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36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1.
艾怀森 《动物学研究》2007,28(6):633-633
2003年至今,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工作人员在进行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监测时发现,在高黎贡山南段,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8°44′35″—98°46′20″,北纬24°50′49″—24°58′35″之间,有野生林猬种群。该物种主要分布在海拔2200—2681m之间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杜鹃苔藓矮林之中,以昆虫为主食。在其人工饲养中,  相似文献   
92.
为了理解百山祖中山常绿阔叶林备优势种群在群落中的关系、地位和功能,用定量分析法,对该群落中平均重要值大于1%的13个优势种群的生态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脉青冈、麂角杜鹃和窄基红褐柃的生态位宽度较大,它们的Hurlbert生态位宽度(B_a)分别为0.878、0.825、0.806;而厚叶红淡比、亮叶水青冈和水丝梨的生态位宽度较小,它们的B_a分别为0.341、0.320、0.272。物种的生态位宽度与其重要值大小无关,但与其在各样方中的重要值均匀程度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生态位相似性比例(C_(ih))最大的是多脉青冈与尖连蕊茶(0.832),最小的是凸脉冬青和水丝梨(0.248)。对生境需求相似而生态位宽度较小的厚叶红淡比与亮叶水青冈的C_(ih)高达0.758。同属植物多脉青冈与褐叶青冈、台湾冬青与凸脉冬青之间并不具有较大的C_(ih)值。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值一般较大;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大的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值一般较大。多脉青冈与褐叶青冈、台湾冬青与凸脉冬青的生态位重叠值并不大。总体来看,群落优势种群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低,说明该群落主要优势种群之间竞争不激烈群落稳定。该研究揭示了群落优势种群的生态位特征和结构稳定性,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群落演替和种群进化等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制定和完善保护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3.
四川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西部的中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典型代表,具有四川现存的较为完好的扁刺栲(Castanopsis platyacantha)-华木荷(Schima sinensis)群系,该研究利用土钻法探讨了该群系内主要建群种扁刺栲标准木的细根分布及其碳氮特征。结果表明:(1)扁刺栲细根总生物量为173.62 g·m~(-2),其中活根生物量为135.29 g·m~(-2)。(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扁刺栲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根系表面积和比根长呈下降趋势,0~30 cm土层所占比例分别为67.23%、69.53%、69.48%和57.20%;根长密度、根系表面积和比根长均随细根直径的增加而显著下降,直径小于1 mm的根系所占比例分别为58.84%、52.59%和51.36%。(3)扁刺栲细根生物量、根长和表面积消弱系数β均随根系直径的增加而增加。(4)根系C含量在第Ⅰ土层中随细根直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其他土层则无显著差异;直径小于2 mm的根系C含量在第Ⅰ土层中显著低于其他土层,大于2 mm的根系C含量在各土层间的差异不大。(5)根系N含量随根系直径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N值则与之相反。该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次生林地下细根的垂直分布及养分特征,为揭示该生态系统地下生态过程及今后在该生态系统研究环境变化对地下生态过程的影响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4.
夹竹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夹竹桃的生物学特性 1.1形态特征 夹竹桃(Nerium indicum),又名柳叶桃、半年红。属双子叶植物纲,龙胆目,夹竹桃科,夹竹桃属植物。常绿灌木,枝干丛生枝叶具乳汁。叶对生或3或4叶轮生,叶面有腊质,侧脉羽状平行而密生。聚伞花序顶生,花2性,花冠合瓣,呈漏斗形,裂片5,覆瓦状排列。  相似文献   
95.
青冈常绿阔叶林内的小气候特征   总被引:50,自引:3,他引:47  
分析我国中亚热带东部青冈(Quercusglauca)常绿阔叶林内的小气候特征,1993~199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到达青冈林的总太阳辐射为3344780kJ/(m2·a),四季中群落的反射率、透射率和吸收率分别为16%~22%、9%~12%和67%~74%。②林冠外上方及群落上层气温在白天高于群落下层,夜间低于群落下层,可相差3~5℃,夏季差异最大。③林内外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动态呈“U”型变化,林内夜间湿度高达90%左右,午间较低,在50%左右。在四季的晴天中,林冠上方的空气相对湿度均低于林内,相差5%~22%,夏季和冬季差异最大。④林中的CO2浓度在林冠层最低,近地面层最高,各季节始终低于林外,其中夏、秋两季最明显。⑤在春、夏、秋3季中,土壤温度为白天高于夜间,而冬季则为夜间高于白天;土壤湿度以冬、春季较高(31.9%和28.5%),夏季最低(14.2%)。由于青冈次生林的叶面积指数较小,群落结构较简单,因而整个群落的透光系数较大,群落内外空气温湿度的差异也较小,体现出幼年林向中年林过渡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96.
中国东部亚热带青冈种群叶片的生态解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运用生态解剖学的方法对我国亚热带东部分布的10个青冈种群叶片的解剖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下:①青冈叶片结构在种群间存在着广泛的差异,这种差异是青冈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结构基础。青冈叶片各部分结构特征在种群间的变化不晃同步的,变异系数(CV)在6.0%~20.5%之间;变异幅度最大的是栅栏组织和上角质膜厚度,最小的是下表皮厚度。②相关分析表明,温度和降雨是影响青冈叶片地理变异的主导因子,其中温度、  相似文献   
97.
青冈常绿阔叶林钾的生物循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明坚 《植物研究》1999,19(4):461-468
本文对分布于浙江建德的青冈常绿阔叶林K的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群落各代表种类的K浓度大都在0.2~0.4%之间,其令藤本、草本>下木层>乔木层、亚乔木层植物,各器官中K浓度叶>枝、根>干。青冈中K浓度为下木层>乔木层>亚乔木层;幼嫩、同化和生殖器官中积累了较多的K。凋落物凋落之前,K有被回输的现象。K在群落中现存量为431.64kg/hm2,死地被层中积累量为25.88ky/hm2,土壤(A0-B层)中储存量为64298kg/hm2。群落K的存留量为53.83ky/hm2.a;归还量为51.89ky/hm2.a,其中大部分通过穿透水归还(占70%);吸收量为105.72kg/hm2.a。降水输入了7.10kg/hm2.a的K。与世界上其它森林类型相比,青冈林K的循环速申和利用效申是对一定水热条件的正常反映。  相似文献   
98.
对福建九龙江北溪流域的乌冈栎林及建楠、小叶蚊母树灌丛进行了初步研究。它们与典型的干旱植被有一定的联系,属于干旱植被的范畴。在我国东部湿润亚热带地区发生的这种植被是由于局部环境条件的恶劣所致。  相似文献   
99.
短尾猴栖息地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本文阐述了短尾猴栖息地的季节变化。春季,主要利用海拔570-1600米的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夏季,限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落叶阔叶林。秋季的栖息地,在海拔650-1200米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冬季仅利用海拔600-900米的常绿阔叶林。此外还报道了短尾猴四季的食物组成。并对栖息地的变化原因,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0.
红松阔叶林倒木贮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在森林倒木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长白山红松阔叶林倒木贮量的动态,涉及红松阔叶林倒木分解及其贮量的动态规律。研究表明,倒木分解,除心腐木外,均由表及里进行;倒木分解速率在其它生态条件相同时因树种、直径和部位而异。红松阔叶林倒木贮量动态包括现有倒木贮量和倒木年输入量两个分解动态过程,现有倒木贮量在头100年其干重迅速减少,其中椴树比红松尤速,前者分解91%,后者为72%.林地倒木贮量动态与倒木年输入量分解动态相似,但前者在分解初期贮量增加较大,因为部分现有倒木未完全分解;100年后趋于一致,并恒定于16~17t·hm-2,直至群落的顶极阶段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