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01.
目的:探究瑞芬太尼对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脑氧代谢以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均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研究组给予瑞芬太尼治疗,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治疗。对两组患者AHH前(T0)、AHH后(T1)、降压前(T2)、降压后30 min(T3)、动脉瘤夹闭术后5 min(T4)等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进行记录,在T2-T4时间点对颈内静脉球部血、桡动脉血两处位置的动、静脉血氧饱和度(SAO_2、Sjv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静脉血氧分压(PjvO_2)进行统计,计算动脉氧含量(CAO_2)、颈内静脉氧含量(CjvO_2)、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Da-jvO_2)、颈内静脉球部动脉乳酸差(VADL)和脑氧摄取率(CERO_2)。在术前、术后3 d、术后7 d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对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相对于T2时间点,在T3、T4时间点,两组患者MAP均出现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HR显著升高,研究组患者HR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SaO_2均为100.00%,在T3、T4时间点研究组SjvO_2、CjvO_2显著高于T2时间点,且较对照组患者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a-jvO_2、CERO_2显著低于T2时间点,且较对照组患者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aO_2、CaO_2、PjvO_2、VADL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 d、术后7 d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7 d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均高于术后3 d的MMSE评分(P0.05)。结论:瑞芬太尼对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能够有效维持患者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还可以对脑氧代谢率进行有效控制,相对于硝酸甘油进行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瑞芬太尼优势较为明显,但对于认知功能无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ST)合并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案。方法:选择我院于2002年2月到2017年5月收治的CVST确诊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合并脑出血分为脑出血组16例与对照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与预后。结果:脑出血患者MRI显示受累横窦8例、海绵窦6例、乙状窦2例;对照组显示受累横窦10例、海绵窦8例、乙状窦4例。脑出血组的头痛、意识改变、运动障碍等临床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感觉障碍、视力下降与痫性发作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膜炎、贫血、先天性凝血酶原疾病为导致CVST合并脑出血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所有患者均给予脱水降颅压及支持对症治疗,脑出血组预后不良8例,不良率为50.0%;对照组预后不良4例,不良率为18.2%,脑出血组的预后不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VST合并脑出血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多表现为头痛、意识改变、运动障碍等,MRI诊断有很好的效果,脑膜炎、贫血、先天性凝血酶原疾病为导致CVST合并脑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抗凝、溶栓等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3.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临床上最具破坏性和难以治疗的神经疾病之一,尤其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尽管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我们对aSAH病理生理学的认识和动脉瘤破裂的处理(包括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治疗)有所改善,但a SAH仍然是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严重和显著的健康问题。aSAH后造成脑损伤的机制至今仍不清楚。传统上,在动脉瘤破裂后3~7天内出现的脑动脉痉挛被认为是脑损伤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所以大多数的体内研究都着重强调了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在aSAH后的病理生理学或形态学上变化的基本机制。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预防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这一发现最终将重点转向了早期脑损伤对aSAH患者预后的影响上。大量的证据表明,脑损伤从动脉瘤破裂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在患者的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文章将从a SAH后脑损伤机制开始,回顾aSAH的研究历史,以及早期脑损伤的当前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颅内原发性胚胎性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6例颅内原发性胚胎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并比较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本组病例5例男性和1例女性,平均年龄9.8岁;5例病变位于松果体区,1例位于鞍区;5例头痛起病,1例表现为多尿;术前血液学检查提示:4例患者甲胎蛋白明显升高,1例患者β亚单位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明显升高;3例患者手术全切,平均生存期32.0月,3例患者手术次全切,平均生存期21.0月;4例患者术后接受规范放化疗,平均生存期32.0月,1例仅行化疗,生存期22.0月,1例术后未行放化疗,生存期9.0月。结论:颅内原发性胚胎性癌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肿瘤,多见于年轻男性,病变多位于松果体区;术前血液学检查有助于诊断;患者预后差,手术切除程度是一重要预后影响因素,术后放化疗或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与高分辨率MRI检查,记录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分型,以DSA诊断为金标准,判断MRI的诊断价值(阳性预测值、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结果:在134例患者中,高分辨率MRI显示未见斑块62例,Ⅰ型5例、Ⅱ型26例,Ⅲ型26例、Ⅳ型15例,与DSA诊结果一致124例,占比92.5%。高分辨率MRI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Kappa值为0.89,MRI对各分型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阳性预测值、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分别为:Ⅰ型87.0%、99.2%、95.8%和99.2%,Ⅱ型81.0%、98.5%、83.4%和98.5%,Ⅲ型82.7%、82.7%、84.0%和95.7%,Ⅳ型100.0%、100.0%、100.0%和100.0%。结论:高分辨率MRI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与DSA检查有很好的一致性,可反映硬化斑块的分型。  相似文献   
106.
摘要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血清膜联蛋白AI(ANXA1)、dickkopf相关蛋白1(dickkopf-1)水平与脑损伤程度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2018年11月-2021年5月收治的100例aSAH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1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ANXA1、dickkopf-1水平,比较两组血清ANXA1、dickkopf-1水平差异。分析血清ANXA1、dickkopf-1水平与aSAH患者脑损伤程度和手术治疗后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ANXA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dickkopf-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ANXA1与Hunt-Hess评分、WFNS评分和改良Fisher评分呈负相关(P<0.05);血清dickkopf-1与Hunt-Hess评分、WFNS评分和改良Fisher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所有患者均随访半年,经统计术后预后不良患者有56例,预后不良发生率为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ANXA1水平为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高dickkopf-1水平、高Hunt-Hess评分、高WFNS评分、高改良Fisher评分是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血清ANXA1、dickkopf-1及Hunt-Hess评分、WFNS评分、改良Fisher评分对aSAH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最高,ROC-AUC(0.95CI)为0.843(0.748~0.942)。结论:aSAH患者血清ANXA1、dickkopf-1水平与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联合血清ANXA1、dickkopf-1与病情评分对aSAH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研究基于卒中登记的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的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对诊断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经卒中登记系统筛选出48例经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的a SAH,收集患者床旁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监测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的动脉平均峰值流速(mean blood velocity,Vm)、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自身健侧作为正常对照,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对其中符合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诊断标准的患者使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观察疗效。结果:与健侧相比,患侧PI、RI增大,Vd、Vm减小,其中以Vd减小较明显,与健侧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Vs与健侧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CVS组与非CVS组相比Vm明显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01)。所有患者经水膨胀弹簧圈或支架预后均得到改善。结论:床旁实时TCD监测能反映a SAH脑血流变化,对CVS进行及时解除痉挛治疗,并为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颅脑血流实时监测和介入治疗综合运用提高了a SAH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情况,总结该痛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对7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Hunt-Hess分级,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确定病变部位,分析患者转归情况,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监测、管道、康复等护理.结果:①Hunt-Hess分级评分:1级8例,2级28例,3级24例,4级10例.②DSA检查,颈内动脉瘤14例,大脑中动脉瘤22例,前交通动脉瘤16例,后交通动脉瘤18例.③病人治愈(48.6%)或病情好转(34.4%),因肺部感染和颅内血肿死亡各2例.④心理护理前后患者焦虑恐惧心理得到显著的缓解;患者对护理方法的满意度达98.6%.结论: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特别是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16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33例16SCTA诊断的颅内动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例经手术证实,13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结果:16SCTA在33例患者中,共发现40个动脉瘤.其中3例为两个动脉瘤,2例为三个动脉瘤.40个动脉瘤中大脑中动脉瘤9个,大脑前动脉瘤8个,大脑后动脉瘤2个,后交通动脉瘤4个,颈内动脉瘤12个,基底动脉瘤3个,胼周动脉瘤1个,小脑上动脉瘤1个.16SCTA均清晰显示瘤体的大小、位置、形态及瘤颈宽度、瘤轴指向、载瘤动脉、动脉瘤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有DSA资料对照的13例中,16SCTA发现16个动脉瘤中DSA只发现13个,另外DSA发现1个动脉瘤而16SCTA漏诊.16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9%、97.1%、81.3%、99%.结论:16SCTA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和术后随访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0.
目的:研究长程颅内电极埋藏监测致痫灶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手术护理模式 方法:回顾性总结120例颅内电极埋藏监测致痫灶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手术配合过程.结果:认为手术室护士全面了解手术过程,将患者存在的心理危机迅速识别出来,手术期间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安全防护,熟练掌握手术步骤,熟悉各种精密仪器的作用原理和使用,是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结论:在癫痫患者控制发作及提高生活质量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可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和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