鼠妊娠黄体中的表达及调节。方法:①于妊娠不同时期收集大鼠卵巢。用RT-PCR和原位杂交方法,观察妊娠过程卵巢PACAP 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②未成年雌性大鼠颈部皮下注射50IU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48h后注射25IU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第6天收集培养黄体细胞。用放免法测定给予不同处理后,培养液中孕酮的含量;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PACAP mRNA表达水平。结果:从妊娠11d起,PACAP mRNA表达逐渐增强,在妊娠19d达高峰;与对照组相比,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福司考林(forskolin)、佛波酯(PMA)均使培养黄体细胞孕酮分泌量及PACAP 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5)。结论:PACAP与中、晚期妊娠的维持密切相关;PAF可促进培养黄体细胞PACAP mRNA的表达,蛋白激酶C(PKC)和蛋白激酶A(PKA)途径都有可能参与了此过程。  相似文献   
66.
为探讨不同水系中间黄颡鱼(Pelteobagrus intermedius)的形态差异及地理分化问题,采用形态学方法, 测量12个水系中间黄颡鱼150尾样本的18个形态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其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58.918%,并可将这12个水系的群体分为3簇.华南沿海地区西部诸独立入海小水系中的中间黄颡鱼群体与海南岛群体之间的相似性大于与西江干流群体的相似性.防城港地区3条直接入海的小水系的群体在形态特征上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其分化主要表现在吻、眼和尾的变异.  相似文献   
67.
从XY雌鱼雌核发育产生YY超雄黄颡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激素性逆转结合雌核发育技术,从XY雌鱼产生YY超雄黄颡鱼。与性逆转和后代测交选种技术比较,本文的方法可以缩短两代的育种时间,并提高超雄鱼的产出。通过测交证明,与正常的XY雄鱼一样,YY超雄黄颡鱼是能成活和有生育力的,其后代雄鱼占75.9%—100%,平均90.30%。从29尾雌鱼产生的雌核发育的后代294尾,只有11尾雄鱼,绝大多数是雌鱼;而在12尾YY超雄鱼测交的后代出现0—24.1%雌鱼。从上述结果可以推测,黄颡鱼的性决定体制是雌性配子同型(XX♀/XY♂),但常染色体性修饰基因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本文还对超雄鱼在商业上大量生产全雄黄颡鱼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进行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68.
四川2种丛生竹木质素和纤维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四川4个地区2种丛生竹(慈竹和硬头黄)为研究对象,对其木质素和综纤维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竹种间综纤维素含量差异显著;除青神地区外,其它几个地区木质素含量差异不大.纬度对木质素积累的作用因竹种而异,对慈竹木质素含量的作用呈极明显的正效应,对硬头黄的作用则呈不明显的正效应,对综纤维含量的影响不大.竹龄影响木质素和综纤维素含量的积累,对慈竹木质素和综纤维的积累呈显著的正效应,但对硬头黄的作用却不明显.研究认为,青神、长宁和绵阳地区的硬头黄以及长宁地区的慈竹是造纸的较好原料.  相似文献   
69.
描述了产于中国新疆的黄耆属(Astragalus)丁字毛类群2新种,即额尔齐斯黄耆(Astragalus eerqisiensis Z.Y.Chang,L. R. Xu & D.Podlech)和沙地黄耆(A.shadiensis L. R. Xu,Z.Y.Chang & D.Podlech).其中,额尔齐斯黄耆仅见于新疆布尔津县的额尔齐斯河流域,与哈巴河黄耆(A.habaheensis)近缘,区别在于前者小叶菱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5~25(30)mm,宽(3)7~12(15)mm,旗瓣长20~22(25)mm,翼瓣顶端2裂;沙地黄耆产于新疆托克逊县东北部,散生于沙地荒漠,形态上与变异黄耆(A. variabilis Bunge ex Maxim.)接近,区别在于小叶5~7(9)枚而非11~19枚,旗瓣在中部收缩,植株全体被灰色毛而呈灰色.2新种均系中国特有种,其中额尔齐斯黄耆隶属于乌拉尔组(A. Sect.Helmia Bunge),沙地黄耆隶属于旱生组[A. Sect.Craccina(Stev.)Bunge].  相似文献   
70.
与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性别相关的RAPD-SCAR标记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L.)14个居群42个单株的总DNA进行RAPD分析,并根据测序结果合成1对特异的SCAR引物,即5′-GGCTTCTGTCACTACATGGG-3′和5′-GGCTTCTGTCCAGTGCATCT-3′,对42个单株的总DNA进行检测,扩增到1条长681 bp的与雄性相关的特异片段。除形态上有一定变异的4个单株外,这个与雄性相关的RAPD-SCAR标记在黄独原变种的29个单株中验证准确,在可能为其变种的9个单株中部分验证准确,表明该RAPD-SCAR标记能够准确标记黄独的原变种及一些变种的雄性性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