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71.
大鼠肾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观察单侧输尿管结扎 (UUO)大鼠模型中肾脏病理改变 ,肾组织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α SMA)和纤维连接蛋白 (FN)表达的变化 ,证明UUO方法可快速制作理想的肾脏细胞转分化和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OR)和UUO组。随机选取各组中的 6只大鼠分别于单侧输尿管结扎术后 3天、 7天、 14天、 2 1天和 2 8天处死 ,收集血清与肾组织供生化及病理分析。结果 ① 2 4小时尿蛋白定量 ,UUO组与假手术组无统计学差异。UUO术后 7~ 14天 ,大鼠出现明显血尿素氮、肌酐值升高 ;术后 2 1~ 2 8天 ,血尿素氮、肌酐值反而下降 ,但 2 8天时血肌酐值仍然高于假手术组 (P <0 0 5 )。②UUO组肾小管间质损伤评分 (TIS)明显高于假手术组。UUO术后 3天 ,肾脏组织出现了早期纤维化的病理改变。随着梗阻时间延长 ,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和间质细胞增殖、炎细胞浸润逐渐加重 ,皮质变薄十分明显。术后 2 8天 ,Masson染色见皮质区、皮髓交界处纤维化明显 ,但肾小球仍无明显病变。③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UUO术后 3天肾间质α SMA阳性细胞数和FN表达增加 ,并随时间递增。UUO术后 7天 ,可见少许α SMA阳性的转分化小管上皮细胞 ;术后14天转分化的小管上皮细胞明显增多。α SMA表达与FN表达成正相关 (r=0 996 ,P <  相似文献   
72.
卧龙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生活型海拔梯度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川滇高山栎林隶属于亚高山硬叶栎林类型,是一种广泛分布在横断山地区的特殊植被类型,研究同一群落生活型谱的海拔梯度特征,可以阐明控制群落的重要气候特征以及群落对其气候生境的反映,揭示川滇高山栎种群对空间的利用、群落内部种群间可能产生的竞争及其发展趋势。用环境梯度法,研究卧龙自然保护区巴朗山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生活型特性随海拔梯度(15个海拔梯度,海拔2200—3600 m)的变化。卧龙巴朗山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占36.01%;地面芽和地下芽植物相当,分别为25.92%和29.36%,地上芽植物最少,占0.92%。高位芽生活型物种在各个海拔梯度都占重要地位,占巴朗山全部生活型物种的21.74%—50.00%,随海拔的升高逐渐下降;地面芽植物(H)具有随海拔升高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地下芽植物(G)生活型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一年生植物(Th)在整个海拔梯度内占10.00%以下,随海拔的升高波动不大,即在5.67%—8.94%之间。高位芽生活型植物主要以常绿高位芽植物为主,随海拔升高而下降,常绿高位芽植物丰富度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且其物种丰富度小于落叶高位芽植物丰富度;在卧龙巴郎山阳坡海拔3300 m以上范围内,大、中高位芽植物仅占3.09%—4.26%,说明森林植被特征在逐渐弱化。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植物群落植物生活型特征,阐明了川滇高山栎林是区别于其他常绿阔叶林的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大鼠股动脉结扎诱导的侧支血管显像能力的对比,方法:28只健康SD大鼠,右侧行股动脉结扎,存活1w,采用明胶一四氧化三铅混合物行血管造影观察大鼠后肢侧支血管形成情况并分别采用DR及CT进行摄片,观察DR及cT对侧支血管的显像能力结果:DR及CT均显示在股动脉结扎处血管连续性中断,并出现不同数量的侧支血管;DR对新生侧支血管的显影分辨率和清晰度明显高于CT,且远端股动脉显影较CT清晰,CT横断面成像具有放射状伪影结论:经DR拍摄的侧支血管的显像能力较CT清晰,利用DR可以直观清晰的将其显像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四氯化碳、酒精与四氯化碳联合、胆管结扎致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肝脏的病理学改变,初步探讨肝纤维化发病机制。方法四氯化碳组SD大鼠以3 mg/kg的剂量(首次剂量加倍)皮下注射50%四氯化碳(四氯化碳∶橄榄油=1∶1),每周2次,连续注射6周;酒精与四氯化碳联合组SD大鼠每日按照10 mL/kg剂量灌服酒精混合物(酒精∶吡唑∶玉米油=10 mL∶25 mg∶2 mL),同时每周2次按0.3 mL/kg剂量给予腹腔注射四氯化碳∶橄榄油(1∶3),连续造模60 d;胆管结扎组大鼠按10 mg/kg体重腹腔注射3%戊巴比妥钠麻醉,腹部皮肤消毒,无菌操作沿腹部正中线剪开腹腔,分离出胆管,在胆管近端和远端2处结扎胆管,28 d后结束实验。试验结束后麻醉动物,解剖取动物肝脏组织,用10%福尔马林固定,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四氯化碳致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表现为弥漫性脂肪肝、肝炎、肝纤维化;酒精与四氯化碳联合致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表现为酒精性脂肪肝、肝炎、肝纤维化;胆管结扎致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表现为胆管增生、肝炎、肝纤维化。结论这3种方法都可以引起大鼠肝脏发生纤维化,其中胆管结扎致SD大鼠肝纤维化造模方法适合于临床胆汁淤积所致肝纤维化的模型建立,其它两种方法适合于化学性、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可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不同的方法构建相应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患者术后复发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00例)和研究组(10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传统剥脱术治疗,研究组给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4周的临床疗效,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应激反应指标变化,观察两组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4周临床总有效率为97.00%,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点式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疗效确切,可促进患者的恢复,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机体应激反应较小,且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6.
目的:观察佳助结扎血管夹对胆囊切除术兔机体的影响,为临床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3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3组,即正常对照组、试验组和同类产品对照( Hem-o-lok)组,每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试验组和同类产品对照组分别用佳助结扎血管夹和Hem-o-lok结扎夹,在开腹胆囊摘除术中夹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观察术后12个月内实验兔的血液生化、电解质、血液学、凝血指标、结扎效果和脏器系数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试验组兔体重在术后3 d时明显降低(P <0.01),ALT在术后1周时明显升高(P <0.05), CREA和ALB水平均在术后1-2周时显著降低( P <0.05,P <0.01),NEUT数目和TG含量在术后2周时明显升高(P <0.05),GLU在术后1周和1个月时明显降低(P <0.01);LYM和RBC数目分别在术后1个月和1周时降低显著(P <0.05),PLT数目在术后1-2周时均明显升高(P <0.01);同类产品对照组兔体重在术后3 d-1个月时明显降低(P <0.05,P <0.01),血浆ALT、NEUT和PLT数目在术后1周时亦明显升高(P <0.05,P <0.01),ALB和GLU含量在术后2周时均明显降低(P <0.01),TC含量在术后1-2周时则明显升高(P <0.05);其它时间段,试验组和同类产品对照组兔体重、血液生化指标、血液学参数均与正常对照组比无明显影响(P >0.05);术后各组电解质指标、凝血指标和脏器系数亦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佳助结扎血管夹在兔夹闭胆囊管残端和血管中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其安全性与Hem-o-lok结扎夹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7.
目的观察脓毒症致大鼠急性肾损伤(AKI)中血清和肾脏组织中炎症介质的变化及肾脏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探讨脓毒症致大鼠急性肾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盲肠结扎穿孔组(CLP组)。CLP组大鼠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建立脓毒症动物模型,Sham组除不结扎穿孔盲肠外,其余处理同脓毒症组。分别于造模后6h、12h和24h观察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肾脏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肾小管中NF-κB p65的表达,分析NF-κB p65核阳性率。结果与相同时间点Sham组比较,CLP组6h~12h大鼠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明显升高(P0.01),CLP组6h~24h大鼠肾脏组织中TLR4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CLP组12h~24h大鼠肾脏组织中HMGB1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CLP组6h~24h大鼠肾小管中NF-κB p65核阳性率升高(P0.05~P0.01)。结论随脓毒症致AKI病程的延长,大鼠肾脏组织中TLR4和HMGB1mRNA表达和NF-κB p65核阳性率明显升高,其机制可能与TLR4介导的炎症通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8.
吕良燕 《蛇志》2009,21(4):287-288
目的探讨1.33%利多卡因用于高位硬膜外阻滞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麻醉中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乳癌根治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1.33%利多卡因组(A组)和0.25%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各30例。于T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向头端置管,分别注入1.33%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结果两组硬膜外阻滞效果均满意.注入局麻药后两组RR增加(P〈0.05),BP降低(P〈0.05或〈0.01),A组RR增加和BP下降幅度小于B组(P〈0.05或〈0.01)。硬膜外阻滞后A组SpO2维持在96%~97%,无呼吸困雌发生,8组出现轻度呼吸困难4例。结论1.33%利多卡因用于高位硬膜外阻滞施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麻醉效果满意,对通气功能的抑制比0.25%布比卡因轻。  相似文献   
79.
目的检测兔侧支血管生长过程中各时期巨噬细胞的浸润情况;方法单侧结扎兔后肢股动脉,随后将股动脉结扎的远侧端连到相邻的静脉上造成动静脉短路,另侧为对照组,分别存活2d,1周,2周,4周后处死,用特异性的巨噬细胞抗体(RAM11)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结合共聚焦技术检测侧支血管壁内巨噬细胞的数目及其分布;结果在正常血管,其外膜有少量巨噬细胞的存在,股动脉结扎后2d,侧支血管外膜巨噬细胞的数目增加,并黏附至内皮细胞,结扎1周后,侧支血管外膜巨噬细胞的数目显著增加,中膜有巨噬细胞的浸润,结扎2周后,侧支血管外膜巨噬细胞的数目减少,但仍高于正常血管,结扎4周后,侧支血管巨噬细胞的数目明显减少,跟正常血管情况类似,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在结扎后2d、一周、二周和四周不同的时间,巨噬细胞在侧支血管的分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侧支血管发育过程中巨噬细胞的浸润和侧支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提示巨噬细胞参与了侧支血管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0.
戈元元  高忠恩 《蛇志》1998,10(1):76-76
蝮蛇咬伤为我地区常见病。如被咬伤后病人不能及时得到正确急救往往会延误病情,导致中毒加深而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因此,争分夺秒及时结扎病人伤肢,减轻中毒后的全身反应症状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现就近3年来45例早期病人结扎护理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