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研究具有钠钙交换(NCX)激动作用的药物E 4031对慢性心衰大鼠离体心脏功能和心肌细胞内静息Ca2+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腹主动脉缩窄建立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利用Langendorff装置进行离体心脏灌流,检测大鼠心功能及E 4031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急性分离心衰大鼠心肌细胞,与钙荧光指示剂fluo3/AM共同孵育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系统观察E 4031对心肌细胞内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缩窄大鼠腹主动脉12周后,langendorff离体灌流检测显示大鼠心功能明显降低;在灌流液中加入10μmol/L E 4031可以使心衰大鼠心脏左室发展压(LVDP)和左室收缩/舒张最大速率(±dp/dtmax)提高;与正常组和伪手术组相比,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内静息钙荧光强度明显升高,和10μmol/L E 4031共孵育后,心衰大鼠心肌细胞静息钙荧光强度呈现短期先升后降过程,然后在较低的水平保持稳定。结论:E 4031可以增强慢性心衰大鼠离体心功能,可能与其增强心肌细胞膜NCX活动,稳定细胞内Ca2+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在治疗老年男性慢性心力衰竭时对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对87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别进行常规心力衰竭治疗组(CHF对照组)(n=46)和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长激素治疗组(CHF实验组)(n=41)及正常对照组(n=10);均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总胆固醇(1℃)、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各组之间GH、IGF-1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CHF实验组患者GH(0.71±0.34/350.96±0.48)、IGF-1(95.64±21.11 vs 111.64±23.14)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CHF对照组治疗前后GH(0.81±0.32 vs 0.79±0.29)、IGF-1(97.82±19.74 vs 99.65±20.11)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CHF实验组与CHF对照组相比GH(0.96±0.48 vs 0.79±0.29)、IGF-1(111.64±23.14 vs 99.65±20.11)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前,3组患者血脂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CHF实验组LDL-C(2.11±0.82 vs 1.76±0.51)、TC(3.78±1.34 vs 3.21±1.17)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而HDL-C(1.10±0.31 vs 0.99±0.28)、TG(1.89±1.07 vs 1.66±0.95)水平较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CHF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LDL-C、HDL-C、TC、TG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GH参与了血脂代谢,可降低LDL-C、TC水平,但对HDL-C、TG水平无明显影响。故在长期应用生长激素时需要关注血脂代谢,及时调整血脂治疗。  相似文献   
103.
刘敏  赵静岩 《蛇志》2014,(2):251-252
目的探讨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外周静脉压监测来替代中心静脉压监测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37例心功能Ⅲ、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从入院开始的第一时间(即刻)、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早晨8时5个时间段,同时实施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监测、记录、分析差值及相互关系。结果 5个时间段的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呈相关性数据显示,两种测量结果呈正向关系,外周静脉压比深静脉压高4~5cmH2O。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可采用外周静脉压监测替代中心静脉压监测,为医生临床诊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通过测定入院时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CRP速度来鉴别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与肺炎的功效。方法回顾性研究三级医院两年的ADHF与肺炎患者的病例资料。住院时已经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除外。CRP作为诊断标志物的有效性通过ROC来评估。结果 72例ADHF和50例肺炎患者被纳入研究。ADHF患者入院时平均CRP水平为(13.5±13.5)mg/L,而肺炎患者为(127±84)mg/L(P〈0.001)。CRP增加大于等于0.56 mg/(L·h)时诊断肺炎。入院时CRP水平和CRP升高作为区别肺炎与ADHF的标记物时的敏感度是0.96,特异性为0.972。结论本研究强调生物标志物的动态特性,证实了急性期反复测量CRP的有效性,它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工具来建立正确的诊断及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相似文献   
105.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老化是很明显的,动脉硬化改变了后负荷以及左心室的形状.尽管左心室的心脏收缩功能仍然能够维持,但是左心室的舒张功能则大大改变.运动时老年人的心血管功能产生明显的改变,老年人可以通过运动训练改善心血管功能.老化引起心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从而降低心脏疾病出现的阈值.对老年人在运动或休息时心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研究中医强心贴穴位贴敷结合常规西医治疗老年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1月-2016年5月于我院诊断与治疗的100例老年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抗心衰以及降血糖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心贴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以及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以及餐后两小时血糖水平的变化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并采用SF-36量表评价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LVEDD、血清TG、LDL-C、T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LVEF、6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LVEDD、血清TG、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6 min步行距离、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躯体疼痛、情感职能、总体健康、活力评分、生理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72.00%,P0.05);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以及餐后两小时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西医治疗,中医强心贴穴位贴敷联合西医治疗能够有效增强老年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脏功能,降低血脂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7.
赵孟辉  王迎春 《蛇志》1997,9(4):55-56
蝮蛇抗栓酶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心衰102例次赵孟辉王迎春*朱命祺**李汉生(河南省遂平县人民医院463100*中原油田第三医院**河南师大校医院)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心衰,是慢性肺心病的危重阶段,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多,病死...  相似文献   
108.
生理情况下,心脏和肾脏在血流动力学和神经激素等调节中相互作用,对于循环系统的稳态维持起重要作用。但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情况下,心脏和肾脏之间存在明显的调节紊乱。首先,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住院治疗的研究结果证明其有一定程度的肾脏失调。其次,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肾脏交感神经系统也起到重要作用:肾脏交感纤维活性增强可导致肾素的释放、钠水潴留、肾血流的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左心室重塑、左心功能失调等。众所周知,肾脏交感神经切除术可以减低血压和改善心脏功能,但是由于有创的手术方式限制了其应用。过去两年间,随着新的导管消融肾脏去神经化技术的日益完善,其有望成为治疗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的手段。在此,本文综述了心力衰竭时肾脏交感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发病机理,对目前进行的经导管肾脏去神经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及临床试验进行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提示我们经导管肾脏去神经化有望成为心力衰竭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9.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而心室重构贯穿于心衰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阻断心室重构是防治心衰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是一种新发现的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病理情况下,能抑制心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促进心肌细胞的凋亡,与动脉粥样硬化、器官纤维化、创伤后修复及组织瘢痕形成等密切相关。作为参与心力衰竭后心室重构的细胞因子,不仅能够成为评价心衰患者临床预后的指标,还有望成为抗纤维化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端粒长度和端粒酶h TERT活性在心衰发生进程中的变化情况和意义。方法:按照筛选要求选择患者,根据入选标准分为心衰组(49例)和非心衰组(44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及疾病情况,超声检测患者心脏功能,测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不同时间点,抽取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用PCR方法检测端粒长度和端粒酶h TERT活性。结果:对照组比较,心衰组患者心脏左室舒张末内径明显增加,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5);在第1、7天,心衰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端粒长度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端粒酶h TERT活性明显增强。第7天较同组第1天端粒长度有所增加,端粒酶h TERT活性有所减低,但与对照组相比,端粒长度显著缩短,端粒酶h TERT显著增高(P0.05)。结论:心力衰竭后患者端粒长度和端粒酶h TERT活性明显变化,并随心衰发病具有一定波动,提示端粒和端粒酶可能参与了心衰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