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在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57例经影像学检查或手术后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所有病例均依次行头颅CTA及DSA检查,由A、B两组医生(各三名),对CTA及DSA检查的结果进行独立的双盲判读确定,评估CT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在CTA及DSA图像上分别测得瘤体最长径,比较两种检查在瘤体最长径测量上的结果差异;对颅内微动脉瘤(瘤体直径D3 mm)检出的敏感性比较。结果:1头颅CTA检出148例(94%),假阴性9例,DSA检出151例(96%),假阴性6例,两者特异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在CTA图像上测得瘤体最长径均数D=5.495 mm,在DSA图像上测得瘤体最长径均数D=5.503 mm,两种测量的测量值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在微动脉瘤敏感性上,157例患者共有37个微动脉瘤,CTA检出35个,DSA检出33个,两种检查方法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头颅CTA和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上具有相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筛查。  相似文献   
92.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ICA)是由于脑血管局部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血管瘤样突起,世界2%的人口患有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脑卒中的第三大病因,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和高血压脑出血,脑卒中病死率、致残率极高,总病死率约为40~50%,早期诊断ICA对预防脑卒中意义重大。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近年多层螺旋CT、MRI及DSA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有很大帮助,本文就CT以及MRI功能成像在颅内动脉瘤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颅内原发性胚胎性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6例颅内原发性胚胎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并比较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本组病例5例男性和1例女性,平均年龄9.8岁;5例病变位于松果体区,1例位于鞍区;5例头痛起病,1例表现为多尿;术前血液学检查提示:4例患者甲胎蛋白明显升高,1例患者β亚单位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明显升高;3例患者手术全切,平均生存期32.0月,3例患者手术次全切,平均生存期21.0月;4例患者术后接受规范放化疗,平均生存期32.0月,1例仅行化疗,生存期22.0月,1例术后未行放化疗,生存期9.0月。结论:颅内原发性胚胎性癌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肿瘤,多见于年轻男性,病变多位于松果体区;术前血液学检查有助于诊断;患者预后差,手术切除程度是一重要预后影响因素,术后放化疗或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与高分辨率MRI检查,记录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分型,以DSA诊断为金标准,判断MRI的诊断价值(阳性预测值、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结果:在134例患者中,高分辨率MRI显示未见斑块62例,Ⅰ型5例、Ⅱ型26例,Ⅲ型26例、Ⅳ型15例,与DSA诊结果一致124例,占比92.5%。高分辨率MRI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Kappa值为0.89,MRI对各分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阳性预测值、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分别为:Ⅰ型87.0%、99.2%、95.8%和99.2%,Ⅱ型81.0%、98.5%、83.4%和98.5%,Ⅲ型82.7%、82.7%、84.0%和95.7%,Ⅳ型100.0%、100.0%、100.0%和100.0%。结论:高分辨率MRI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与DSA检查有很好的一致性,可反映硬化斑块的分型。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4年1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38,开颅夹闭术)和B组(n=42,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预后、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术期指标。结果:B组术后6个月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5.71%(36/42),高于对照组的65.79%(25/38)(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评分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轻度残障率、重度残障率、植物生存率、死亡率以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B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切口长度均短于A组,但住院费用高于A组(P0.05)。结论:与开颅夹闭术相比,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且不增加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的手术时机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30例,均行介入栓塞术治疗。根据手术时机分成早期组(n=78)、延期组(n=52)。早期组在发病芨3 d行手术,延期组在发病3 d行手术。比较两组术后动脉栓塞程度、并发症与2年内预后情况。根据预后分成良好组和不良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早期组完全栓塞率为88.46%,高于延期组的7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瘤出血、肢体障碍、意识障碍、穿刺处感染、脑积水、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早期组预后良好率为79.49%,显著高于延期组的63.46%(P0.05)。不良组术前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3分、延迟期手术、瘤体位于后循环、高血压、糖尿病、Hunt-Hess 3~5级、FisherⅢ~Ⅳ级占比显著高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术前GOS评分≤3分、延迟期手术、瘤位置在后循环、高血压、糖尿病、Hunt-Hess3~5级、FisherⅢ~Ⅳ级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行介入栓塞术,能提高完全栓塞率,改善预后,患者预后不良主要与术前GOS评分、手术时机、瘤位置、高血压、糖尿病、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97.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是一类分泌型多肽信号分子,在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凋亡和组织稳态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对于血管平滑肌细胞,TGF-β可以促进前体细胞向平滑肌细胞分化和维持平滑肌细胞的收缩表型;TGF-β信号通路异常可以引起家族性动脉瘤,如Marfan综合征和Loeys-Dietz综合征等。我们简要综述了TGF-β在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分化和表型转换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以及TGF-β调节的平滑肌细胞分化和表型转换异常在动脉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究瑞芬太尼对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脑氧代谢以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均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研究组给予瑞芬太尼治疗,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治疗。对两组患者AHH前(T0)、AHH后(T1)、降压前(T2)、降压后30 min(T3)、动脉瘤夹闭术后5 min(T4)等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进行记录,在T2-T4时间点对颈内静脉球部血、桡动脉血两处位置的动、静脉血氧饱和度(SAO_2、Sjv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静脉血氧分压(PjvO_2)进行统计,计算动脉氧含量(CAO_2)、颈内静脉氧含量(CjvO_2)、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Da-jvO_2)、颈内静脉球部动脉乳酸差(VADL)和脑氧摄取率(CERO_2)。在术前、术后3 d、术后7 d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对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相对于T2时间点,在T3、T4时间点,两组患者MAP均出现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HR显著升高,研究组患者HR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SaO_2均为100.00%,在T3、T4时间点研究组SjvO_2、CjvO_2显著高于T2时间点,且较对照组患者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a-jvO_2、CERO_2显著低于T2时间点,且较对照组患者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O_2、CaO_2、PjvO_2、VADL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 d、术后7 d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7 d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均高于术后3 d的MMSE评分(P0.05)。结论:瑞芬太尼对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能够有效维持患者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还可以对脑氧代谢率进行有效控制,相对于硝酸甘油进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瑞芬太尼优势较为明显,但对于认知功能无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ST)合并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案。方法:选择我院于2002年2月到2017年5月收治的CVST确诊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合并脑出血分为脑出血组16例与对照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与预后。结果:脑出血患者MRI显示受累横窦8例、海绵窦6例、乙状窦2例;对照组显示受累横窦10例、海绵窦8例、乙状窦4例。脑出血组的头痛、意识改变、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感觉障碍、视力下降与痫性发作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膜炎、贫血、先天性凝血酶原疾病为导致CVST合并脑出血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所有患者均给予脱水降颅压及支持对症治疗,脑出血组预后不良8例,不良率为50.0%;对照组预后不良4例,不良率为18.2%,脑出血组的预后不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VST合并脑出血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多表现为头痛、意识改变、运动障碍等,MRI诊断有很好的效果,脑膜炎、贫血、先天性凝血酶原疾病为导致CVST合并脑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抗凝、溶栓等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0.
侧位X片上颅内面积的研究—其逐步回归方程式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仁  李昊 《人类学学报》1996,15(1):41-44
本文对18-76岁正常成人104人(男67,女37)的X线颅侧位片进行了颅最大长(X1)、颅高(X2)、颅底长(X3)、鼻根点-枕外隆凸点长(X4)、耳上颅高(X5)、颅矢状弧(X6)和侧位片上颅腔面积(Y)的测量,用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处理,筛选出推算颅腔侧面积的最佳因子X1、X2和X4。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复相关系数R=0.62,P〈〈0.0005,相关系数有高度显著性。故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