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 30只隔离灌流颈动脉窦区的麻醉大鼠 ,观察了KATP通道开放剂 (cromakalim ,Cro)对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影响。结果如下 :( 1)以Cro ( 10 μmol/L)隔离灌流大鼠左侧颈动脉窦区时 ,压力感受器机能曲线向左下方移位 ,曲线最大斜率 (PS)由 0 36± 0 0 1增至 0 48± 0 0 1kPa/kPa (P <0 0 0 1) ,反射性血压下降幅度 (RD)由 5 78± 0 14增至 7 87± 0 12kPa (P <0 0 0 1) ;阈压 (TP)、平衡压 (EP)和饱和压 (SP)则分别从 8 34± 0 35 ,12 71± 0 2 5和 2 4 89±0 2 5下降至 6 41± 0 0 9kPa,11 78± 0 2 4kPa ,2 2 5 6± 0 16kPa (P <0 0 1~ 0 0 0 1)。其中RD ,PS和TP的变化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 2 )用KATP通道阻断剂格列苯脲 (glibenclamide,10 μmol/L)预处理后 ,Cro的上述反射效应即被阻断。( 3)先给予腺苷 (adenosine,12 5 μmol/L)则可以加强Cro对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影响。以上结果表明 ,KATP通道开放剂Cro对大鼠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有易化作用 ,此作用是由KATP通道开放剂引起窦壁扩张而牵张压力感受器所致  相似文献   
72.
在31只麻醉猫观察了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CSB)在低血压时的快速重调现象。所得结果如下:(1)切断颈部迷走神经、颈交感神经和双侧窦神经条件下,以记录窦神经单位传入放电的方法,测得急性失血性低血压时(70mmHg,10min,n=13),其CSB阈压(TP),正常发放压(NFP)和饱和压(SP)分别从正常血压水平(123.0±2.9mmHg)的61.0±1.6mmHg,111.2±1.7mmHg和163.0±2.8mmHg下降为41.4±0.8mmHg,83.7±1.7mmHg和125.6±8.2mmHg,各相应参数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低血压时CSB功能曲线较正常血压时向左上方移位,曲线斜率的变化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P>0.5)。如颈交感神经保持完整(n=8),失血性低血压猫CSB的TP,NFP和SP与常压时相比未发生变化。(2)在硝普钠诱发的低血压猫(68.0±1.2mmHg,10min,n=10),其CSB的TP、NFP和SP与正常血压时(128.5±4.8mmHg)相比,分别从80.0±2.7mmHg,131.0±3.3mmHg和181.9±4.6mmHg下降到58.1±3.6mmHg,96.0±3.6mmHg和133.8±4.3mmHg,各相应参数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CSB功能曲线移位方向和斜率的变化与失血性低血压时相似。上述结果表明,猫CSB在失血性或药物性低血压10mir后产生快速重调。颈交感神经对失血性低血压10min时CSB的重调有去除作用。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血清内脂素(Visfatin)7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王囊£块稳定性的关系和血清visfatin和MMP-9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70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性斑块组(n=43)和非易损性斑块组(n=27),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Visfatin和MMP-9水平,并对二者间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梗死伴颈动脉硬化组血清Visfatin、MMP-9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易损性斑块组血清Visfatin和MMP.9水平高于非易损性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外周血中的Visfatin水平与MMP-9呈正相关关系(r=0.643,P=0.000)。结论:在脑梗死患者中,血清Visfatin和MMP-9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Visfatin和MMP-9升高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形成相关,Visfatin可通过调控MMP一9的分泌和活性从而改变斑块的易损性。  相似文献   
74.
范娟  王曦  彭正午  郭玲  王百忍  徐学红 《生物磁学》2013,(27):5239-5241,5204
目的:观察慢性缺氧对大鼠颈动脉体(carotidbody,CB)中Wnt-1和β—catenin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氧组、慢性低压性缺氧1周、2周、3周和4周组。处理后,立即取出大鼠双侧CB,提取总蛋白,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CB中Wnt-1和β-catenin表达量。结果:缺氧3周组和缺氧4周组之间Wnt-1的表达量无明显区别(P〉0.05),而其余各组之间Wnt.1的表达量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对于正常氧组,缺氧3周组大鼠CB中β-catenin的含量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慢性缺氧引起的颈动脉体干细胞增殖分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5.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32):I0003-I0003
2013年9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报告了可降低大鼠血压的一种干预方法的作用机制。这项研究表明。”颈动脉体去神经”可通过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达到这种降低血压的目的。通过进一步试验。这一方法有可能用作针对具有抗药性高血压的患者的一种疗法。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评价及其与血脂指标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ACI患者186例,根据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数值以及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情况将其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对比各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评分(m RS)、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患者的TC、LDL-C、TG、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易损斑块组患者的LDL-C、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 RS评分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易损斑块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 RS评分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经Pearson分析显示,LDL-C、hs-CRP、NIHSS评分和m RS评分与斑块分级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技术可有效评估ACI患者的斑块稳定性,ACI患者的斑块分级与脂代谢紊乱、机体的炎症反应以及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7.
摘要 目的:探讨降脂通脉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研究组(n=40),对照组患者予以瑞舒伐他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降脂通脉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血脂、心功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36/40),高于对照组的70.00%(28/40)(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心排血量(CO)、射血分数(LVEF)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降脂通脉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心功能及颈动脉斑块病变,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意义。方法:150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70例,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治疗,B组80例,采用高位结扎加腔内激光治疗,比较两组在手术过程、术后疼痛、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别。结果:B组患者切口个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止痛药使用百分比和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A组(P〈0.01或0.05),而两组间24hNRE评分、首次下床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腔内激光术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的高位结扎加剥脱术,且患者损伤小、恢复快、疼痛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4例,按照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以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血压、血脂及颈动脉斑块分级情况。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在上述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在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加行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0.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testosterone levels and the plaque formation of the carotid artery i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of independently living healthy women above 60 years of age. Methods Analysis of the healthy elders from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in 9 communities of Beijing.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were determined ultrasonographically. Serum testosterone levels were measured by immunoassay. Th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ANOVA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There was an inverse correlation between testosterone and plaque formation in old females(P〈0.01), while no association was found in males. Female with testosterone levels in the lowest quartile (〈0.49 nmol/L) had more risk of plaque formation(OR=3.805, P〈0.01) after adjusted with age and other traditional factors of atherosclerosis. Conclusion Testosterone concentrations a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in old women in Beijing, experimental and prospective studies are needed to determine the possible therapeutic role of testosterone in atheroscler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